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六年至七年,随着“永明城”(海参崴)的奠基和北洋舰队在鞑靼海峡的初步探索,一个更大的岛屿进入了明朝战略家的视野——虾夷地(即北海道)。
崇祯六年,在初步巩固了永明城这个桥头堡后,经崇祯皇帝御批,一项更为长远的拓疆计划开始启动:试探性经营虾夷地。
地理跳板与资源宝库: 虾夷地地处日本以北,库页岛以东,是控制鄂霍次克海与北太平洋交通的战略要冲。
岛上森林茂密,渔产丰富(特别是鲑鱼、鳕鱼),盛产毛皮(水獭、狐狸、貂)、鹰羽(用于箭羽),并传闻有金矿。
控制此地,可获取宝贵资源,并作为进一步向千岛群岛、堪察加探索的基地。
牵制与情报前哨: 此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锁国时期,对虾夷地仅有松前藩等势力在南部进行有限的贸易点扩张。
大明势力北上,可在侧翼建立一个监控日本动向的前哨站,形成潜在的战略牵制。
“复前朝旧土”的法理宣称: 有博学的翰林院官员考证,元朝曾一度征讨过“骨嵬”(即库页岛)和“虾夷”,明朝作为元朝的法理继承者,有权“恢复”对这些“化外之地”的管辖权,这为行动提供了历史依据。
挤压后金空间: 持续向北拓展,可以进一步压缩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可能倒向后金的东北亚部落的生存与活动空间,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孤立后金。
行动由北洋舰队提督李嘉南主导,登莱巡抚孙元化、总兵李由提供后勤与陆上支持。
首次航行与接触(崇祯六年夏):
李嘉南派遣一艘“鹰”字号巡防舰“海东青”号,在两艘福船的护卫下,搭载少量通晓女真语或日语的通事、工部堪舆官、日月集团商贾及一队鲁军士兵,从永明港出发,渡过宗谷海峡,抵达虾夷地西海岸。
舰队选择了后志(今北海道西岸) 的一处天然良湾(近似后世石狩湾或寿都湾)停泊。
他们遇到了当地的阿伊努人部落。
明军展示了丝绸、瓷器、铁器等物品,通过通事尝试交流,表达和平贸易的意愿。
初次接触谨慎而友好,明军以铁锅、盐、针等物,换取了大量貂皮、鹿皮和干鲑鱼。
工部官员对港口、河流、地形进行了初步测绘。
鲁军士兵建立了临时营地,并收集了当地植被、水源信息。
建立季节性贸易点(崇祯六年秋):
首次接触成功后,船队于秋季再次抵达,运来了更多货物和少量工匠。
在第一次登陆点附近,选择了一处高地,修建了一个小型的、木栅围起来的季节性贸易站,命名为“北境榷场”。
留下约五十名鲁军士兵和数名精通交易的日月集团伙计驻守过冬,任务是维护据点,并利用冬季皮毛质量最好的时机,继续与阿伊努人进行贸易,同时学习当地语言,深入了解部落情况。
这次航行还沿着虾夷地西海岸向南进行了有限探索,确认了松前藩的势力范围大致在南端的渡岛半岛,双方暂时没有接触。
基于前一年的成功,经营力度加大。
“镇北堡”的建立(崇祯七年春):
开春后,一支更庞大的船队从永明港和登州同时出发,运载着三百名鲁军士兵、一百户志愿移民(主要是善于渔猎的山东、辽东流民)、大量建材、农具、种子和牲畜。
在去年建立的“北境榷场”基础上,开始动工修建一座更坚固、永久性的军事-移民据点——“镇北堡”。
堡址经过精心选择,背山面海,易守难攻,附近有河流提供淡水和肥沃的冲积平原。
“镇北堡”用原木和夯土筑成围墙,四角建有箭楼,内部规划了营房、仓库、官衙和移民的居所。这是大明在虾夷地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性据点。
农业尝试与资源开发:
随行的农师指导移民开垦土地,试种黍(黄米)、荞麦、萝卜等耐寒作物,并鼓励他们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
日月集团的勘探师开始在周边河流尝试沙里淘金,并调查森林资源,为未来建立木材加工场做准备。
与阿伊努人的贸易常态化,毛皮成为最重要的贸易品,被运回永明城和登州,利润丰厚。
探索与外交:
派遣小股部队乘船沿海岸线继续向南探索,谨慎地接近松前藩的势力边缘,进行侦察,但避免冲突。
同时,尝试与虾夷地中北部更大的阿伊努人部落建立更稳定的关系,赠送礼物,邀请头领访问“镇北堡”,给予其“大明怀远卫百户”等空衔,进行笼络,使其逐步认同明朝的宗主权。
经营虾夷地的同时,也迎来了残酷的挑战:
严寒气候: 冬季漫长酷寒,对来自关内的移民是严峻考验,冻伤、疾病时有发生。
补给困难: 远离本土,补给线漫长,严重依赖夏季的海运。
土着关系: 与阿伊努人的关系需要精心维护,避免因文化误解或利益冲突导致敌对。
潜在冲突: 向南拓展迟早会与松前藩势力接触,如何处理与日本的关系是未来难题。
初步成果(至崇祯七年底):
成功建立了镇北堡这个永久性支点,驻军约400人(轮换),移民约500人。
与当地阿伊努部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朝贡-贸易关系,获得了大量优质毛皮。
绘制了虾夷地西海岸部分区域的精确海图和地形图。
证明了在虾夷地南部进行有限农业的可行性。
为明朝在东北亚的存在建立了一个新的、更靠东的前进基地。
崇祯六年至七年,明朝对虾夷地的经营,采取了由海路推进、贸易先行、建立据点、逐步渗透的稳健策略。
这并非大规模的军事征服,而是以贸易利益和战略布局为驱动的拓疆行动。
通过在虾夷地建立“镇北堡”,明朝成功地将影响力投送到日本以北,为将来更大范围的北海经略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也为帝国打开了一扇通往北太平洋的窗户。
这一步棋,看似落子于偏远之地,实则蕴含着深远的地缘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