时光如流水,在专注的研究与学习中悄然逝去。日历翻到八月十八日,北京夏末的暑气尚未完全消退,一封来自西班牙马德里的国际快递,被准时送到了张诚位于中科院的办公室。
信封设计简洁而庄重,上面印有国际数学家联盟(ImU)的徽标以及“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的字样。赵伟小心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一份制作精良、措辞正式的邀请函。
邀请函首先以ImU和本届大会组委会的名义,诚挚邀请张诚教授出席于八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国际数学家大会。随后,在正文的第二段,明确提及:“鉴于您在黎曼猜想证明及‘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大会程序委员会特邀请您作为大会特邀报告人(plenary Speaker),在大会期间进行一场时长为六十分钟的学术报告,与全球数学界分享您的前沿工作。”
这并不出乎意料。以张诚如今在数学界的声名和所取得成就的级别,获得Icm的大会特邀报告资格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是仅次于大会开幕报告的最高级别学术报告形式,通常只有各领域内公认的、做出了最重大贡献的学者才能获此殊荣。对于一位年仅十二岁的学者而言,这本身又是一项打破历史的记录。
邀请函中并未提及任何关于菲尔兹奖的事宜。所有人都心照不宣,按照ImU的传统和保密原则,菲尔兹奖的最终评选结果,只有在大会最后一天的开幕式上才会正式揭晓。尽管在外界看来,张诚的获奖几乎已是必然,但流程就是流程,邀请函上自然不会留下任何相关字眼。
收到邀请函后,相关的出行程序立刻高效启动。此次中国代表团规格颇高,由中科院数学领域的陈副院长亲自带队,成员包括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高等研究所所长,以及另外八位在各自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中青年数学家骨干,他们中也有几位将在大会上作四十五分钟的分组报告。张诚(助理赵伟也去),则成了代表团中最受瞩目的核心部分。整个团队共计十二人。
八月十九日,清晨。
首都国际机场的贵宾候机室内,中国代表团成员齐聚。陈副院长年约五旬,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中带着科研领导者特有的干练。高等研究所所长则是一位稍显富态、笑容和蔼的中年学者。其他成员也多是精神抖擞,对此次马德里之行充满期待。
张诚依旧是简单的着装,深色长裤搭配一件质地柔软的浅色衬衫,外面是一件薄外套,以应对机舱和可能存在的温差。他神情平静,与陈副院长和所长简单交流了几句行程安排,便安静地坐在一旁,翻阅着随身携带的一本关于非交换几何的笔记,仿佛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学术出差。
登机后,漫长的飞行旅程开始。赵伟将一切安排得妥帖周到。张诚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思考,偶尔小憩。陈副院长和其他几位学者则低声讨论着大会的议程,交流着各自报告的准备情况,气氛严谨而融洽。
经过十余个小时的飞行,航班平稳降落在马德里-巴拉哈斯国际机场。走出廊桥,一股与北京干燥炎热不同的、带着地中海气息的温润空气扑面而来。
在行李提取区附近,早已有举着“ImU congress - prof. Zhang cheng”牌子的工作人员等候。那是两位ImU组委会指派的接待人员,一位是当地大学的年轻数学博士生,热情洋溢,另一位则是ImU总部的协调官员,举止专业。
“陈院长,孙教授,张教授欢迎来到马德里!”协调人员上前一步,用流利的英语问候,并与其他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车辆已经准备好,将直接送各位前往下榻的酒店。”
流程顺畅,衔接紧密。一行人乘坐组委会安排的专车,驶离机场。沿途,马德里的城市风光在车窗外掠过——不同于北京的大气磅礴和现代感,马德里的建筑色调更显温暖,充满了历史感和南欧特有的慵懒风情。阳光炽烈,天空湛蓝如洗。
下榻的酒店位于马德里国际会展中心附近,是一家知名的五星级酒店。这里已然成为了大会代表们的聚集地,大堂里随处可见挂着胸牌、不同肤色的学者在交谈、办理入住。空气中弥漫着多种语言,一种国际化学术会议特有的氛围已然形成。
中国代表团的房间早已预定好。张诚被安排在一个安静的行政套房,视野开阔,设施齐全。赵伟迅速检查了房间,并将张诚的行李和个人物品安置妥当。
安顿下来后,陈副院长召集代表团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确认了接下来几天的行程、注册事宜以及各自报告的时间地点。
“张诚,”陈副院长看向他,语气中带着关切和信任,“你的大会报告被安排在第六天下午,主会场。时间很充分,你按自己的节奏准备就好。有什么需要,随时让赵助理联系会务组或者我。”
“谢谢陈院长,我会准备好。”张诚点头回应。
对于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讲什么,张诚在出发前就已有了清晰的规划。重复黎曼猜想的完整证明细节并非必要,因为相关的预印本和北京会议的实录早已传遍学界。这是一个更好的机会,向更广阔的数学界,系统地阐述他创建的“历史层积动力学”理论本身。
他决定,这场一小时的报告,将更侧重于框架的哲学背景、核心思想的起源、理论结构的优美性与普适性潜力,以及它可能为其他数学分支(如代数几何、表示论、数学物理)带来的新视角和工具。他会选取框架中几个关键而优美的定理作为示例进行深入讲解,并分享他在构建这一理论过程中的思考方式与学习心得。这更像是一次关于“数学创造”本身的分享,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问题的解答。
接下来的两天,是大会注册和开幕前的自由交流时间。马德里街头和酒店里,随处可见世界各地的数学家。张诚的出现,自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窃窃私语。但他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留在房间或酒店的商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他的报告幻灯片和讲稿,偶尔会在赵伟的陪同下,在酒店附近的公园散散步,调节一下状态。
中科院代表团的其他成员则活跃许多,积极参与会前各种小范围的研讨和交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老朋友重逢,结识新朋友,气氛热烈。
马德里的阳光灿烂,城市的节奏悠闲。但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下,一股关于数学、关于一位年轻天才、关于一项即将揭晓的最高荣誉的暗流,正在悄然涌动。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八月二十三号,国际数学家大会正式拉开帷幕的那一刻。
张诚置身于这片逐渐升温的学术氛围中,内心却如同他准备讲述的理论框架一样,结构清晰,沉静而深邃。他准备好了,在这个世界数学的最高讲台上,再次展示来自东方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