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仿佛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金色的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下,却无法驱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压抑。在暗组织的暗中搅和下,守旧派瞅准时机,打算给改革派来一场致命的朝堂弹劾,妄图借此一举将改革派拉下马,让改革的进程就此夭折。
“陛下!” 一位守旧派大臣猛地站了出来,他身着华丽朝服,脸上却带着一丝不怀好意的急切,像是一只发现了猎物的饿狼,“如今改革派行事愈发张狂,全然不顾祖宗成法,将大魏朝堂搅得乌烟瘴气!他们所谓的改革,实则是在破坏大魏的根基,老臣恳请陛下严惩改革派,以正朝纲!” 他的声音尖锐刺耳,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引得其他守旧派大臣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犹如一群受惊的蜜蜂。
改革派这边,李天泽站在朝堂中央,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弹劾,心中猛地一震,像是被重锤击中。但他毕竟久经风浪,表面上依旧神色平静,内心却如翻江倒海一般。“这些守旧派,果然按捺不住了,在这暗组织的鼓动下,竟想出如此阴招。不过,我改革派一心为大魏,为百姓谋福祉,岂会被你们几句污蔑之词轻易打倒?” 他暗暗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入掌心,眼神却如寒星般锐利,静静地看着守旧派们的表演。
“陛下,改革派倡导的商业改革,使得商人地位陡然上升,这简直是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大魏以农为本的根基必将动摇。还有那教育改革,摒弃了传统的儒家经典,让学子们学习些奇技淫巧,这是要将大魏的未来引入歧途啊!” 另一位守旧派大臣也不甘示弱,上前一步,满脸义愤填膺,双手在空中挥舞着,仿佛要将改革派的 “罪行” 一一揪出。
此时,改革派的谋士林羽站在李天泽身后,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这守旧派来势汹汹,所言虽荒谬至极,却也可能误导一些不明真相之人。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用事实和道理来驳斥他们,绝不能让改革大业毁于一旦。”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同时也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脑海中迅速梳理着改革的各项成果和守旧派言论的破绽。
李天泽待守旧派们稍稍安静,不紧不慢地开口了:“诸位大人,说话可要有真凭实据。商业改革鼓励农工商协同发展,如今大魏的商业繁荣,百姓生活富足,税收也大幅增加,这难道不是好事?至于教育改革,让学子们学习天文、地理、算术等知识,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大魏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怎么到了各位口中,就成了破坏根基、引入歧途呢?”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在守旧派的心上,而在这沉稳之下,他内心实则焦急万分,深知每一句话都关乎改革的命运,绝不能有半分差错。
“哼,二皇子殿下,您说得倒是轻巧!” 一位守旧派大臣冷哼一声,脸上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那商业改革,让市井之徒腰缠万贯,却苦了那些老老实实种地的百姓。而教育改革,更是让学子们心浮气躁,不再潜心研读圣贤之书。这不是破坏又是什么?” 他一边说着,一边斜眼瞟了瞟李天泽,眼神中充满了挑衅。
“大人此言差矣!” 改革派的一位年轻官员站了出来,他目光炯炯,声音清脆响亮,然而在这自信的外表下,他的心跳却急剧加速,毕竟这是一场关乎改革派生死存亡的辩论。“商业繁荣,百姓有了更多的生计选择,何来苦了百姓一说?而且,我们在推动商业改革的同时,也从未忽视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新农技,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至于教育改革,培养出来的学子们,不仅学识渊博,更有家国情怀,他们将成为大魏未来的栋梁之材。” 他的一番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引得朝堂上一些中立大臣微微点头,而他自己则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番话能打动更多人,为改革派争取一丝生机。
就在双方争论不休之时,皇帝李世隆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的眼神深邃,让人捉摸不透他的心思。“好了,都别吵了。” 皇帝终于开口了,声音低沉却威严,如同洪钟般在朝堂上响起,瞬间让朝堂安静了下来,“改革之事,关乎大魏未来,朕自会慎重考虑。但今日朝堂之上,不是争吵之地,若有真凭实据,便拿出来,莫要空口无凭。”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上的众人,仿佛在审视着每一个人的内心。
守旧派大臣们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为首的大臣上前一步,从怀中掏出一份奏折,高高举起:“陛下,这是臣近日收集到的证据。改革派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任用私人,大肆敛财,导致民间怨声载道。请陛下明察!”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奏折递给了一旁的太监,由太监呈递给皇帝。
皇帝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随着他目光的移动,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李天泽心中一紧,他知道,这必定是守旧派精心炮制的一份 “罪证”。“这守旧派,竟如此不择手段,伪造证据来污蔑我们。但我不能慌乱,必须冷静应对,找到破绽,还改革派一个清白。” 他悄悄向身旁的谋士林羽使了个眼色,林羽微微点头,示意他稍安勿躁,而此时林羽的内心同样焦急如焚,飞速思索着如何在这场危机中扭转乾坤。
“陛下,这份奏折所言,纯属污蔑!” 李天泽镇定自若地说道,“改革派一心为大魏,为百姓,从未有过以权谋私之事。这其中定有隐情,请陛下给臣等一个调查的机会。” 他的眼神坚定地看着皇帝,试图让皇帝相信改革派的清白,而实际上,他的手心早已布满了汗水,紧张感在心底蔓延。
“二皇子殿下,这证据确凿,你还想狡辩?” 守旧派大臣不依不饶地说道,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改革派被定罪的场景。
“证据确凿?” 李天泽冷冷地看着他,“不知这位大人所谓的证据,从何而来?又是何人提供?” 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寒意,仿佛要将守旧派的阴谋看穿,同时在心中暗自盘算,只要能从守旧派口中套出证据的来源,或许就能找到反击的突破口。
守旧派大臣被李天泽这么一问,微微一愣,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但他很快镇定下来,说道:“这是臣从民间收集而来,百姓们怨声载道,纷纷向臣举报。”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心虚,眼神也不敢与李天泽对视。
“哦?从民间收集而来?” 李天泽微微一笑,“既然如此,那请问大人,这些举报人现在何处?为何不敢出来与我当面对质?”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信,仿佛已经抓住了守旧派的把柄,而这份自信之下,是他孤注一掷的决心,他深知这一问或许就能决定改革派的命运走向。
守旧派大臣顿时语塞,说不出话来。朝堂上再次响起一片议论声,中立大臣们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看着守旧派大臣的狼狈模样,心中不禁对这份 “证据” 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皇帝李世隆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沉思片刻,说道:“此事关乎重大,不可草率定论。朕命大理寺少卿即刻展开调查,务必查明真相。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改革之事,暂且放缓。”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仿佛对这场朝堂纷争感到厌倦。
李天泽心中一沉,他知道,皇帝这是在给守旧派一个台阶下,同时也在试探改革派。“陛下英明!臣遵旨。” 李天泽恭敬地说道,脸上看不出一丝情绪波动,可内心却在呐喊:“改革大业不能就此停滞,我们必须在调查中洗清冤屈,让改革继续前行。”
朝堂弹劾在皇帝的裁决下,暂时告一段落。但这场较量,远未结束。改革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能否在大理寺的调查中洗清冤屈,继续推进改革?守旧派又是否会在暗中继续搞鬼?大魏的未来,如同被一层迷雾笼罩,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