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年(1637年)春,元月十六。北京,帝国咨政院(新设于紫禁城东南角,文华殿旁)
帝国咨政院的议事大堂,今日气氛庄严肃穆。这不是寻常的朝会,而是一场决定帝国未来百年气运的特别会议。与会者,除了内阁辅臣、六部九卿,更有九军元帅府的代表(或他们的高级参军),以及宋应星领导的“天工苑”大匠、日月集团的总理事王徵等实业巨子。
崇祯皇帝朱由检身着朴素的龙纹常服,并未端坐龙椅,而是站在大殿中央一座巨大的沙盘旁。沙盘上山川起伏,城池星罗棋布,最引人注目的,是上面以金线标志出的已通车的“三横三纵”铁路干线网络,如同人体上已然贯通的粗壮动脉,熠熠生辉。
然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沙盘后方,那幅覆盖了整面墙壁的巨幅《大明坤舆全图》上。图上,除了金色的既有线路,更用朱砂笔勾勒出了更多、更远、更为磅礴的线路雏形,如同一张蓄势待发、欲笼罩整个帝国的钢铁巨网。
“诸卿,”崇祯皇帝开口,声音平静却蕴含着雷霆万钧的力量,他拿起一根长长的玉尺,点向了地图,“‘三横三纵’,六年心血,已使我大明筋骨强健,气血通畅。然,此非终点,仅是起点!”
玉尺随着他的话语,在地图上划过一道道惊心动魄的轨迹:
“看这里!” 玉尺指向河西走廊尽头,“肃州(酒泉)不是终点!铁路,要一路向西,过哈密,穿吐鲁番盆地,沿天山北麓,直抵伊犁河谷!将我西域都护府牢牢钉死在中亚之心!”
“看这里!” 玉尺滑向云贵高原,“岭南干线止于广州?不够!铁路要向南,过雷州半岛,跨琼州海峡,连通琼州(海南)!更要自南宁向西南,入安南(越南),通占城,控暹罗湾!此乃南洋之钥!”
“看这里!” 玉尺点向辽东,“辽东已平,铁路当即刻延伸!自山海关至沈阳,北向吉林乌拉(吉林),直至奴儿干都司故地(黑龙江流域)!再将朝鲜汉城与虾夷地嘉禾城用铁路连通,则东海、日本海尽在我囊中!”
“再看这里!” 玉尺最后重重地敲在青藏高原的边缘,“自西宁,修筑铁路入拉萨!此路虽艰难万分,然一旦功成,雪域高原将与中原腹地血脉相连,永绝割据之患!”
满堂寂静,唯有皇帝的声音在回荡,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这不再是修补补的规划,而是一幅将整个东亚大陆乃至部分中亚、东南亚用钢铁轨道彻底整合的宏伟蓝图!其气魄之雄浑,野心之磅礴,远超汉武唐宗!
“如此宏图,”崇祯皇帝放下玉尺,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一位身材不高、却目光炯炯有神的官员身上,“非有磐石之志、霹雳手段、鬼斧神工者,不可为之!”
“登莱巡抚兼工部右侍郎,兼领军器局、天工苑副使——孙元化!” 皇帝清晰地点出了他的名字。
孙元化浑身一震,疾步出列,跪倒在地:“臣在!”
“孙元化,你师从徐光启,通晓泰西格物之学;督办军器、参与‘神工’机车研制,屡有功勋。更难得者,处事精干,不畏繁剧。” 崇祯皇帝凝视着他,语气无比郑重,“朕今任命你为 ‘总督天下铁路事务督办大臣’ ,特赐王命旗牌,准你便宜行事,六部、地方、九军元帅府,皆需协力!”
“朕与你三权!”皇帝伸出三根手指,“一,专奏之权,铁路事宜,你可直奏于朕!二,人事之权,天下铁路相关官吏、匠师,由你考核黜陟!三,预算之权,设立‘帝国铁路银号’,发行‘铁道债券’,募集天下资财,由你统筹支用!”
“朕与你三限!”皇帝语气转为凌厉,“一限十年,核心干线,必须初见轮廓!二限质量,铁轨、机车、桥梁,必须坚固耐用,若出纰漏,唯你是问!三限廉洁,铁道款项,浩如烟海,若有一文贪墨,朕必严惩不贷!”
这前所未有的权力与沉重的责任,让所有人为之动容。孙元化深吸一口气,重重叩首,声音哽咽却坚定:“臣……孙元化,领旨谢恩!此身此命,尽付铁道!铁路不成,臣死不还京!”
诏书颁布,天下震动。一场比“三横三纵”更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1.技术攻坚: “天工苑”在宋应星主持下,成立“铁道学院”,专研高山隧道开凿技术(如入藏铁路)、大江大河桥梁架设技术(如长江大桥)、高寒地区铁路养护技术(如东北铁路)。新一代“神工叁型”大功率蒸汽机车开始研制。
2.资源调配: 在鞍山、大冶、攀枝花等地建立更大型的钢铁联合体。大规模招募民工,并以准军事化管理,组成铁道建设兵团,开赴各地。
3.资金保障: “帝国铁路银号”发行的“崇祯铁道债”,由朝廷信用背书,利息优厚,吸引了日月集团、山西票号乃至民间富户的巨额资金,形成了良性循环。
4.战略协同: 铁路规划与九军元帅府的防区紧密配合。通往西域、漠北、西南、东北的铁路,同时也是战略投送通道,沿途设有兵站、仓库,平时商用,战时军用。
四、 雄心万里:通向世界的轨道
崇祯皇帝站在巨图前,对身旁的太子和重臣们说道:
“昔日,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乃有华夏一统之基业。”
“今日,朕所要做的,是‘铁同轨’!”
“这铁轨,铺到哪里,大明的政令、商旅、兵马、文明,就能到达哪里!”
“它不仅能将现有的疆土牢牢凝聚,更能为后世子孙,铺就通向更广阔天地的道路!”
“终有一日,朕希望看到,这铁轨能西抵里海之滨,南至星洲(新加坡)海峡,东跨鲸海(日本海)!让日月浪涛旗,随着火车的汽笛声,飘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尾声:蒸汽时代的新纪元
命令既下,整个帝国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开始围绕“铁路”这个核心疯狂运转起来。无数勘探队员深入不毛之地,无数工匠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无数民工在崇山峻岭间开山架桥。
孙元化辞别京师的次日,便带着皇帝的特旨和庞大的团队,奔赴工程第一线。他知道,等待他的是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但他更明白,他正亲手参与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铁轨的撞击声、蒸汽机车的轰鸣声,不再是战争的伴奏,而是建设与开拓的号角。它们将承载着一个复兴的帝国,沿着皇帝规划的路线,坚定不移地驶向未来。崇祯中兴的伟业,正从金戈铁马的战场,转向了更为波澜壮阔的、在钢铁轨道上铺就的强国之路。世界的格局,将因东方这条苏醒的巨龙及其脚下不断延伸的钢铁脉络,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