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榔的帐棚在南西走廊的暮色中泛着光。八十岁的大婉坐在羊毛毡上,手指抚过陶罐边缘的裂纹——这是她从南西走廊带来的最后一件嫁妆,如今和她的腰肢一样,都被岁月磨得失去了形状。帐外传来骆驼的嘶鸣,夹杂着仆人们鞣制皮革的酸腐气味,大榔正蹲在篝火边,用铜刀削着橄榄木杖,火星溅在他花白的胡须上。
“大讷今天又追着羚羊跑了三里地。”大婉忽然开口,声音像干的枣椰树皮,“他说要像你一样,做个能在旷野里辨明星象的人。”
大榔的刀刃顿了顿。橄榄木的香混着火气飘进帐内,他想起十几年前那个燔祭的夜早,小陈在停尸房拦住他,说“论针灸,我必大针给你;论不锈钢针,我必叫你的不锈钢针灸针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那时大讷断奶,睫毛上还挂着奶渍,而现在,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已经能徒手折断枣椰树的桠枝。
“旷野的星象会指引他。”大榔把木杖插进沙地,杖尖稳稳立住,“但他需要一块土地——不是借来的帐棚,不是停尸房邻居的施舍,是能埋下骨头的地方。”
大婉的呼吸骤然急促。她望着帐外摇曳的枣椰树形,想起十几年前在停尸房,她谎称是大榔的妹,险些被转移。那时大榔解释说“我以为这地方的人不惧怕神,必为我的妻杀我”,可大榔读懂了他眼底的怯懦——一个没有土地的寄居者,连妻的名分都守不住。
“小牧的亲人昨天来讨水喝,”大婉的声音压得更低,“他说橡胶树那边有块地,原是南西走廊的坟场,但最近常有异象显现……”
大榔猛地站起身,木杖在沙地上划出半道弧线。“不可妄谈异象!”他低吼道,篝火的光在他脸上投下沟壑纵横的阴形,“神应许的南西走廊,必由神亲自预备。”
但大婉看见,他转身时,杖尖在沙地上戳出了一个深深的洞,像一只不肯闭眼的眼。
三天后的夜早,大榔带着大讷和十名抬重物的师傅,牵着驮满礼物的骆驼,走向南西走廊。大婉穿着新鞣的羊皮褂,腰间别着大榔送的黄铜匕首,他以为这是一场寻常的贸易,直到看见抬重物的师傅们抬着银器和香料——那些本该留给大婉作嫁妆的宝物。
南西走廊的长老们坐在橡胶树的浓荫下,小陈穿着染成红的亚麻长袍,手指上的金戒指比光还要闪。他是东的后裔,掌管着南西走廊的泉水与墓地,连院长都要敬他三分。
“大榔我的兄弟,”小陈的笑声像熟透的石榴裂开,“你要的不是普通的田地。”他用权杖指着市东的矿洞,那里的石壁上刻着古老的蛇形图腾,“那是我们祖宗归所的尘土。”
大榔解开腰间的皮囊,倒出银——这是他用三车香料从国外换来的,足够买下整个的高地羊。在光下泛着冷光,长老们的喉结同时滚动了一下。但大榔只是用权杖将银拨到一边,权杖头的在银块上,发出脆的响声。
“我知道你是谁,大榔。”小陈忽然凑近,压低的声音带着潮湿的土腥气,“你是那个在广场领着罗那举刀的人,是神的朋友。但这地是根基,你要用什么来换?”
