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的燕京,暑气初显,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叶,在清华园和燕园的小径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距离学期结束仅剩月余,校园里弥漫着一种期末特有的、混合着紧张与期待的微妙气氛。
在北大临湖苑那间静谧的书房里,张诚难得地没有沉浸于物理公式或化学方程式,也没有翻阅厚重的数学专着。他刚刚结束了对一篇关于二维磁性材料自旋动力学最新综述的精读,感到精神有些疲惫,便决定暂时放空,将意识沉入那许久未曾仔细审视的系统空间。
心念微动,那面熟悉的光幕在脑海中徐徐展开,呈现出他当前的状态:
【宿主:张诚】
【年龄:9岁】
【当前积分:121,126点】
【任意经验值:0(已分配完毕)】
【知识科技树】
【数学:等级3(\/)】
【物理:等级2(\/)】
【生化学:等级2(9000\/)】
【材料学:等级2(0\/)】
【工程学:等级2(0\/)】
【能源学:等级2(0\/)】
【信息学:等级2(0\/)】
目光扫过这一行行数据,张诚的心中泛起一丝微澜。积分储备突破三万,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足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紧急兑换需求。数学等级虽然因为升级门槛陡然提高至百万而显得进度缓慢,但的经验值依然扎实,代表着他在三级视野下的持续积累与沉淀。最令他欣慰的是物理学科的提升,从几乎空白到稳稳踏入等级2,经验值过半,这短短几个月的跨界努力,成效斐然。生化学等其他学科虽然进展不大,但根基犹在。
这面板数据,如同他这大半年来跋涉足迹的量化地图,记录着从家乡县城到燕园,从单一数学到数物化多线并进的每一次突破与汗水。看着【数学:等级3】和那篇已然发表于《数学年刊》的论文记录,一个念头自然而然地浮现——是时候将第二份数学成果,公之于众了。
他起身,走到书桌旁那个存放着加密移动硬盘的保险柜前。输入密码,取出硬盘,连接电脑。九个标记着不同论文标题的文件夹静静陈列。他的目光掠过《标记曲线模空间的一个导出稳定性条件与内蕴紧化》、《对数相关高斯场与Selberg L函数零点的微观统计:通往算术动力学的桥梁》等更显深邃的标题,最终落在了第二个文件夹上:
《precise Asymptotics and Universal Local Spectral Statistics for Laplacians on a class of Sparse deterministic Graphs》
(《一类稀疏确定性图上拉普拉斯算子的精确渐近与普适局部谱统计》)
这篇论文,是他闭关期间完成的第二篇工作,探讨的是稀疏确定性图结构的拉普拉斯谱的精确渐近行为,并惊人地揭示了其与随机矩阵理论中特定系综的普适性联系。其核心创新在于构建了“局部-全局”桥接框架和新型的确定性平均场方法,思想深刻,技巧性强,完美符合《数学年刊》的选稿标准。
选择它作为第二次冲击的武器,理由很充分:首先,其主题(谱图论与随机矩阵)与第一篇论文(几何分析)属于数学的不同重要分支,能充分展示作者宽广的研究视野,而非局限于单一领域。其次,其结论——确定性系统在特定条件下涌现出随机普适性——极具震撼力和理论深度,足以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最后,其证明过程虽然复杂,但逻辑链条清晰严谨,经受得起最苛刻的审视。
“就是你了。”张诚轻声自语,点开了文件夹。
他并没有立刻提交。尽管对这篇论文的质量有绝对自信,且距离完成初稿已过去数月,他依旧以最严格的标准,对其进行了投稿前的最后一次全面审阅。逐字逐句地推敲英文表述,确保专业术语的精准;反复验算几个关键引理的证明细节,确认无误;核对所有参考文献的格式和引用准确性;优化了几处图表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直观…… 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源于他对学术的敬畏,也是他能够不断产出精品的重要原因。
耗时整整一天,确认论文已达到无可挑剔的程度后,张诚再次登录了《数学年刊》的在线投稿系统。与第一次投稿时需要创建新账户不同,这一次,他直接使用已有的账户登录。
系统界面自动关联了他之前的信息。在“作者信息”栏,Zhang, cheng 的名字和 peking University (Joint training program of 13 Universities) 的机构信息赫然在列。旁边甚至有一个小小的标记,提示该账号下已有一篇“published(已发表)”的论文。
当张诚上传新的论文稿件,填写完标题、摘要等信息后,他注意到投稿流程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系统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直接进入“待处理”状态,而是短暂地“卡顿”了一下,随即弹出一个提示框:
“检测到您投稿的论文与您已发表的论文在作者和机构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您的稿件已进入快速处理通道。编辑部将优先处理。”
张诚微微挑眉。这算是……“优质作者”的隐形福利?他想起学术界确实存在类似机制,对于已在顶级期刊发表过高质量论文的作者,后续投稿有时会得到更快的初步响应,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稿件来自“不靠谱来源”的风险。
他没有多想,按照流程完成提交,然后便关闭了网页,心态平和。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他对这个过程已然熟悉,内心并无太多波澜,只是将之视为一个必要的步骤。
