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束,却驱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对峙的气息。自李天泽展示磁石火枪后,朝堂仿佛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反对的声浪一波接着一波。
“陛下,此事断不可行!” 说话的是礼部尚书钱大人,他身着锦袍,身形微胖,此刻正激动地挥舞着衣袖,活像一只扑腾翅膀的胖鸽子。“这磁石火枪,看似威力巨大,实则是不祥之物。一旦大规模装备军队,必将打破我大魏原有的军事平衡,引发无穷后患啊!” 他的脸上写满了忧虑,额头上的皱纹像一条条深邃的沟壑。
太子李承乾站在一旁,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他早就对李天泽在朝堂上崭露头角心怀不满,如今有人带头反对,他自然乐意在一旁推波助澜。“钱大人所言极是,” 太子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却透着一丝冰冷,“我大魏军队向来以严明的军纪、高超的武艺称雄,靠的是将士们的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若依赖这等新奇火器,恐会让将士们心生懈怠,失去原本的勇猛之气。” 他一边说着,一边不自觉地摩挲着手中的玉扳指,那动作仿佛在提醒众人他的尊贵身份。
御史中丞赵大人也不甘示弱,上前一步,义正言辞地说道:“陛下,老臣翻阅古籍,从未见过有如此怪异的武器用于战事。这分明是离经叛道之举,违背了祖宗的教诲。我大魏应以仁政为本,以德服人,而非凭借这些奇巧淫技。若开此先例,日后各种荒诞不经的玩意儿都能堂而皇之地进入朝堂,那我大魏的威严何在?” 他的声音高亢激昂,在殿内回荡,帽翅也随着他的激动情绪剧烈地晃动着。
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一时间,反对的议论声像潮水般涌来。有的大臣皱着眉头,连连点头,对这些反对言论表示赞同;有的则面露犹豫之色,似乎在权衡利弊;还有的偷偷看向李天泽,想看看他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
李天泽站在殿下,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反对之声,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慌乱。他微微抬起头,目光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个人,眼神坚定而自信,仿佛在告诉众人,他早已料到会有这样的局面。“诸位大人,” 李天泽终于开口,声音洪亮而清晰,瞬间盖过了嘈杂的议论声,“听了各位的高见,臣深感忧虑。忧虑的并非是磁石火枪不能被认可,而是各位大人为何如此惧怕这小小的火器。”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语气却不卑不亢。
“钱大人说会打破军事平衡,可如今我大魏边疆战事吃紧,柔然和突厥的铁骑时常侵扰,百姓苦不堪言。在这等局势下,我们难道还要墨守成规,眼睁睁地看着百姓受苦,而不寻求新的御敌之策吗?” 李天泽目光如炬,直视着钱大人,钱大人被他看得有些心虚,不自觉地低下了头。
“太子殿下担心将士们会因火器而懈怠,可臣以为,磁石火枪的出现,并非是让将士们放弃勇猛,而是为他们增添一把锋利的宝剑。它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将士们的生命,让他们在战场上更有底气。而且,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训练和纪律,让将士们既能熟练使用火器,又不失军人的血性。” 李天泽转向太子,目光中带着一丝质问,太子的脸色微微一变,却又强装镇定。
“至于赵大人所说的违背祖宗教诲,臣不敢苟同。祖宗们创下大魏基业,靠的不仅仅是仁政,更是不断进取的精神。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抱着老祖宗的规矩一成不变。磁石火枪虽新,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守护大魏的江山社稷,守护万千百姓。这与祖宗们的初心又有何异?” 李天泽慷慨陈词,声音在殿内久久回荡,一些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大臣,听了他的话,也不禁陷入了沉思。
然而,反对的声音并未就此平息。兵部侍郎孙大人站了出来,他身材高大,面容冷峻,声音低沉却有力:“二皇子,你说的固然有理,但这磁石火枪的制作工艺复杂,一旦在战场上出现故障,如何维修?而且,若被敌军缴获,岂不是会被他们利用,反过来对付我们?” 他的话像一把尖锐的匕首,直直地刺向磁石火枪的弱点。
李天泽微微一笑,似乎早就料到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孙大人所言甚是,” 他不紧不慢地说道,“但臣早已考虑到这些问题。磁石火枪的制作工艺虽复杂,但神火坊的匠人们已经研发出了一套简易的维修流程,并且会对将士们进行专门的培训,让他们在战场上能够及时处理一些小故障。至于被敌军缴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军事管理,加强对火器的管控,绝不让它轻易落入敌人之手。而且,就算敌军得到了火枪,没有我们的技术支持,他们也难以发挥出其真正的威力。”
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反对之声和支持之声像两条相互交织的绳索,不断地拉扯着。皇帝李世隆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脸上的表情高深莫测。他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似乎在权衡着各方的利弊。这场关于磁石火枪的争论,不仅关乎一件武器的命运,更关乎大魏未来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