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寇封上前扶起曹洪,从此刻起,曹洪便成了寇家军的一员。
如今曹洪可以名正言顺担任雁门太守,假意归顺却成了真心投诚,这着实出乎曹操意料!
众人都为曹洪庆贺得遇明主,唯独曹洪沉默不语。
“曹将军有何心事但说无妨,如今既是一家人,我部将士向来直来直往,有话但讲。”
“启禀主公,末将驻守雁门时为替曹操立功,曾秘密训练了一支暗卫,如今他们也想追随末将效力主公!”
“此等小事何须禀报,既是你的旧部,愿意归顺者本王一概接纳!”
寇封的态度很明确,让他们继续跟随曹洪。
只要忠心效命,不论出身,寇封都会重用。
听闻寇封愿意收编暗卫,曹洪激动万分,连连叩首。
早知今日,当初何必假意归顺,倒不如真心投诚。
“曹将军,你那支暗卫可有番号?”
寇封突然问起暗卫称谓,这支秘密部队至今尚未命名。
就像虎贲营、铁骑营都需要响亮的名号。
曹洪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见曹洪为难,寇封便想着为这支精锐赐名。
“观你今日所言,可见你与暗卫情同手足,不如由本王赐个名号?”
“多谢主公体恤,全凭主公做主!”
“既是暗中行事之师,便唤作影卫军如何?”
——
多谢主公!那些降卒原本担心您不会接纳,未料您不但赦免了他们,还赐予新名号,实乃仁德之举!曹洪由衷赞叹。在寇封麾下,降军能获此厚待确属罕见。
见曹洪心绪浮动,寇封便令其先行回府,将这个好消息传达给暗影军。曹洪领命告退,匆匆离开军营。
此举正是寇封收拢北方四州民心的策略。若能赢得这四州百姓拥戴,夺取天下十三州便指日可待。民心所向,大业何愁不成?
随着曹洪归顺,全军开始备战,计划数日后进攻冀州。寇封任命曹洪留守雁门担任钱粮官——这看似卑微的职位实则关系全军命脉。行军作战,粮草乃是根本。
寇封将此重任托付曹洪,足见信任之深。对此诸葛亮深以为然,他与主公同样秉持用人不疑的原则。刘伯温、庞统这些谋士也从未质疑过寇封的决断。
要收服民心,就必须真诚相待。寇封正是看重曹洪的价值,才未施以屠刀。雁门百姓闻讯欢欣鼓舞,他们厌倦战乱,渴望太平盛世。
在这群百姓眼中,寇封就是他们期盼的明君。天下归一大业,如今只差最后一步。
主公,连曹洪这样的忠将都背弃曹操,可见其非真正雄主。幕僚们议论纷纷,如今曹操麾下良将寥寥,待我军兵临中山郡时,守将必闻风丧胆。
北方四州唾手可得,不知主公是否已做好君临天下的准备?
晋阳城中,诸葛亮轻摇羽扇,刘伯温执棋沉吟,庞统倚栏远眺,三人目光如炬,已然望见九霄云外的凯旋旌旗。
寇封负手立于沙盘前,凝视着标记各州的木牌。他深知天下之土当如春蚕食叶——并州既下,三军便该如稻谷般沉淀。军需官正在清点粮仓,校场传来整齐的操练声,这片休养生息的土地正在蓄积力量。
冀州城高池深,非朝露可破。寇封屈指轻叩青砖城墙的模型,诸君当持赴火蛾之心,亦要存观棋之静。他特别叮嘱参军主簿在军报上加盖朱印:骄兵之气比断粮更危。
晨钟敲过三响时,各级将领都收到了镶铜虎符的调令。三个月后的寒露节气,将成为他们崭露锋芒的黄道吉日。
曹洪的马鞭在官道上抽裂空气。他府中那些原本藏在影子里的人,如今要堂堂正正站到日光下了。那支为暗夜行动仓促组建的队伍,此刻正跪接绣着二字的军旗——寇封亲自赐名的建制,让五百名死士的甲胄都激动得铮铮作响。
兵力尚不及州府巡防营。曹洪摩挲着兵册喃喃自语。他望向刺史府的方向,那里有能指挥万军的虎符,也有能单骑破阵的骁将。暗影军团需要真正的猛虎,而不是他这样精于潜伏的夜枭。
此时曹军斥候的密报里,还只记载着岳飞的重甲铁骑和戚继光的 ** 。谁也不知道,在某个演武场的暗处,五百把淬毒弩箭正在等待震惊天下的契机。
曹洪府邸内,亲信低声劝阻:大人三思!此举将让您失去暗影军团的指挥权!
曹洪神色坚定:以我之才,难以带领军团威震天下。与其耽误将士前程,不如另择明主。
可这是您苦心栽培的部队!亲信仍不甘心。
曹洪厉声道:慎言!我们与赵云等人不同,当以主公大业为重。
作出决定后,曹洪立即前往面见寇封。暗卫系统仍在运作,功绩依旧归属曹洪。
主公,深思后认为末将不配执掌暗影军团。
寇封挑眉:这支劲旅由你一手缔造,除你之外谁能胜任?
恳请主公派遣更强将领。曹洪俯首 ** 。
寇封赞许地点头,转向赵云道:子龙,由你接管暗影军团如何?
赵云抱拳应命:末将必率将士开疆拓土!
赵云的回答让曹洪大为震撼,这才是真正的武将风范!
曹洪主动退让后,赵云坦然接受,寇封当即下令由赵云正式接管暗影军团。
这支精锐部队日后随军征战,在赵云统领下从未出现过怯战之人。
作为当世名将,统领区区数百人的军队对赵云来说易如反掌。
寇封突然在赵云身后开口道:子龙,暗影军团目前仅有数百人,可曾考虑过扩充兵力?
