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把录音文件拖进回收站,动作干脆利落。那十一秒的语音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再听一遍只会让他更清醒——而这正是他现在最不需要的东西。天刚亮透,窗帘被风掀开一角,外头车流声像煮开的水,咕嘟咕嘟往上冒。
他翻开新笔记本,封面上还没来得及写字,内页第一行倒是密密麻麻记满了。从“无声瞬间”开始拆解,他把昨晚想的三个模块摊开,逐个往里填内容。“被忽略的声音”这部分卡住了。讲老人敲拐杖?太老套。说空楼里风扇转了一整夜?听着像鬼故事。他挠了挠后脑勺,笔尖在纸上点了好几下,忽然灵光一闪:**凌晨四点的早餐铺子**。
“蒸笼掀开那一秒,热气扑脸,老板打哈欠,第一个顾客搓着手跺脚……没人说话,但全在说话。”他自言自语,“这不就是城市在开口?”
正写着,手机响了。张峰发来一条消息:“设备准备好了,中午能试吗?”后面还跟了个拍肩膀的表情包。
苏然回了个“oK”,顺手把文档保存为《直播测试V1.0》。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旧挂钟,九点十七分。距离上次闭眼已经过去五个多小时,但他一点不困,脑子像刚加完油的发动机,嗡嗡地转。
林悦的消息紧跟着跳出来:“我十点半到。”
“你俩还真当这是公司打卡?”他笑着打字,“我是主播,你们是编导+制片?”
“不然呢?”她回得快,“总不能让你一个人瞎折腾。”
他没再回,起身去厨房烧水泡面。锅盖刚盖上,就听见钥匙在门锁里转动。张峰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双肩包,一进门就把拉链拉开,掏出一堆线缆和一个手掌大的黑色盒子。
“别嫌土,这玩意儿是我从大学实验室借的,能实时监测环境音波动。”他边接线边说,“咱没法知道观众心里想啥,但能听他们打字的手速变化。你猜怎么着?人一感动,敲键盘都变轻。”
苏然挑眉:“所以你是想靠‘噼里啪啦’判断情绪高潮?”
“差不多。”张峰咧嘴一笑,“科学讲究间接证据,咱们这叫‘行为侧写’。”
林悦到的时候,屋里已经架好了简易三脚架,摄像头对准沙发区。她手里拎着两杯咖啡,放下后看了眼屏幕:“这就是你说的‘沉默叙事’测试?”
“对。”苏然坐到镜头前,调整了一下角度,“接下来三分钟,我不说话,只演一个故事——关于一个每天清晨去买豆浆的老太太。”
“开场她在巷口等,老板慢悠悠掀锅盖;第二幕,她掏出一块钱硬币,手指有点抖;第三幕,接过杯子时,袖口露出一道旧伤疤。全程没台词,靠动作和表情传递信息。”
“然后呢?”林悦问。
“然后我试试在关键节点启动异能。”他说,“比如她伸手接杯子那会儿,我用瞬移换到她背后视角,让观众突然‘站’在她身后看这个世界。系统应该能捕捉到那一瞬间的情绪波动。”
张峰点头:“我们录下来,再比对音频波形和你启动异能的时间点。如果每次情绪上升都对应异能触发前半秒,那就说明——你能预判观众什么时候会被打动。”
“听起来像算命。”林悦小声嘀咕。
“不,是优化。”苏然纠正,“以前我是撞运气,现在我要学会提前踩油门。”
三人调试了二十分钟,终于把画面、收音和计时都对齐了。第一次试验开始。
苏然深吸一口气,关闭补光灯,房间顿时暗了一圈。镜头亮起红点,他进入状态。
他假装站在巷子口,身体微微前倾,像是在等人。右手插在口袋里,左手轻轻摩挲拇指,模拟握着零钱的感觉。三秒后,他缓缓抬头,目光落在前方某处——那是想象中的早餐铺子。
接着,他慢慢走动几步,停住,抬手,做出接杯子的动作。就在指尖触碰到“空气”的刹那,他启动瞬移,整个人消失又出现在沙发另一侧,镜头视角猛地切换。
三分钟结束。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你刚才……是不是眨了三次眼特别快?”林悦突然问。
“嗯?”苏然回头。
“第二次眨眼的时候,你手指也蜷了一下。”她说,“我不知道你在演啥,但我突然觉得……挺心酸的。”
张峰立刻调出音频图谱:“有意思。就在你瞬移前0.8秒,背景噪音下降了32%,打字模拟声频率却提升了近一倍。说明什么?”
