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夜。
万籁俱寂,绝大多数人早已沉入梦乡。张诚在中科院“探索楼”那间兼具研究室与卧室功能的套间内,也正处于深度睡眠之中。连续数月的高强度脑力消耗,即便是他也需要充足的休息来恢复。房间里只有仪器待机指示灯发出的微弱光芒,以及他均匀而轻微的呼吸声。
然而,就在这静谧的午夜时分,一个冰冷、宏大、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却又仿佛蕴含着宇宙至理的声音,如同穿透了维度的壁垒,毫无征兆地在张诚意识的最深处轰然响起:
【叮——检测到宿主提交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论文,已通过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数学年刊》的审稿并正式在线发表。】
【任务‘真理之阶·基石之问’完成度判定中……】
【判定依据:成果颠覆性(极高)、深刻性(极高)、潜在影响力(巨大)……】
【最终评定:任务完美达成!】
【任务奖励发放:积分+1,000,000点,任意经验值+1,000,000点。】
声音清晰得如同惊雷在耳畔炸响!
张诚猛地从睡梦中惊醒,瞬间坐起,眼神在黑暗中锐利如星,没有丝毫刚醒时的迷茫。系统的提示,直接穿透了生理的睡眠屏障,将信息烙印在他的认知核心。
“发表了……”他低声自语,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尘埃落定的释然。他掀开被子,赤脚走到书桌前,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他熟练地登录《数学年刊》的官方网站。
首页最顶端,那篇熟悉的论文标题《A plete proof of the Goldbach conjecture》以及自己的署名,赫然在目。出版日期,显示的就是今天(按照北美东部时间)。
他静静地看了几秒钟,然后平静地关闭了网页。没有狂喜,没有激动,仿佛只是确认了一件早已预料到的事情。系统的百万积分和百万经验值到账,在他心中激起的涟漪,甚至比论文发表本身还要大一些,因为这关乎到他更长远的规划。
他重新躺回床上,却已无睡意。目光望着天花板,脑海中开始规划这一百万点任意经验值的分配,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外界的风暴,似乎与他无关。
然而,他这片宁静的“风暴眼”之外,一场席卷中国学术圈和高层的超级地震,正以他为核心,在深夜里轰然爆发!
最先被惊动的,自然是那些时刻关注国际最前沿学术动态、有着不同时区合作者或者习惯深夜工作的顶尖学者。
北京大学,燕园。
一位年过七旬的数论老院士,习惯在深夜阅读最新的预印本。当他像往常一样刷新《数学年刊》网站,看到那篇论文标题和作者时,他拿着老花镜的手猛地一抖,眼镜掉在书桌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顾不上去捡,几乎将脸贴到了屏幕上,反复确认着那个名字——“Zhang cheng”!
“老天爷……是那个孩子……他……他真的做到了?!”老院士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他立刻抓起桌上的内部红色电话,不顾此刻已是凌晨,直接拨通了数学学院长的电话……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一位从事解析数论研究的年轻长江学者,刚结束与欧洲合作者的视频会议,正准备休息前最后刷一下邮箱。一封来自《数学年刊》的toc(目录)提醒邮件静静地躺在收件箱里。他随手点开,目光扫过标题列表,当“Goldbach conjecture”和“Zhang cheng”这两个词组同时撞入眼帘时,他如同被一道电流击中,整个人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卧槽!!!”一声惊呼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响亮。他几乎是扑到电话旁,手指颤抖着拨通了他的导师,一位菲尔兹奖得主的电话:“老师!出大事了!天大的事!张诚!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就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院长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电话那头是他负责学术情报收集的助手,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语无伦次:“院长!快!快看《数学年刊》网站!炸了!彻底炸了!张诚研究员……他……哥德巴赫!证明了!”
院长瞬间睡意全无,心脏狂跳。他一边用肩膀夹着电话,一边飞快地打开床头的平板电脑。当那篇论文的页面加载出来时,他倒吸一口凉气,对着电话吼道:“立刻通知所有在京的学部院士、学术委员会成员!紧急会议!立刻!马上!还有,马上报告院党组和院领导!”
力量的汇聚
消息如同野火燎原,在寂静的深夜,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内部邮件系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国顶尖的学术圈层和相关部门中疯狂蔓延。
中科院院长是在家中熟睡时被办公室主任的紧急电话叫醒的。听完简要汇报后,他沉默了几秒钟,只说了两个字:“开会。”
位于中关村的中科院总部大楼,原本只有零星值班灯光的建筑,在凌晨两点多钟,迅速变得灯火通明。一辆辆黑色的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入大院,车牌号都非同一般。
最大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而炽热。中科院的院长、党组书记、分管基础科学的副院长、数理学部的主任、以及被连夜召集来的多位数学领域的院士和资深专家,齐聚一堂。很多人衣着匆忙,甚至有人穿着睡衣外面套了件外套就赶来了,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丝毫倦意,只有极度的震惊、兴奋和一种历史参与感。
会议室前方的大屏幕上,正显示着《数学年刊》网站上那篇论文的页面。
“情况已经核实了。”院长声音沉稳,但微微颤抖的指尖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普林斯顿那边,《数学年刊》,已经在线发表了张诚研究员的论文。声称……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不是声称,是已经通过了他们的审稿!”一位满头白发的数论院士激动地插话,他是国内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权威之一,“《数学年刊》的审稿标准我们都知道!尤其是这种级别的论文,必然是经过了最苛刻、最顶级的专家团审查!既然他们敢发表,就意味着……意味着这证明,极大概率是正确的!”
“我们刚刚联系了几个国际上的朋友,”另一位院士补充道,他晃了晃还在不断接收信息的手机,“消息已经炸锅了!普林斯顿、剑桥、巴黎……那边现在是下午,但整个数学界已经疯了!确认消息的邮件和电话都快把我的邮箱和手机打爆了!”
“立刻组织力量!”院长当机立断,“成立一个临时专家组,由在座的各位院士牵头,集中我们最顶尖的力量,立刻对张诚的这篇论文进行学习和验证!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理解、消化,并确认这项成果!这是国之重器!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巨大突破!”
“同时,”他看向院办主任,“立刻形成初步报告,上报国家!要快!”
会议室内,指令一条条发出,人员迅速行动起来。没有人再去在意此刻是凌晨几点。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正在见证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难题的解决,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国科学家,一个年仅十一岁的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困扰人类智慧近三百年的巅峰难题!这背后蕴含的意义,远超学术本身。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引发这一切风暴的核心——张诚,在短暂地规划了一下经验值的使用后,已然重新进入了梦乡。对他而言,这只是一个任务的完成,是通往更高目标的一级台阶。窗外的暗流涌动、学术界的惊涛骇浪,似乎都与他无关。
他知道,天亮之后,将是另一个世界。但他早已准备好,坦然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