启禀主公,暗影军团原是曹洪所建,将士皆出自曹军。末将有个想法,不知该不该说?
刚接手军团就有建议,寇封颇感兴趣,示意赵云直言。
赵云治军有方,其统兵才能不逊于杨再兴。
深知赵云为人,寇封相信他的提议定有益于军团发展。
末将建议暗影军团全数招纳降将,这样归顺的曹军将士也不会有怨言。
赵云意在将暗影军团打造为专门的降将部队。
全部由归降曹军组成的 ** 军团,既能保持凝聚力,又可避免与寇封原有部队产生矛盾。
寇封对此十分赞同,决定像对待岳飞军团那样重视暗影军团。
这一举措将吸引更多曹军主动归顺,在寇封麾下建立功勋。
归降者不受歧视,享有与嫡系部队同等待遇。
寇封当即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前些时候,寇封命人从关中运来首批百日粮草。
这些军粮专为攻打冀州而备,意味着必须在百日内攻克此地。
寇封向全军下达死令:若逾期未克,将不再提供粮草补给。
出征前就做好破釜沉舟准备的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等待此刻。
关中沃土乃天下粮仓之首,为寇封北伐大军提供坚实后盾!
如今雁门已成军粮重镇,全权交由曹洪统辖调度。
自关中运抵的粮秣,必经曹洪核验方可出仓。
这座北方粮秣枢纽,独供寇封三州战事之需。
自此北征大军再无断粮之忧。
坐拥天下粮仓,雁门粮垛永无见底之时。
曹洪所掌粮官要职,实为军中命脉所在。
自其执掌粮草以来,寇封从未有过半分疑虑。
曹洪深谙:欲在军中树立威信,必要恪尽粮官之责。
初任之时诸将反对声浪不绝,幸得寇封力排众议。
暗影军团在赵云统率下,既护粮道又输军需。
粮秣押运干系重大,堪称三军命脉所系。
若有闪失,前线大军惟有班师一途。
正因如此,寇封特许曹洪旧部统领暗影军团。
赵云万夫莫敌之勇,纵使曹军倾巢来犯,劫粮亦是痴心妄想。
归降曹军分作两部:一部随曹洪镇守粮仓,一部编入暗影军团。
无论守仓还是运粮,皆属军中要害之职。
此举既可考校降卒真心,亦可观其报效之志。
降卒若敢负义,等待着他们的惟有死路一条。
曹洪自履职以来夙夜匪懈,万事以军需为重。
纵遭旧主记恨,亦无所畏惧。
他深知:锦绣前程,断不可亲手葬送。
<
昔日侍奉曹操时,曹洪曾梦想辅佐其荡平四海,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元帅。而今他终于明白,这不过是痴人说梦——除非寇封不曾现身,或许还有一线转机。
眼见曹氏基业日薄西山,曹洪深知若继续效忠,只会沦为愚忠的牺牲品。真正的智者方能明哲保身,审时度势投靠明主,方为将帅之幸。
担任雁门太守执掌钱粮的日子,让曹洪体会到比在曹营当大将军更真实的成就感。纵使大将军能率千军万马立不世之功,但此刻他只想为新主寇封效犬马之劳。无论任何职位,他都甘之如饴。
他明白总有一日,当寇封命他迎战曹军时,他必将沉默地提起长枪。只是眼下即刻与故主兵戎相见,终究有违人伦。寇封也深谙此理,故先委以粮草重任,待日后征讨四方时再予建功之机。
当叛降的消息传至许昌,曹操怒击案几。他原指望曹洪作内应,岂料诈降竟成真降。若早知今日,绝不容此将离营。可惜为时已晚,又失一员良将。此刻十八路诸侯惟余曹氏,欲使曹洪建功又不伤旧情,唯有待扫平中原后再图四方。
“主公,他日若遇曹洪,末将定将其千刀万剐,为主公雪恨!”
“主公待曹洪恩重如山,岂料他竟假意归降,转投寇封!以末将之见,曹洪早与敌军暗通款曲!”
“诈降不过是曹洪的幌子,主公切莫因叛徒伤神,此人不值如此!”
帐下众将怒不可遏,皆欲将曹洪碎尸万段。
长安一役已令曹操折损精锐,如今曹洪叛离,麾下再无独当一面之将。
盛怒过后,曹操冷静审视局势——若中山失守,该遣何人抵御寇封大军?
曹仁、夏侯渊皆已战死,曹洪降敌,曹氏亲族竟无可用之将。
“曹洪既叛,悲痛无益。当务之急是固守冀州,绝不可坐失良机!”
“依我所见,寇封近日必将出兵。诸将可有破敌良谋?”
曹操深知敌军锋芒毕露,大战迫在眉睫。身为主帅,他必须为三军性命负责。
虽拟定退守青州之策,但若非万不得已,他岂愿弃冀州沃土?
此刻贾诩、司马懿均不在侧,竟无谋士可共商大计。
话音落下,满殿寂然,无人应答。
环视沉默诸将,曹操心中悲凉翻涌。若别无他法,唯有寄望贾诩守稳中山。
——中山存则冀州安,中山失则退青州。
#### 历时半时辰,仍无臣属献策。
曹操陷入两难:欲遣将支援贾诩,却已无将可遣!
【
主公,末将 ** 出征中山,协助贾诩抵御来敌!
朝堂上突然响起洪亮的声音,曹操循声望去,发现是久未露面的满宠。
这位往日跟随曹仁征战的将领,自曹仁兵败后便很少出现在朝堂。此刻他眼见满朝文武畏惧寇封大军,毅然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