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燕大 14 栋 117 寝室的灯已经亮了。
凌小渊揉了揉眉心,把平板上《红楼梦》的改编文档保存好 —— 这两周忙得脚不沾地,每天晚上要给杨伟补地球星的量子计算理论,从基础的量子纠缠原理讲到耦合传输的参数调试,常常要到深夜;楼丽丽更是三天两头发消息催书,倒不是急着上架,主要是这位总编辑本人成了 “龙脊” 的头号书粉;偶尔空下来,还得戴着口罩陪楼华去夏音音乐公司的录音棚录《平凡之路》,全程都是楼华和楼丽丽提前安排好,他只负责在录制时帮楼华把把关,调整下唱腔里的情感细节。
“小渊,准备好了吗?中科院的会快开始了!”
杨伟抱着资料冲进寝室,手里还攥着那部改造后的手机,屏幕亮着,停留在数据处理程序的界面。
凌小渊点点头,把平板放进抽屉,戴上耳机,打开提前调试好的远程接入软件:
“我这边没问题,你到了会议室就把手机连上台式,我远程跟你们同步。”
一小时后,中科院的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十几位院士和二十多位工程师围坐在长桌旁,面前摆着厚厚的方案报告。李建国院士清了清嗓子:
“今天请大家来,是想集中讨论新型智能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前的几个方案都有硬伤,希望今天能有新突破。”
各团队依次上台汇报,要么是算力跟不上,要么是稳定性太差,都被院士们一一否决。轮到张教授团队时,杨伟深吸一口气,抱着资料走到台前,打开 ppt:
“我们团队提出‘量子耦合传输’的思路,通过量子纠缠态连接数据模块,实现同步运算,解决传输延迟问题……”
话还没说完,就有院士摇头:
“年轻人,理论听起来不错,但太超前了。我们现在连稳定的量子态都难维持,怎么应用到计算机上?”
“就是啊,没有实际案例支撑,参数调试也没头绪,这个方案不切实际。”
另一位工程师附和道。
台下的张教授脸色微微发白,杨伟急得手心冒汗,赶紧掏出改造后的手机:
“各位老师,我朋友按这个思路改了我的手机,你们看实际效果!”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杨伟手里的手机上 —— 金属外壳崭新,屏幕清亮,看起来就是部普通手机,怎么看都不像能突破技术瓶颈的 “演示机”。
“一部手机能说明什么?”
李建国院士皱着眉,语气里带着怀疑。
“您看就知道了!”
杨伟赶紧把手机连上台式电脑,打开团队准备的测试数据包 —— 里面是 10 亿条模拟航天数据,之前用中科院的设备处理,需要整整 30 秒。他点击 “开始处理”,同时把屏幕投射到大屏幕上。
进度条飞速跳动,1 秒、2 秒……10 秒!屏幕上清晰地显示 “处理完成”,附带的数据分析报告准确率高达 99.9%,比中科院现有的设备快了 3 倍。
会议室里炸开了锅,院士们纷纷起身,围到台前盯着屏幕,李建国院士更是接过手机反复查看:
“这…… 这怎么可能?一部手机的算力,居然比我们的大型设备还强?”
“您再试试这个!”
杨伟又导入一组 5 亿条气象数据,手机依旧只用 5 秒就处理完毕,连细微的异常数据都精准标记了出来。
李建国院士放下手机,严肃地看着杨伟:
“你朋友是谁?能不能请他来聊聊?这背后的技术细节太关键了。”
杨伟赶紧掏出手机,拨通凌小渊的电话。耳机里传来凌小渊平静的声音,通过会议室的音响扩散开来:
“各位院士好,我是杨伟的朋友,关于量子耦合传输的细节,我可以跟大家说说。”
没有露脸,只有清晰的声音回荡在会议室里。凌小渊从石墨烯芯片的选型讲到超导线圈的缠绕角度,再到数据加密的算法逻辑,条理清晰,连院士们提出的 “量子态稳定性”“信号干扰屏蔽” 等问题,都能快速给出解决方案 —— 这些都是他晚上给杨伟补课的时候反复讲过的知识点,此刻说起来得心应手。
“那应用到大型计算机上,还有哪些难点要注意?”
