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回到汉江时,刚下高铁就看到了熟悉的身影——苏烈、叶紫涵、潘不江等人举着“欢迎林哥回家”的牌子,站在出站口笑着挥手。潘不江手里还拎着一个保温桶,快步上前:“林哥,这是我让家里阿姨做的红烧肉,知道你念叨嫂子做的味道,特意让她照着方子学的。”
林天接过保温桶,心中一暖:“你们倒是会赶巧。”
苏烈笑着说:“我们算着你今天回来,特意在这等你。慈善基金会最近又多了5家企业捐赠,潘不江还搞了个‘乡村慈善集市’,下个月就能开,到时候能帮农村商户把特产卖进城。”
叶紫涵也补充道:“康养团队在灾区建的3个社区医疗站已经投用了,后续还会在汉江省西部县乡再建10个,争取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
一路上,众人围着林天,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近期的进展,车里满是热闹的讨论声。林天听着大家的规划,看着窗外汉江的街景——曾经的老旧街区如今挂满了民生项目的宣传牌,夜市的烟火气从市中心蔓延到了近郊,乡村公路旁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光,心中满是欣慰。
回到办公室,林天刚坐下,潘不江就递上了“乡村慈善集市”的方案:“我们计划在每个县选一个中心镇,把农村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集中起来,再通过赵阳的物流运到市区的集市点,让城里人能买到新鲜货,农民也能多赚钱。”
林天翻着方案,指着“农户培训”板块说:“可以加一项‘电商培训’,让赵阳的团队教农民开网店,既能在集市卖,也能在线上卖,把销路再拓宽些。”
潘不江立刻记下:“我这就跟赵阳对接!对了林哥,基金会还收到了不少灾区孩子写的感谢信,我都整理好了,给您带来了。”
看着信里歪歪扭扭的字迹——“谢谢叔叔阿姨送的新书包”“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帮助别人”,林天的眼眶微微发热。他把信叠好,放进抽屉:“这些信要好好保存,以后我们做慈善遇到困难了,就拿出来看看,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发。”
接下来的日子,林天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白天去各地市督查民生项目进展,晚上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对接资源。但他总会抽出时间,给家里打个电话,听听母亲的唠叨,跟爷爷聊聊近况。有时李雪梅会寄来家乡的特产,他也会分发给苏烈、叶紫涵等人,让大家尝尝“家的味道”。
一个月后,“乡村慈善集市”在汉江省10个县同步开业。林天带着众人去了西部的一个集市点,看到农民们摆着新鲜的蔬菜、手工编织的竹篮,城里来的游客围着摊位挑选,孩子们在集市的公益游戏区嬉笑打闹,场面热闹又温馨。
一位卖土鸡蛋的老农拉着林天的手,激动地说:“以前鸡蛋只能卖给贩子,一斤才赚两块钱,现在在集市卖,一斤能赚五块钱,还不愁卖!谢谢你们帮我们老百姓办实事啊!”
潘不江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场景,轻声对林天说:“林哥,现在我终于明白您说的‘慈善不是博名声’是什么意思了——看到他们能多赚点钱,能笑出来,比任何荣誉都强。”
林天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田野。夕阳下,乡村的炊烟袅袅升起,集市的灯光渐渐亮起,勾勒出一幅温暖的民生画卷。他知道,自己和伙伴们做的事,或许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一件都连着老百姓的日子,每一件都能让这片土地多一分温暖、多一分希望。
当晚,林天在朋友圈发了一张集市的照片,配文:“烟火气里藏着初心,平凡事里见着担当。未来,继续与温暖同行。”没过多久,林老爷子、沈首长、赵天宇等人都点了赞,评论区里满是鼓励与期许。
林天放下手机,看着窗外的夜空,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胜天半子”的棋局还在继续,未来还有更多的民生事要做,还有更多的温暖要传递。但只要初心不改,伙伴同行,家人牵挂,他就有信心,在汉江的土地上,在民生的道路上,继续笃行向前,写下更多属于他们、属于这片土地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