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以敦厚诚恳的态度监督领导,吉祥没有灾祸。
含义: 领导至终,应以敦厚诚恳(敦临)为本,不苛责,不虚浮。如此,既能获得吉祥,也能避免物极必反的灾祸。
上六故事:
阳城的秋天来得特别早。
宫墙外的梧桐开始落叶,金黄的叶子铺满了宫道。年迈的禹拄着柺杖,缓缓走在落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陛下,天凉了,加件外袍吧。侍从捧着狐裘跟在身后。
禹摆手:百姓尚在劳作,朕岂能先着裘衣?
他停在宫门前,望着远处集市上熙攘的人群。盛世之下,市井繁华,百姓安居乐业。但禹的眉宇间,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
父亲在忧心什么?启轻声问道。
禹沉默良久,才缓缓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太平盛世,最易生骄奢之心。
正说着,宫门外传来喧哗声。
怎么回事?启问守卫。
回太子,是徐州侯前来朝贡,带了...带了一车珍宝。
禹微微皱眉:让他到偏殿等候。
偏殿里,徐州侯满面红光,指挥着仆从打开一个个宝箱。
陛下请看!他兴奋地介绍,这是东海的夜明珠,夜间发光如月;这是南山的血玉,佩戴可延年益寿;这是...
禹静静地看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这些都是臣特意为陛下搜罗的祥瑞!徐州侯得意地说。
祥瑞?禹轻声重复,拄着柺杖走到宝箱前。
他拿起一颗夜明珠,在手中掂了掂:这一颗珠子,值多少粮食?
徐州侯一愣:这个...大概值千石粟米。
千石粟米,禹缓缓道,够一个村子吃半年。
他放下珠子,又指向血玉:这个呢?
值...值万石。徐州侯的声音低了下去。
禹沉默片刻,突然对侍从说:把这些都拿到市集上卖了,所得银钱全部购入粮食,分发给各州义仓。
陛下!徐州侯大惊,这些都是祥瑞啊!
真正的祥瑞,禹看着他,目光温和却坚定,是仓廪里的粮食,是百姓碗中的饭食,是路不拾遗的民风。
他走到殿外,指着远处的田野:
你看那金黄的稻穗,才是天下最珍贵的宝物。
徐州侯满面羞愧,跪地请罪。
禹扶起他:爱卿心意是好的,但切记:治国在德不在宝。
消息传开,各地诸侯纷纷收敛了进贡珍玩的心思。
然而考验才刚刚开始。
三日后,廷尉来报:荆州刺史与当地大族发生冲突,双方各执一词,局势紧张。
为何冲突?禹问。
廷尉呈上卷宗:为了一片山林。刺史要封山育林,大族要开山采矿。
朝堂上,大臣们分为两派。
年轻官员主张严惩大族:违抗政令,其罪当诛!
老臣们则建议安抚:大族在地方根深蒂固,不宜强硬。
启看向父亲:此事该如何处置?
禹没有立即回答。他让人取来荆州的地图,仔细看了半晌。
传朕旨意,他终于开口,召双方入京,朕要亲自调解。
陛下,有大臣劝阻,此等小事,何劳圣驾?
民无小事。禹摇头,一叶可知秋,一事可见政。
三日后,荆州刺史和几位大族族长跪在殿前。
刺史慷慨陈词,大族诉说不平,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禹静静听着,不时在竹简上记录。
待双方说完,他才缓缓开口:
刺史要封山,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大族要开矿,是为眼前生计考量。你们都没有错。
双方都愣住了。
那...陛下之意?大族族长小心翼翼地问。
禹让人铺开荆州地图:
这片山林,东麓多矿,西麓多林。可否东麓限量开采,西麓封山育林?
他看向大族:开采所得,三成归朝廷,三成归你们,四成用于当地民生。如何?
又看向刺史:既保全了大部分山林,又解决了民生所需。可否?
