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新秩序的基石
灾难的尘埃缓缓落定,世界在一片狼藉中开始艰难地重建。而dSm,这个在危机中展现出惊人力量和组织能力的存在,无可避免地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林凡的日程被各种高规格的会晤请求填满。不再是之前那种带着试探和博弈的接触,而是来自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乃至之前“盖亚方舟”联盟核心成员的、更加务实甚至带着一丝敬畏的对话。他们关心的核心议题高度一致:如何利用dSm的技术,尤其是“烛龙”能源和应对全球性危机的经验,来加速重建,并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秩序。
王漫妮主导的dSm资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之前为了应对危机而建立的全球供应链和物流网络,此刻变成了高效调配重建资源的主动脉。基于“烛龙”的模块化能源站被运往灾区,为断水断电的城市提供核心动力;dSm基金会的救援经验和物资储备体系,成为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要参考模板。
林凡并没有被眼前的追捧冲昏头脑。他清晰地认识到,dSm的力量来自于技术领先和关键时刻的担当,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取代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作用。他的策略是合作,而非主导。
他授意王漫妮和樊胜美,以dSm的名义,发起成立了“全球复苏与韧性发展联盟”(GR3)。联盟向所有国家和组织开放,旨在共享灾后重建经验、协调资源分配、共同制定应对未来危机的技术标准和应急预案。dSm承诺向联盟成员优先提供“烛龙”能源技术和相关衍生应用,但保留了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和主导权。
这是一种巧妙的平衡。dSm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但并不垄断锁孔。它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赋能者和关键合作伙伴,而非新的世界政府。
这一举措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许多在灾难中深受其害、又无力独自应对的中小国家纷纷加入,甚至连一些大国和“盖亚方舟”的成员,在经过权衡后,也选择了参与。一种以实际需求和合作为导向的、更加扁平化的国际协作机制,开始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对内部,林凡启动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我们必须承认,‘可控碎裂’计划虽然最终成功,但其过程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和侥幸。”在dSm高层复盘会议上,林凡的语气异常严肃,“我们对‘守望者’技术的依赖过深,自身的应急能力和冗余设计严重不足。如果不是南极遗迹在最后关头被激活,后果不堪设想。”
他下令,dSm的技术研发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在继续深化与“守夜人”合作、研究消化“守望者”遗产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全基于人类自身科技树的、独立的备份系统和应急预案。
“逐星者”飞船项目被保留并升级,目标是建立一支具备长期深空巡逻、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小型舰队。“大地抚慰”技术被优化,开始在全球更多关键地质节点进行推广部署,形成一张更密集的地球能量监测与调节网络。
林凡将其称为“文明韧性”计划。目标不再是追求单一的、压倒性的技术优势,而是构建一个多层次、可冗余、能够应对多种未知风险的防御和恢复体系。
这天傍晚,林凡难得地准时下班,回到了君悦府。家中飘着饭菜的香气,顾佳正在厨房忙碌,许子言坐在客厅的地毯上,摆弄着一个dSm工程团队送给他的、简化版的“引力锚点”模型玩具。
看着这温馨平凡的景象,林凡心中充满了守护的满足感,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
他走到阳台,望着远处dSm总部大厦上重新亮起的、代表“启明”的徽标灯光。那灯光曾经象征着能源革命的希望,如今,更增添了一层历经劫波、指引方向的意味。
世界正在重塑,旧的格局在灾难中松动,新的秩序在合作与反思中孕育。
而dSm,这个由他一手缔造的商业与技术帝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企业。它成为了这新秩序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沉甸甸的……基石。
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这一次,人类至少学会了,如何更团结、更智慧地……同行。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