“说明观众注意力集中了。”苏然眼睛亮起来。
“不止。”张峰放大波形,“这个峰值出现得太准时了,几乎贴着你启动异能的时间线。换句话说——你不是在反应情绪,你是在制造情绪节奏。”
苏然没说话,重新播放视频。这一次他盯着自己的微表情。当他“接杯子”那一刻,嘴角确实向下压了一瞬,眼神也暗了半秒。那不是设计好的,是昨晚想起自己母亲早年摆摊的记忆,不自觉带出来的。
“原来真正能打动人的是这些小动作。”他低声说,“而不是飞来飞去。”
“再来一次。”张峰把设备重置,“这次你试试提前半秒启动异能预载,看看能不能让情绪爬升更快。”
第二轮测试开始。
苏然闭眼三秒,进入角色。这一次,他在老太太掏钱之前就悄悄激活了异能,能量在体内轻微震颤,像手机静音震动。当他再次做出接杯动作时,瞬移触发得更加流畅,画面切换几乎没有延迟。
回放时,音频波形显示情绪爬升曲线比上次平滑许多,且峰值提前了1.2秒出现。
“成了?”林悦问。
“还不确定。”张峰皱眉,“但至少证明——你能通过控制异能释放时机,影响观众情绪积累的速度。”
苏然盯着屏幕缩略图,忽然想到什么:“如果我们把这种‘预载’模式固定下来,每场直播前先设定几个情感锚点,比如开场五分钟必须有一次静默表演,十分钟时来段回忆闪回……系统会不会自动适应这种节奏?”
“你可以试试标记节点。”林悦建议,“就像音乐打拍子,告诉自己哪里该轻,哪里该重。”
张峰拍拍背包:“下次我带个节拍器来,给你配个bGm。”
“别搞成舞台剧就行。”苏然笑。
第三次测试安排在下午两点。他们换了主题,改演一位下班后坐在公交站长椅上的中年男人。苏然穿着皱巴巴的衬衫,领带松垮,手里捏着一张被汗水浸软的简历。
这一回,他完全放弃了语言暗示,连眼神都放空。镜头缓慢推进,他低头看表,抬起手腕又放下,重复三次。第四次抬起时,他忽然抬头直视镜头,眼里没什么情绪,却让人看得心头一紧。
就在这一刻,他启动瞬移,出现在长椅另一端,仿佛时间跳了一帧。
视频结束。
张峰盯着电脑分析数据,林悦默默递上一杯温水。苏然靠在椅背上,额头有点汗。
“第三次测试,情绪响应延迟缩短到1.7秒。”张峰念出结果,“而且……有个新发现。你在启动异能前的那个停顿,也就是抬头看镜头之前,音频波形已经有轻微上扬趋势。”
“意思是?”苏然坐直。
“意思是——观众可能比你自己还早一步感觉到你要做什么。”张峰看着他,“你还没动,但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要被打动。”
屋子里一时没人说话。
苏然低头翻笔记本,找到扉页那句话:“从今天起,我不只是个主播。”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笔尖在下面划了一道横线。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映在桌角的咖啡杯上,杯壁残留的奶泡正一点点塌陷。远处传来孩童追逐的笑声,楼下小贩吆喝着卖糖葫芦。
张峰收拾设备:“下次试试加点环境音?比如雨声,或者老式闹钟滴答声?”
林悦临走前把咖啡杯收到厨房,回来时看了他一眼:“别忘了吃饭。”
门关上后,苏然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打开文档,把今天的测试记录逐条输入。最后写下一行:
“情感锚点可前置,异能释放需精确至毫秒级。下一步:建立‘情绪节拍表’,将直播变成一场有节奏的情绪引导。”
他合上笔记本,目光落在摄像头黑漆漆的镜头上。
那只红灯还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