这个方案出乎所有人意料。
大族没想到陛下如此通情达理,刺史没想到问题可以这样解决。
陛下圣明!双方齐齐叩首。
事后,启不解地问:父亲为何不直接下令?何必如此费心调解?
禹慈爱地看着儿子:
治国如同调羹,咸了加水,淡了加盐。重在调和,不在强令。
他指着案上的茶盏:
你看这茶水,太烫伤唇,太凉伤胃。为政也是如此,要懂得把握火候。
这番话,让启陷入深思。
随着年事渐高,禹的理政方式越发温和。
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更多地听取三公的意见。即使有官员犯错,他也多以劝导代替惩罚。
这日,有年轻御史弹劾老臣胥午,说他年迈昏聩,宜致仕还乡。
胥午得知后,当即上书请辞。
朝堂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着禹如何处置这位三朝元老。
禹没有立即表态。他让侍从取来一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卷卷竹简。
这是胥爱卿三十年来上的奏章。禹缓缓道,这一卷,是揭露兖州虚报田亩;这一卷,是谏言减轻赋税;这一卷...
他一卷卷数着,声音不高,却让满朝文武动容。
最后,他看向那个年轻御史:
你说胥老年迈昏聩,可知道这些奏章救了多少百姓?
年轻御史满面通红,跪地请罪。
禹却扶起他:你敢于直谏,也是忠心。但要记住:评判一个人,要看他的功过是非,不能只看年纪。
他又对胥午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朕还需要你的智慧。
胥午老泪纵横:老臣...愿为陛下效死!
这一幕,让所有大臣感动不已。
从此,朝中尊老爱贤之风更盛。
深秋的一日,禹把启叫到身边。
陪朕出去走走。
他们没有带随从,只父子二人,穿着便服走在阳城的街巷中。
市集上人来人往,商贩吆喝,孩童嬉戏。没有人认出这个拄着柺杖的老人就是天下共主。
在一处茶摊,禹坐下来,要了两碗粗茶。
老人家,今年光景如何?他问卖茶的老翁。
老翁笑呵呵地说:托禹王的福,今年收成好,税赋也轻。你看这集市,多热闹!
听说有的官员办事苛刻?
哪个朝代没几个贪官?老翁不以为意,好在禹王圣明,大的方向错不了。
禹慢慢喝着茶,若有所思。
离开茶摊后,他对启说:
百姓是最明白的。你对他们好一分,他们记你十分;你对他们坏一分,他们也忍你十分。
启点头:所以父亲总是以敦厚待人。
不是朕要敦厚,禹望着远方的炊烟,是天下需要敦厚。
他停下脚步,语重心长:
刚猛之政,如暴雨倾盆,来得猛去得快。敦厚之治,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持久。
这时,前方传来一阵哭声。
一个孩童不小心打翻了米篮,白米撒了一地,正蹲在地上哭泣。
禹走过去,蹲下身,一粒粒帮孩子捡起米粒。
不哭不哭,他慈祥地说,米粒捡起来,洗洗还能吃。
孩子的母亲闻声赶来,见到这一幕,连忙跪地感谢。
快请起。禹扶起她,从怀中取出几枚钱币,给孩子买点糖吃。
母子千恩万谢地离去。
启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
回宫的路上,禹说:
朕这一生,治过水,平过乱,理过政。现在想来,最难的不是这些。
那是什么?
