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院士办公室谈话带来的振奋感,在张诚心中持续了数日。那种被充分信任、被寄予厚望,并且前路障碍被一一扫清的感觉,化作了他笔尖下愈发详实和深入的“第二学年规划”。他沉浸在自主规划的兴奋中,仿佛已经触摸到了那些深奥理论即将被自己征服的脉络。
然而,就在他刚刚适应这种高度自主的节奏,准备按部就班开始新学期的探索时,那个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源自意识深处的冰冷存在,再次被触发了。
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未名湖畔的秋风带着凉意拂过窗棂。张诚刚结束一段关于黎曼几何与广义相对论交叉点的思考,正准备合上笔记稍作休息。忽然,视野的侧下方,一片淡蓝色的、半透明的光幕毫无征兆地展开,上面流转着熟悉的、由无数细微代码构成的银色字体。
【叮!检测到宿主学术环境优化完成,自主权限提升。新阶段挑战任务已生成,请查收。】
张诚动作一顿,心中微感诧异。系统已经很久没有发布这种带有明确指标的任务了。
光幕上的文字开始重组,最终定格:
【主线任务:学术枢纽的试炼】
“知识并非孤岛,智慧的涟漪在碰撞中扩散。真正的理解,源于将抽象的符号赋予改变现实的力量。独行快,众行远。在成为灯塔之前,先学会成为桥梁,连接不同的领域,照亮他人的迷途,亦将反哺你自身对大道至理的认知。此乃‘学’与‘术’的融合,亦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初悟。”
任务内容:于本年度农历春节之前,主动参与并介入由联合培养计划十三所成员高校中,至少五个不同的重要科研项目。宿主需在其中扮演关键的理论攻坚角色,至少解决每个项目中的一个核心理论难点或推导瓶颈。
任务时限:即日起至农历除夕。
张诚默默读完这段寄语,不得不承认,系统在“灌鸡汤”方面确实有点水平,这番话颇具哲理性,点出了学术合作与理论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但是……
他的目光下移,落在了任务奖励栏上。
任务奖励评定:根据宿主参与项目的重要性及贡献度评定等级。
c级:积分1000,任意经验值1000
b级:积分5000,任意经验值5000
A级:积分,任意经验值
S级:积分,任意经验值
SS级:积分,任意经验值
SSS级:积分,任意经验值
看着这一长串从c到SSS的奖励等级,尤其是最后那SSS级别高达五十万的积分和经验值,张诚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
他下意识地在内心吐槽起来:‘系统,你这奖励跨度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从一千到五十万,差了五百倍!而且,SSS级?你这是指望我去给哪个项目搞出划时代的、能拿诺贝尔奖的理论突破吗?’
‘还有,五个项目……时间倒不算太紧,但关键是‘主动参与并介入’,还要‘解决核心理论难点’……这意思是我不能等着项目找上门,得自己主动去挖掘哪些项目遇到了困难,然后毛遂自荐,去帮人家解决?’
想到这里,张诚不由得感到一阵头疼。这和他偏好安静、专注于自身研究的性格有点相悖。这任务分明是逼着他从一个埋头苦修的“隐士”,转变为一个积极入世的“学术游侠”或者“理论消防员”。
‘扮演关键的理论攻坚角色……’张诚继续腹诽,‘说得轻巧。每个领域都有其深厚的壁垒和独特的‘黑话’,我就算数学物理基础再好,贸然闯入一个陌生的具体项目,光是理解他们的问题本身恐怕就得花不少时间。系统你这是把我当成人形自走理论破解器了吗?’
吐槽归吐槽,张诚冷静下来仔细思量,却发现这个任务与徐院士所说的“探索交叉前沿”以及系统寄语中的“连接不同领域”不谋而合。这确实是一个迫使他跳出舒适区,将自身理论能力应用于更广阔、更具体实践场景的绝佳机会。十三所顶尖高校,涵盖理、工、文、医诸多领域,其中必然有大量项目卡在理论推导、模型构建或算法优化的环节。
“在成为灯塔之前,先学会成为桥梁……”他低声重复了一遍任务寄语中的这句话,目光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虽然过程可能会有些“社交”上的麻烦,但奖励实在诱人。哪怕最终只拿到A级评价,一万积分和经验值也足以让他的多项能力再上一个台阶。若是能冲击更高的等级……
更重要的是,这或许真的是一条快速拓宽视野、验证自身所学、甚至发现新研究方向的捷径。
他深吸一口气,将目光从系统光幕上移开,重新摊开了那份“第二学年规划”笔记本。在原本的规划下方,他另起一行,用力写下:
【紧急优先事项:系统任务 - ‘学术枢纽的试炼’】
步骤一:通过徐院士及联合培养计划联络渠道,搜集十三校近期遇到理论瓶颈的重点科研项目信息。
步骤二:初步筛选出与自身知识结构(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可能相关的五个及以上目标项目。
步骤三:制定接触计划,准备展现自身理论能力,争取介入机会。
目标:春节前,完成五项理论攻坚,力争高评价奖励!
笔尖落下,仿佛敲定了战书。宁静的书房氛围依旧,但张诚知道,他接下来的生活节奏,恐怕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了。从独自探索的静谧深潜,转变为在多学科交叉的激流中搏击。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自己知识边界和社交舒适区对抗的挑战,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