李建国院士追问,眼里满是急切。
“主要三个关键点。”
凌小渊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
“第一,核心芯片的量子比特数至少要 1024 个,才能支撑海量数据运算;第二,散热系统得用液冷,量子耦合会产生大量热量,风冷扛不住;第三,数据接口要换光量子传输,避免电磁干扰。”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整理了完整的计算机设计图纸,会后可以发给你们,里面标注了所有设备的参数和组装流程。”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过了几秒,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院士感慨:
“燕大藏龙卧虎啊!”
张教授拍着杨伟的肩,笑得合不拢嘴:
“你这小子,真是捡到宝了!以后可得多跟你朋友学学。”
杨伟拿着手机,心里满是自豪,对着麦克风说:
“谢谢各位院士的认可,我朋友还说,后续有技术问题随时可以找他沟通。”
会议结束后,李建国院士特意留下杨伟,叮嘱道:
“一定要跟你朋友保持联系,我们可以提供最好的资源支持,不管是实验室还是设备,只要需要,都能协调!”
杨伟抱着资料走出中科院,立刻给凌小渊打视频:
“小渊,太牛了!院士们都对你赞不绝口,还说要给你提供资源!”
凌小渊正在修改《红楼梦》里 “黛玉葬花” 的章节,闻言笑了笑:
“挺好,等他们认可了这个理论,后续就能推进超算中心建造了。”
他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又想起楼丽丽早上发的催更消息,无奈地摇摇头 —— 看来今晚又得挤出时间多写两章,不然这位总编辑怕是要直接来寝室堵人了。
夜色渐深,14 栋 117 寝室的灯还亮着。楼华坐在对面床边,手里转着吉他拨片,跟凌小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平凡之路》的后期进度,说着说着,头慢慢歪向一边,嘴角还挂着笑,就这么睡着了。凌小渊无奈地摇摇头,帮他掖了掖滑落的被子,转身坐回书桌前,刚想继续改《红楼梦》的稿子,手机突然响了,来电显示是杨伟。
“小渊!重大好消息!”
杨伟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背景里还能听到中科院办公室的键盘声,
“院士们研究了你给的手机和大型计算机设计图纸,都说技术完全可行!就是…… 就是有些核心设备我们没能力生产,特别是制造芯片的机器,还有几种新材料,国内工厂都做不出来。”
凌小渊指尖顿了顿,思索片刻道:
“所有材料的制作工艺我这儿都有,至于芯片,暂时还不能大批量生产,下周一我先给你 10 片成品芯片,还有装着材料制造工艺资料的 U 盘。你先跟张教授说,让团队先熟悉图纸里的基础架构,到时候用这几片芯片,先造两台服务器做测试。”
挂了电话,凌小渊在意识里对幽核下达指令:
“先通知超级凌,现在开始制造服务器用的碳基芯片;再按照地球星的碳基芯片设备资料,对比蓝星现有技术水平,生成一份适配蓝星生产线的设备图纸;另外,整理地球星新型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详细标注原料配比、温度参数和生产步骤。”
幽核的机械音在脑海里响起:
“指令接收,超级凌已开始制造,资料文件预计 48 小时内生成。”
凌小渊看着屏幕上《红楼梦》的文档,又瞥了眼熟睡的楼华,心里盘算着:实验室本就不是专门的芯片制造场地,只能靠超级凌手工一片一片制作,下周一之前应该能造出 10 片。现在凌智豪华款车型用的芯片,也都是超级凌这么慢慢 “搓” 出来的;可一个超算中心得上千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至少需要 5 片碳基芯片,这工作量怕是要让超级凌 “搓” 出火花来!不如趁这个机会,想办法让老哥凌哲进军芯片制造行业?这样既能解决芯片批量生产的问题,还能为后续双星防御计划的设备供应铺路,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