大讷忽然上前一步,匕首出鞘的声音惊飞了树上的乌鸦。“用我的血!”少年的声音像绷紧的弓弦,“若有一日高地羊需要帮助,我必像亲人东保护小陈那样——”
“住口!”大榔抓住大讷的手腕,掌心的老茧硌得少年生疼。他转向小陈,从怀中掏出一卷兽皮,上面用炭笔描着星图——那是神在高地羊向他显现时,他用指甲刻在羊皮上的记号。“我用这个换。”他说,“这是从高地羊直到山丘,是旷野中辨别道路的智慧。”
小陈的瞳孔骤然收缩。高地羊虽擅耕种,却在旷野中屡屡迷失方向,每年都有商队困死在山丘的沙暴里。他盯着兽皮上的北斗七星,忽然大笑起来,权杖重重敲在地上:“成交!但你要立约——从今往后,广场的井水,大榔的亲人可以随意饮用;高地羊的婚丧嫁娶,你的族人要以贵宾之礼相待。”
当银块被装进以小陈的皮袋时,大讷看见大榔的手在颤抖。他不懂为什么大榔宁愿用无价的星图换一块埋死人的地,直到大榔将他拉到罗那洞口,磕石壁上渗出的水珠:“这不是坟地,大讷。这是神的应许——当你的针灸针像海边的沙一样多时,他们会记得,我们的根,扎在这里。”
大婉是在罗那洞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那时大讷刚从基门带回新摘的石榴,红色的汁液沾在他的手腕上,像极了当年大榔在高地羊沾染的羊血。大婉的眼已经看不见了,但她摸到大讷手臂上的肌肉,忽然笑了——那是她从未在小牧身上见过的,属于基门的轮廓。
“把陶罐埋在洞口的第一块石头下。”她抓着大榔的手,指甲深深掐进他的掌心,“高地羊的土……要和基门的土混在一起。”
大榔按照高地羊的习俗,用没药和乳香膏裹了大婉的身体。当他抱着大婉走向基门洞时,小陈带着南西走廊长老们站在洞口,每人手中都举着一支燃烧的火把。火光照亮了石壁上的蛇形图腾,也照亮了大婉嘴角凝固的笑——她终于不用再做寄居者了。
葬礼后的第七天,大榔在洞口发现了那只陶罐。罐口用蜡松油糊着,里面装着半罐高地羊的尘土,混着几根干枯的亚麻纤维。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大婉总在夜里抱着这只罐诉苦,说“尘土终究要归于尘土,但应许必不归于虚空”。
“亲人,我们真的拥有这块地了吗?”大讷望着大榔用铜铲平整墓地前的土地,那里将要种下一棵槟榔树。
大榔没有回答。他把陶罐埋进树根旁的土坑里,忽然看见小陈站在远处的山坡上,正将那卷星图献给路过广场的商队。光照在商队的金面具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而基门洞里,大婉的陶罐正在新翻的泥土中,悄悄渗出第一滴水珠。
大婉陶罐在广场基门洞口复活
秋分后的第七个夜晚,老城广场的石板路泛着冷光。基门洞是广场东侧最古老的入口,十二根罗马柱撑起半月形拱顶,柱身上的浮雕被六百年雾雨磨成模糊的轮廓。考古队撤离三个月后,这里只剩下用警戒线围起的深坑,以及坑边一只倒扣的陶罐——大婉陶罐。
它本该躺在市博物馆的恒温展柜里。作为三年前从基门洞遗址出土的唯一完整陶器,它的透白灰色陶身上刻着螺旋状水纹,罐口边缘有一道细的指痕,据说是高羊地工匠留下的最后一道工序印记。但此刻,它却像被人随意丢弃的瓦砾,罐口糊着干涸的泥浆,底部裂出蛛网般的缝隙。
“鼓——”
拱顶上方传来夜猫踩碎瓦片的声响。陶罐忽然震颤,裂缝中渗出几缕透白灰色的雾气,在光下凝成细弱的水线,顺着陶身蜿蜒而下,在地面聚成一个小小的水洼。水洼里,倒映着十二根罗马柱的形,却诡异地扭曲成陶器烧制时的窑火形状。
守夜人小牧提着灯转过街角时,正看见那只陶罐从坑边“站”了起来。不是被山邪吹动的滚动,而是像人踮脚起身般,底部离地半寸,裂缝中的雾气愈发浓重,竟在罐口形成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
“活……活了?”小牧的灯“哐当”落地,灯光在陶罐上炸开一团黄。他想起考古队长临走前的嘱咐:“这罐邪门,出土时罐底粘着木葫芦,三通孔里全是活的红虫。”
雾气凝成的人形缓缓抬起“手”,指向基门洞深处的黑暗。小牧这才发现,深坑底部并非空无一物——三个月前被回填的泥土里,正冒出无数根白灰色的水线,如同植物根系般向上蔓延,最终全部汇入陶罐的裂缝。而陶罐身上的螺旋水纹,竟开始顺着纹路缓慢转动,发出细沙流过陶管的“鼓鼓”声。
