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学”的琅琅读书声如同星火般在帝国基层蔓延时,一场更为精密的筛选与培养工程,也在更高的层级上紧锣密鼓地展开。
与旨在“扫盲”和“教化”的普惠性小学不同,“中学”与“大学”的设立,目标极其明确——快速、高效地为帝国的现代化转型锻造一支急需的、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骨干队伍。
这标志着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与产出阶段。
中学的设立,是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它承担着从基础教育向专业教育过渡的重任。
选址与门槛: 中学通常设立在府城或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县。
这既是为了集中优质资源,也隐含了选拔的意味。入学并非如小学般强制,而是需要通过一场统一的资格考试。
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的识字量、基础算术能力,有时还会加入简单的逻辑推理题目。
这道门槛,将大部分贫寒子弟(尤其是需要尽早回家务农的男童和几乎所有女童)挡在了门外,确保了生源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课程深化与转向: 中学的课程难度和广度显着提升,核心特征是从“识字明理”转向“格物致知”。
教材不再是单一的蒙学读物,而是引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专业书籍:
《几何概要》:以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为基础,进行简化改编,重点讲授点、线、面、体等基本概念和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这是工程、测绘、军事等领域的基石。
《坤舆格致》:这是一本融合了简易世界地理和基础物理知识的启蒙教材。
内容包括五大洲七大洋的轮廓、主要国家方位、地圆说证据,以及杠杆、滑轮、重心等力学原理。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
《崇祯历算》:由钦天监牵头编纂,结合了新历法(崇祯历)的测算原理,讲授更复杂的算术、代数初步知识以及天文历法常识,服务于农业、财政和天文观测。
引入“操练”: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学普遍设立了“操练”课(即体育课)。
内容包括队列、行军、拳脚、弓马(部分地区)乃至简单的器械体操。其目的不仅是强健体魄,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纪律性、协作精神和尚武气息,为日后可能从军或从事高强度工作打下基础。
这体现了崇祯“文武兼备”的育人思想。
中学的两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流和塑造期。
它如同一个熔炉,将小学毕业生中的可造之材进行淬炼,为他们进入更高学府或直接进入某些技术岗位做好准备。
大学,是这套新式教育体系的塔尖,也是崇祯皇帝教育改革雄心最集中的体现。
初期,大学仅在北京、南京、西安、成都等少数政治、经济或战略重镇设立,规模小,门槛极高,堪称精英的摇篮。
残酷的选拔: 进入大学,需要通过极其严格的中学毕业会考。
考试内容涵盖中学所有科目,难度大,评分苛刻。
这确保了只有最聪明、最勤奋的学生才能踏入大学之门。竞争之激烈,不亚于传统的科举乡试。
分科教学:专业化的开端:大学最革命性的特征,是彻底摒弃了科举时代“通才”教育的模式,实行分科教学,旨在培养某一领域的专精人才。
主要学科设置如下:
师范科:这是优先发展的核心学科。
学生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雏形)以及各科教学法。
毕业后,他们将被分配到各地的中学乃至师资紧缺的小学任教,成为推广新学的“种子”和核心力量。
他们是教育体系能够自我复制和扩张的关键。
算学科:为户部的税收、审计、预算,以及日月集团庞大的商业帝国培养账房、精算师、统计员。
课程包括高等算术、会计学、货币学等。他们是帝国财政和商业运作的“活算盘”。
格物科(工科):这是直接服务于工业和军事的学科。
学生学习基础力学、材料学、机械原理、甚至初步的化学知识。
他们是宋应星“天工苑”、各军工坊、造船厂急需的技术骨干,是未来工业革命的工程师。
农政科:专注于农业技术的改良与推广。
深入研究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育种、栽培技术,水利工程,土壤改良等。
他们是帝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者。
武备科:与大明皇家军官学院的课程有部分衔接,但更侧重于军事技术。
培养懂得火炮操作与维护、筑城术、军事测绘、后勤管理的基层技术军官和参谋人员。
律政科:学习《大明律》及新颁布的各种法令,培养熟悉律法条文的司法辅助人员、刑名师爷,以充实地方司法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顶尖的师资: 大学的教师阵容空前强大。主讲教授多是像徐光启(农政、历算)、李之藻(历算、地理)这样的西学大家和朝廷重臣;
各科教师则从工部、户部、钦天监等实务部门抽调经验丰富的专家;
甚至像汤若望这样学贯中西、深受信任的西洋传教士,也被聘为客座教习,讲授最新的欧洲科学知识。
这种“学宦一体”的师资结构,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通过“中学”的筛选与深化,再到“大学”的专业化培养,崇祯皇帝构建了一个底部宽厚(小学)、腰部坚实(中学)、顶部尖精(大学) 的新型人才金字塔。
这个体系的目标,不再是生产只会吟诗作对、空谈道德的士大夫,而是要锻造出大批懂技术、通实务、忠于朝廷的工程师、教师、会计师、农艺师和低级技术官僚。
他们或许没有传统进士的清高,但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正是这个古老帝国迈向近代化所最急需的“血液”和“骨骼”。
这条“精英培养的阶梯”,其最终目的,是要为“崇祯中兴”乃至更遥远的未来,提供一个坚实而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