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城西郊外,二十里处,某处林木茂密、可俯瞰官道的无名山头上。
两道身影,正小心翼翼地在灌木和乱石间穿行。
走在前面的正是徐明,身着一套灰绿相间的数码迷彩作战服,脸上涂抹着深绿和黑色的油彩,头上、背上还插着不少就地取材的树枝树叶。
整个人几乎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行动间悄无声息,如同林中的猎豹。
跟在他身后的,则是燕王朱棣。与徐明的专业装扮相比,朱棣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外面套着一件便于行动的灰色劲装,外面也勉强绑上了一些枝叶作为伪装,背上则吭哧吭哧地背着一个看起来颇为沉重的大号金属箱。
走起路来远不如徐明灵巧,时不时被藤蔓绊一下,显得有些狗狗祟祟。
朱棣一边努力跟上徐明的步伐,一边忍不住压低声音抱怨道:
“徐大哥,咱说……咱们这一身树枝树叶,真能瞒过那些可能藏在暗处的眼睛?”
“还有我这身灰袍子,会不会太显眼了?影响任务咋办?”
话语间显然对自己这身临时拼凑的“伪装”十分没有信心。
徐明头也不回,声音压得极低,却清晰传入朱棣耳中:
“放心吧,燕王殿下。这处山头是精心挑选的制高点,视野开阔且植被茂密,利于隐蔽。”
“寻常肉眼难以发现。你这袍子……确实扎眼了点,事急从权,来不及给你弄装服了。”
“记住,咱们今天的首要任务是观察,利用高处监控迎驾队伍周边所有可疑动静,记录异常。”
“除非陛下和娘娘遭遇致命危险,否则绝不可轻易暴露、出手干预!明白吗?”
朱棣闻言,舔了舔有些发干的嘴唇,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和紧张,用力点头:
“明白!徐大哥你放心,俺晓得轻重!”
顿了顿,又腆着脸凑近些,带着讨好的语气说:
“不过……徐大哥,咱可说好了啊!等这次任务圆满结束,你得给俺也弄一身你这样的行头!这迷彩服,还有你背上那个包,看着就带劲!”
徐明无奈地叹了口气,一边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一边低声道:
“成,没问题。不过这事儿我得先跟晴姐报备,她要是不同意,我可不敢私自给你弄。得她点头才行。”
朱棣一听,立刻拍胸脯保证:“得嘞!回去俺就让妙云去找阿姐说!她们关系好,准能成!”
说话间,两人已抵达预定的潜伏位置——一块巨大的岩石后方,这里视野极佳,又能完美隐藏身形。
徐明示意朱棣:“把箱子放地上,小心打开。地图带了吗?趁现在还有时间,我们把预设的几条撤退路线再最后确认一遍。”
“带了!”朱棣小心翼翼地将沉重的箱子放下,打开卡扣,里面是拆卸状态的狙击步枪部件、观测镜和一些其他工具。又从怀里掏出一张精心绘制的周边地形图。
两人匍匐下来,将地图铺在岩石阴影下,脑袋凑在一起,彻底进入了任务状态。
徐明用手指点着地图,用几乎微不可闻的声音,再次重申着遇到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方案和撤退路线。
朱棣凝神静听,不时点头,眼神锐利,将每一个细节牢牢刻在脑子里。
确认无误后,两人收起地图,屏息凝神,如同两块沉默的石头,融入了山林的背景中,只剩下望远镜片偶尔反射的微弱冷光。
与此同时,应天城内。
太子銮驾在威严的仪仗护卫下,缓缓驶出皇宫。
太子朱标端坐于车驾之上,面色沉静,目光深邃。
其身后,是以魏国公徐达为首的武官勋贵,和以“病愈复出”的中书左丞相胡惟庸为首的文官集团。
文武百官按品级排班肃列,组成一条浩浩荡荡的长龙队伍,庄严肃穆地向着西门方向行进。
队伍所过之处,街道早已净街戒严,道路两旁的阁楼窗户后、巷口阴影处,无数百姓翘首以盼,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激动与不安交织的复杂情绪。
队伍行至西门外二十里处的迎驾台,早已布置妥当。朱标下令队伍停下,整顿仪容,静候圣驾。
午时正刻刚过,远处官道上尘土扬起,蹄声如雷!
一队盔明甲亮、打着龙旗的仪鸾司骑兵作为先导,疾驰而至,为首将领滚鞍下马,单膝跪地,高声禀报:
“启禀太子殿下!陛下、娘娘圣驾已过十里亭,顷刻便至!”
“好!” 朱标精神一振,立刻下令:“众卿各就各位,整肃仪容,准备迎驾!”
不多时,地平线上,明黄色的华盖、旌旗逐渐清晰,庞大的皇家仪仗队伍如同一条金色的巨龙,缓缓映入眼帘。
皇帝乘坐的玉辂和皇后乘坐的凤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威严尽显!
朱标深吸一口气,翻身上马,策马向前迎去。
双方队伍在迎驾台前汇合。朱标下马,快步走到玉辂前,躬身行礼:
“儿臣朱标,率文武百官,恭迎父皇、母后圣驾回銮!父皇、母后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太子的话音,其身后数百名文武百官齐齐跪倒在地,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响彻云霄:
“臣等恭迎吾皇、皇后娘娘回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声浪过后,现场一片肃穆。司礼监掌印太监李福来上前一步,展开一卷明黄绸缎圣旨,用尖细而清晰的声音,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膺天命,抚有寰宇,此次携皇后巡幸凤阳,祭奠皇陵,察访民情,本为家国常事。
然途中偶遇宵小作乱,致有惊扰,此乃朕之失察。
幸赖祖宗庇佑,将士用命,朕与皇后安然无恙,此实乃天佑大明,国祚绵长之兆也!
今朕已平安归京,天下臣民,毋庸挂虑。朝廷政务,太子监国期间,处置得当,朕心甚慰。
着令有司,即刻昭告天下,以安万民之心。凡我大明子民,当各安其业,共享升平。”
“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再次叩首。
旨意宣读完毕,玉辂的帐幔被两名太监缓缓掀开。一身明黄龙袍、头戴翼善冠的洪武皇帝朱元璋,面色红润,目光如电,迈步走了下来。
站在车辕上,目光缓缓扫过跪满一地的文武百官,声音洪亮而沉稳:
“众卿平身!”
“谢陛下!” 百官再拜,方才纷纷起身垂手而立。
朱元璋步下龙辂,走到百官面前,语气带着几分感慨:
“朕离京期间,朝中政务,全赖诸位爱卿同心辅佐,太子勤勉操持,方能井然有序。朕心甚慰。”
众臣连忙躬身应答:“此乃臣等本分!仰赖太子殿下仁德睿智,勤政爱民,臣等方能恪尽职守,不敢言功!”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在人群中扫视,最终,定格在了站在文官最前列的胡惟庸身上。
缓步走到胡惟庸面前,停下脚步,淡淡地问道:
“胡相……朕不在朝中这些时日,你……可有什幺话,想对朕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