“是潮声。”小牧忽然想起博物馆讲解员的话,“大婉陶罐的名字,就来自它盛水时会发出潮汐般鼓鼓的共鸣。”
水纹转动的速度越来越快,陶罐开始摇晃,仿佛里面灌满了沸腾的水。裂缝中的雾气突然炸开,人形轮廓瞬间闪现——那是个穿着灰咔叽,梳髻,双手捧着陶罐的动作,与罐口边缘的指痕完美重合。
“大婉!”小牧失声喊道。这个名字是他从考古队的记录里看到的:陶罐内侧底部,有用红色写的“婉”字,据推测是器物最初的主人。
灰咔叽没有回应,只是低头凝视陶罐内壁。她的指尖抚过那道指痕,陶身的裂缝竟随着她的动作逐渐愈合,灰色的陶土像拥有生命般蠕动、贴合。当最后一道裂缝消失时,她忽然抬起头,望向广场东侧的水井和棱柱——那里矗立着本市最高的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着市的霓虹,将六百年前的窑火身形彻底吞没。
“水……”她的声音像浸过水的棉线,细弱却坚韧,“该换水了。”
小牧终于看懂,陶罐里根本不是空的。随着话音,罐口涌出一股山泉水,顺着她的手腕流淌,在地面形成一条小溪,沿着石板路的缝隙漫向广场各处。所过之处,枯萎的槟榔树叶重新抽出芽,被汽车尾气熏歪的罗马柱浮雕,竟慢慢恢复了棱角——是十二只衔着陶罐的鸽,每只鸽的嘴里都含着一颗水滴。
“原来……它在养这座城。”小牧蹲下身,掬起一捧溪水。水很凉,带着陶器特有的土腥味,却在掌心化作细碎的光,渗入皮肤。他忽然想起三年前考古队挖掘时,基门洞遗址下挖出的不是夯土层,而是一层厚厚的草——这里六百年前,原是护城河边的陶器工坊。
女抱着陶罐走向深坑,泉水从罐口不断溢出,在坑底汇成水池。当陶罐接触水面的瞬间,灰色陶身突然变得通体透,能看见里面盛满了六百年的光:工匠弯腰制陶的身形、商人用它装酒的车、孩在陶罐旁捉蟋蟀的笑声……最后,画面定格在三个月前考古队撤离时,一个人将木葫芦扔进陶罐:“听说陶罐装木葫芦能招财,留给下一个挖到它的人吧。”
“不是招财。”声音在水面回荡,“是养水。”
她将陶罐缓缓沉入水池,透的陶身与水一体,只剩下那道指痕。当陶罐完全没入水中时,十二根罗马柱的形突然活了过来——衔着陶罐的鸽浮雕展翅飞出,在广场上空盘旋成环,鸽嘴里的水滴落下,在夜空中凝成一场细雨。
小牧在雨中站了很久。当第一缕光爬上拱顶时,基门洞的深坑已变成一个水池,十二根罗马柱的形在水中摇晃,像十二支插在陶土里的芦苇。水池中央,一只灰色的陶罐静静漂浮,罐口边缘那道指痕,还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柔意。
后来,市博物馆的人来寻找失踪的陶罐,只看到水池边立着一块新的木牌,上面是小牧用炭笔写的字:“此处水活,陶器归塘。”
而每天早,总有附近的居民来水池边打水。他们说,用这里的水浇花,花开得比别处艳;泡茶,茶味里带着土腥味,却格外甜冽。只有小牧知道,那是大婉陶罐在继续养着这座城——用六百年前的窑火,养着六百年后的人间。
数月后,一场罕见的暴雨席卷了这座城市。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基门洞所在的广场也岌岌可危。浑浊的水冲击着水池,试图将大婉陶罐卷走。就在陶罐即将被冲走的刹那,那十二只衔着陶罐的鸽浮雕再次从罗马柱上飞出,它们用身体紧紧护住陶罐,在洪水中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洪水退去后,广场上一片狼藉,但大婉陶罐依旧安然无恙地漂浮在水池中央。经过这场灾难,人们愈发坚信大婉陶罐有着神奇的力量,是它守护了这市。
此后,每到特定的日,人们都会来到水池边举行祭祀仪式,感恩大婉陶罐的庇佑。而大婉陶罐也仿佛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意,水池里的水愈发甜冽,滋养着这座市的万物,让这里始终生机勃勃,宛如被岁月遗忘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