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到会议室时,王桂兰已经坐在第三排靠过道的位置。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捏着一支笔和一本边角卷起的笔记本。其他居民代表陆续进来,有人低声议论,有人盯着门口看。林辰没走主席台,直接从侧门进来,走到第一排坐下,把手机放在桌角,屏幕朝下。
“听证会现在开始。”他说,“先说明一点:今天不是汇报,是答疑。大家有什么问题,直接提。”
前排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举手:“施工时间改到八点,周末停工,这些我们看到了。但之前六点开工那几天,谁来赔我们休息损失?”
林辰点头:“补偿方案今天下午三点前公布。标准按夜间施工扰民计,由第三方评估,七日内完成赔付。”
有人追问:“那粉尘呢?我母亲有哮喘,这几天根本不敢开窗。”
“环保局驻点人员每两小时记录一次pm10数据,实时上传平台。今天起,超标一次,停工整改一天,罚施工方五万。”他转向住建局负责人,“你们记一下,明天开始执行。”
张涛站在后排,悄悄给周伟递了个眼神。周伟没动,盯着林辰。
一个老太太站起来,声音不大但清楚:“你们说改就改,怎么保证以后不会再变回去?”
林辰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纸,推到桌前:“这是监督小组授权书副本,每位成员都有一份。从今天起,巡查记录可以直接发住建、环保、交通三个部门负责人邮箱,抄送我本人。四十八小时内必须回复处理意见。”
他顿了顿:“如果没人处理,你们打我电话。不是秘书转接,是直接通。”
会场安静了几秒。
王桂兰举起手。林辰冲她点头。
“我是退休教师,以前带过物理。”她说,“我想知道,你们说的噪音数据,是怎么测的?用什么设备?校准过没有?”
林辰没回答,而是转头对刘伟说:“把监测仪编号和校验报告打印一份,会后交给王老师。”
他又对王桂兰说:“您要是有兴趣,明天可以跟监督组一起查设备。我们欢迎专业监督。”
王桂兰没再问,低头记了两行字。
会议开了一个半小时。林辰回答了十九个问题,当场拍板七项调整措施。散会时,有人主动把横幅卷起来带走了。
下午两点,监督小组第一次巡查。
陈雪带着手册走在前面,逐条解释权限范围:“你们可以调阅施工日志、环保记录、洒水车运行轨迹。发现问题,有权要求现场整改,也可以直接联系职能部门。”
王桂兰走到一处围挡前,伸手摸了摸边缘:“这里应该留出人行通道,方案里写了。”
施工员支吾:“这边地基还没……”
话没说完,林辰的电话就打到了住建局局长办公室。五分钟后,副局长亲自到场,下令两小时内拆改围挡。
“从现在起,”林辰当着所有人的面说,“监督组发现问题,不需要层层上报。你们可以直接联系住建、环保、交通任何一位负责人。名单我已经发到各位手机上。”
人群里有人掏出手机翻看。
傍晚,刘伟把当天数据汇总报上来:噪音平均值52分贝,比前一天下降12;pm10峰值未超二级标准,洒水频次达标率100%。
林辰看完,把数据表推给陈雪:“做成图文,标题还是那句——《您提意见,我们改》。加上一段话:‘今天,监督小组提出三项整改建议,全部当场落实。’”
“要不要提补偿进展?”陈雪问。
“提。但不说‘正在推进’,写‘首批赔付名单已确认,明日发放’。”
陈雪点头走了。
第二天上午九点,街道办公众号推送了报告。配图是王桂兰在工地查看洒水记录的照片,还有监督组成员翻阅施工日志的视频片段。文末附了数据曲线和投诉处理进度表。
不到两小时,阅读量破十万。
评论区有人发截图:“昨天还骂他们,今天一看,真改了。”
另一条跟帖:“那个蓝衣服老太太,是我妈,退休后第一次说‘这事干得值’。”
还有人问:“能不能申请加入监督组?我们小区也要修路。”
林辰在区政府办公室看到数据时,张涛正在汇报:“王桂兰刚才打电话来,说希望增加夜间巡查频次。她们组商量了,每周轮值两晚。”
“同意。”林辰说,“给他们配强光手电和反光马甲,安全第一。”
“她还提了个建议。”张涛翻了下记录,“说能不能把每天的施工安排提前一天贴到各楼道,再发到业主群。”
“这个不用等她提。”林辰拿起笔,“你现在就通知所有项目点,从今天起,每日施工计划必须提前公示。纸质贴楼道,电子版发社区群。没做到的,项目经理写说明。”
张涛应了声,准备走。
“等等。”林辰抬头,“那个直播的老头,查到了吗?”
“查了。叫李德海,六十岁,退休工人。家里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近三个月,他参加了四次类似抗议,每次都拍视频发抖音。”
“背后有人指使?”
“暂时没发现资金往来。但他前天收过一条短信,写着‘内容按上次发’,号码是虚拟号。”
林辰没再问。
下午三点,补偿名单公示。首批三十七人,每人一千二百元,注明“施工扰民专项补偿”。银行流水截图同步上传。
王桂兰领完补偿金,给街道办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刘伟。
“钱收到了。”她说,“但我不是为了这个才参加监督的。”
刘伟记下,转告林辰。
林辰正在看住建局报上来的整改报告。他听完,只说了一句:“告诉王老师,监督组的津贴明天开始发放,每月八百,按出勤算。”
傍晚,林辰站在窗边看天。云层压得很低,像是要下雨。
陈雪进来,放下一叠材料:“环保局刚送来的,过去二十四小时数据。噪音最低到49分贝,pm10全天达标。”
林辰没回头:“居民群里还有骂声吗?”
“有,但不多了。有个新帖,标题是‘他们真的在改’。”
林辰点点头。
手机响了。是周伟。
“王桂兰刚才带着两个居民,在工地拦下一辆渣土车。司机没盖篷布,她直接打电话叫了环保执法。”
“处理了?”
“罚了五千,车扣了。王老师说,这是她作为监督员的第一起执法记录。”
林辰沉默几秒:“告诉环保局,以后这类举报,必须二十四小时内反馈结果。别让她觉得,只有我点头才算数。”
挂了电话,他转身坐下,打开电脑。
屏幕上是监督小组的签到表。王桂兰的名字在第一天巡查记录里,字迹工整,时间精确到分钟。
他把表格另存了一份,命名为“和平街项目-监督记录-001”。
窗外,第一滴雨砸在玻璃上,裂成四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