然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数学年刊》编辑部的内部流程,却因为这篇新的投稿而激起了一圈小小的涟漪。
技术编辑戴维斯像往常一样处理着源源不断的投稿。当系统提示有一篇来自“Zhang, cheng”的新稿件时,他几乎是从椅子上弹了起来!这个名字,连同那篇被德利涅教授誉为“开创性”的论文,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为他带来了不小的职业声誉。
他立刻点开稿件,快速浏览摘要和引言。“Sparse deterministic Graphs(稀疏确定性图)”、“Laplacians(拉普拉斯算子)”、“Universal Local Spectral Statistics(普适局部谱统计)”、“Random matrix theory(随机矩阵理论)”…… 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透露出又是一项位于交叉前沿的深刻工作。戴维斯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其精妙之处,但他敏锐的学术嗅觉告诉他,这绝非等闲之作。
“又是他……那个北大的九岁天才!”戴维斯喃喃自语,脸上带着混合着惊叹和期待的表情。他没有丝毫耽搁,迅速完成了初步的格式检查和查重(自然是原创),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其标记为“高优先级”,直接推送给了领域内的资深编辑。
资深编辑同样记得“Zhang, cheng”这个名字。在粗略审阅了论文的主题和创新点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鉴于作者已有前一篇论文的卓越表现,且本篇论文从表面上看质量极高,可以跳过部分冗长的内部预审环节,直接寻找合适的审稿人进行外审。这无疑大大加快了流程。
审稿人的邀请发出得异常顺利。当几位在谱图论或随机矩阵领域享有盛誉的数学家收到《数学年刊》的审稿邀请,看到论文标题和作者是“Zhang, cheng”时,他们的反应出奇地一致:先是惊讶,然后是浓厚的兴趣,几乎都在第一时间接受了邀请。
“是那个解决了非紧流形L2-上同调推广的年轻人?”
“他又转向图论和随机矩阵了?跨度不小啊!”
“德利涅如此推崇,我倒要看看他这次又带来了什么惊喜。”
带着这样的期待,审稿人们开始了细致乃至苛刻的审阅。他们仔细检查着论文中构建的“局部-全局”框架是否严密,推敲那个“确定性平均场方法”的每一步是否合理,验证其连接确定性图与随机矩阵普适性的核心定理证明是否无懈可击。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位审稿人最初对“确定性系统涌现随机普适性”这一核心结论持强烈的怀疑态度,认为这违背直觉。他在审稿意见中提出了长达数页的质疑,指出了几个他认为可能存在循环论证或过度强假设的地方。
然而,张诚的论文仿佛预见到了这些质疑。其论证逻辑之严谨,几乎达到了“步步为营”的程度。针对那些可能产生歧义或需要更深理解的环节,他在论文中或是给出了清晰的补充说明,或是通过引入辅助引理和反例来强化论点。当那位审稿人沿着张诚铺设的逻辑路径,一步步重新推导验证后,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看似惊人的结论,确实建立在坚实无比的数学基础之上。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质疑,转变为由衷的赞叹,并在最终的审稿意见中,强烈建议编辑优先考虑那些可能存在的、理解上的“难点”,认为这恰恰是论文深邃之所在。
最终,三位审稿人返回的意见高度一致:
“论文提出了一个新颖而强大的框架,解决了稀疏确定性图谱渐近行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建立了与随机矩阵理论的惊人联系。证明过程创新、深刻且严谨。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强烈建议接受。”
“作者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洞察力和技术能力。这项工作无疑是对谱图论和随机矩阵领域的重要贡献。”
“尽管结论初看有违直觉,但论证无可挑剔。这是一篇卓越的论文。”
编辑部收到如此积极且统一的审稿意见,后续的流程便水到渠成。几乎没有经过太多波折,录用通知便发到了张诚的邮箱。唯一的“修改意见”,仅仅是按照期刊风格微调了部分参考文献的格式和个别图表的标注。
整个过程,从投稿到最终接受,耗时之短,在《数学年刊》这样的顶级期刊中堪称罕见。
当张诚在书房里,平静地阅读着那封正式录用邮件时,窗外已是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未名湖上,泛起粼粼波光。他的脸上并无狂喜,只有一种淡淡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从容。
有一,便有二。凭借扎实过硬的工作和首次成功建立的信誉,他在这座数学圣殿中,已然开辟了一条相对顺畅的通道。
他回复邮件确认接受,并按要求提交了最终版稿件。接下来,便是静待下个月新一期《数学年刊》的印发。他知道,当这篇论文面世之时,必将再次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一番新的讨论与关注。而他“数学天才”的名号,也将因此更加稳固,并向着更广阔的领域传播。
关掉邮箱,张诚的目光重新投向书桌上摊开的物理化学笔记和那篇刚刚完成的、关于催化机理的总结报告。数学的堡垒已被再次攻克一角,但知识的疆域无边无际。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微起的波澜,再次沉浸到对物质世界下一个奥秘的探索之中。
前路漫漫,唯有持续前行。燕园的灯火,再次为这个永不知疲倦的年轻灵魂,点亮了又一个求索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