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封赏的诏书墨迹未干,南郑城内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平东将军”府的开府事宜。有了“假节、督益北诸军事”的正式名分,刘隆组建自身军政体系的行为便名正言顺,再无僭越之嫌。刺史府旁一处原本闲置的官署被迅速修缮、扩建,挂上了崭新的“平东将军府”牌匾,气象一新。
府衙正堂,肃穆庄严。刘隆端坐主位,虽年少,但经战阵洗礼与权势熏陶,眉宇间已自有不怒自威的气度。下首左右,文东武西,分列着如今他麾下的核心班底。
文官一侧,以父亲刘正为首。刘正虽能力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但胜在稳重可靠,且身为宗亲、刺史,由他主持日常政务,最能稳定人心,协调各方。其下是新近崭露头角、以机敏干练着称的年轻士子李平,被委以“主簿”要职,参赞机要,处理文书案牍,实为刘隆在政务上的直接助手。另有原刺史府中一批熟悉民情、经验丰富的僚属留任,确保行政运转顺畅。
武官一侧,则是济济一堂,煞气凛然。首位便是气度沉雄的军师中郎将王翦,总揽全军训练、作战计划、将领考核等一应军务,地位超然,堪称军中柱石。其下,蒙恬、司马靳两位资历最深的秦军旧将,分任中垒校尉、破军校尉,统辖最精锐的“中垒”、“破军”二营,是为全军锋镝。新近召唤而来的章邯,被任命为练兵校尉,负责所有新兵的招募与操练,以其严苛着称。王龁、李信、杨端和、辛胜等将,亦各统营兵,镇守要隘或随时候命。苏角、涉间二人,则被委以“监作校尉”之职,负责军械打造、甲胄修缮以及军屯事务,保障后勤。
刘隆目光扫过堂下众人,沉声开口,声音清晰地在堂中回荡:“蒙陛下信重,授以节钺,督护北疆。隆年少德薄,唯赖诸位贤才辅佐,方能不负圣恩,保境安民。今日开府,诸君各司其职,望同心同德,共图大业!”
“谨遵将军令!” 堂下众人,无论文武,皆肃然应诺,声震屋瓦。
一套高效而权责分明的架构就此确立:
军务决策层:刘隆(主) + 王翦(总参谋)。
政务执行层:刘正(总览) + 李平(具体协调) + 原刺史府僚属。
军事指挥层:蒙恬、司马靳(主力野战),章邯(新训),王龁等(驻防、预备)。
后勤保障层:苏角、涉间(军械、屯田)。
架构既定,各项政令军令便如臂使指,迅速发出:
王翦领命后,立即会同蒙恬、司马靳,依据秦军操典结合当前实际,修订更严密的训练大纲,强化各营协同作战能力。
章邯则在城南开辟新校场,立下严格标准,开始大规模招募并操练新兵,优胜劣汰,确保兵源质量。
苏角、涉间一头扎进军械监和城外的军屯田,督促工匠改进工艺,指导屯田兵民兴修水利,抢种冬麦。
刘正与李平则忙于接见各县令长,安排春耕、抚恤流民、审理积案,使地方政务井井有条。
李平还根据刘隆的指示,开始秘密整理户籍、田亩图册,为日后更深入的改革做准备。
整个汉中郡,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在“平东将军府”的驱动下,高速且有序地运转起来。军队操练的号子声、工匠作坊的锤打声、田间地头的劳作声、集市交易的喧闹声,交织成一曲生机勃勃的乐章。战乱的创伤被迅速抚平,百姓脸上有了笑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刘隆并未沉浸于政务细节,他多数时间是在王翦陪同下巡视各营,检阅新军,或轻车简从,深入乡里,体察民情。他深知,为帅者,重在决策、用人与掌舵方向。
站在修缮一新的南郑城头,望着城外一片繁忙而祥和的景象,刘隆心中踏实了许多。内政框架已搭好,根基正在夯实。接下来,便是要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去寻访那些能助他撬动整个天下的贤才英杰了。
“李主簿,”刘隆对紧随其侧的李平吩咐道,“我交办你的那份名单,可曾备好?”
“回将军,已准备妥当,相关人员、路线、礼品、说辞,均已初步拟定,请将军过目。”李平恭敬地递上一卷帛书。
刘隆接过,缓缓展开,目光落在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上:赵云、典韦、许褚、郭嘉、徐庶、太史慈……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的光芒。内政已定,是时候撒网寻英,为下一步的龙跃于渊,积蓄最顶尖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