是在权力巅峰时,还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晚风吹动他的衣袍,显得格外单薄。
很多帝王,年轻时英明,老了就糊涂。为什么?因为权力让人迷失。
他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儿子:
你要记住:位越高,心要越卑;权越重,行要越慎。
启郑重记下。
冬至那天,禹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
他在宫中设宴,邀请的不是王公大臣,而是各地的农夫、工匠、商贩。
朕想听听,你们眼中的天下是什么样子。他诚恳地说。
起初,这些平民不敢说话。但在禹的鼓励下,他们渐渐放开,说起各地的风土人情,民生百态。
禹认真听着,不时发问,像个虚心求教的学生。
宴会结束后,他对启说:
这是朕听过最好的政论。
岁月流逝,禹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但他依然每天早起,批阅奏章,接见臣工。只是方式越发温和,更多倾听,更少命令。
有臣子劝他颐养天年,他只是笑笑:
牛老了还要耕田,朕老了更要理政。
这年春天,禹病倒了。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各地百姓自发为他祈福,寺庙道观香火不绝。
病榻前,三位重臣跪地痛哭。
陛下...皋陶泣不成声。
哭什么?禹虚弱地笑笑,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他看向窗外的春光:
朕这一生,尽力了。现在,该休息了。
启跪在床前,紧紧握着父亲的手。
记住...禹的声音很轻,临民之道,贵在敦厚。刻薄则民离,虚浮则国危。
这是他最后的教诲。
三日后,禹安详离世。
举国哀悼,万民痛哭。但令人惊奇的是,天下并没有因此动荡。
他建立的制度在平稳运行,他培养的臣子在各司其职,他教诲的子孙在恪守祖训。
正如他生前所说:一个好的制度,比一个好的君主更重要。
下葬那日,自发送行的百姓排出百里之外。
人们不是出于对权力的畏惧,而是发自内心的敬爱。
启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卷竹简,上面是禹晚年亲笔:
为君五十年,方知之要。不苛责,不虚浮,不居功,不自矜。以厚德载物,以诚恳待人。如此,方能吉无咎。
启捧着竹简,泪流满面。
他终于明白,父亲用一生诠释的,不仅是治国之道,更是做人之道。
在禹敦厚的治理下,王朝平稳过渡,民心安定如初。
真正的吉无咎,不是没有困难,而是以敦厚之心化解困难;不是没有挑战,而是以诚恳之态度过挑战。
这个道理,启用了一生来践行。
而的智慧,也随着九鼎的传承,成为这个王朝最珍贵的遗产。
大禹晚年以敦厚诚恳的态度治理天下的故事。他拒绝珍宝祥瑞,重视民生根本;以调解代替惩罚化解矛盾;以宽容和理解对待老臣;始终保持平常心深入民间。这正应了临卦上六爻辞敦临,吉无咎的智慧——领导至终应以敦厚诚恳为本,不苛责不虚浮,如此既能获得吉祥,也能避免物极必反的灾祸。整章展现了权力巅峰时保持初心的难能可贵,突出了厚德胜于权术,诚恳重于智巧的治国境界,为临卦六爻画下圆满的句号。
故事总结与卦象启示
大禹从以感化初临天下,到亲历险阻、运用智慧,最终以敦厚收尾的统治历程,完整演绎了临卦“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的精髓。它揭示了领导者的核心责任:不仅要监督治理,更要感化、亲近、明察和诚恳。
代表的当前状态: 临卦代表一种需要领导、监督、面对的局面。你可能处于一个管理者的位置,或需要应对某种挑战。当前形势要求你主动介入,亲近底层,明察秋毫。整个过程强调柔顺而有力的领导方式,但需警惕“八月有凶”的盛衰规律。
后期发展的方向:
以诚感化: 初期应“咸临”,以真诚感化他人,建立信任基础。
推广德行: 将感化之力扩展,实现“吉无不利”,化解更大矛盾。
警惕虚浮: 需防“甘临”之弊,一旦发现错误,要“既忧之”并及时改正。
亲力亲为: 关键时刻要“至临”,深入一线,掌握实情,避免失误。
运用智慧: 成熟期需“知临”,以智慧统筹全局,知人善任。
敦厚收尾: 最终要“敦临”,以诚恳敦厚维系成果,防止物极必反。
临卦的整体指引是: “元亨,利贞”。核心在于 “亲临”与“明察” 。领导之道,贵在亲近民众,明察秋毫。只要心怀诚信,坚守正道,便能亨通。但必须时刻牢记“至于八月有凶”的警示,在顺境中保持忧患意识,防止因安逸而走向衰败。真正的领导,是既能威严临下,又能柔顺悦民,方保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