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导接话,语气里满是对这段历史的熟悉:“这个问题跟北魏的政治关系特别大!北魏有位非常杰出的女政治家,就是冯太后。在她执政的时候,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像颁禄制(给官员发俸禄,遏制贪腐)、均田制(按人头分配土地)、三长制(加强基层管理),这三个政策一落地,北魏的综合国力直接冲到了鼎盛时期,国库特别充盈。有了实力,朝廷就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所以在1500年前的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大同),就成了丝绸之路东方的起点,来往的西域商人特别多,骆驼自然就出现在这里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梦瑶恍然大悟,忍不住感叹,“没想到北魏最强盛的时候,居然是一位女政治家在主持大局,也太厉害了吧!”
“厉害吧?冯太后可是咱们大同历史上的‘大人物’,好多史书里都夸她有远见呢!”晓萱也跟着骄傲地说,语气里带着对家乡历史人物的自豪。
“厉害!”小雨也跟着点头,小脸上满是崇拜——原来古代还有这么厉害的阿姨。
小虎却突然想起另一件事,举手说道:“我之前来博物馆的时候,见过长得很奇特的人俑!他们脸特别大,头顶还戴着一个像桶似的帽子,是不是就是赵叔叔说的西域人呀?”
“对,这位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你叫什么名字?”赵导笑着点头。
“我叫小虎,他叫小雨。”小虎大声回答。
“小虎说的对。”赵导说,“那些人俑的原型,就是当时来平城经商的粟特人。他们牵着骆驼,把西域的香料、珠宝、织物这些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西方运到平城,再把平城的丝绸、瓷器运回去,所以1500年前的平城街头,随处都能见到粟特人和骆驼的身影。”
“粟特人、冯太后、丝绸之路……”王静听得连连点头,忍不住感慨,“看来大同博物馆的讲解真不容易,得把历史、政治、文化都串起来,需要的专业知识也太多了!”
这时,小雨突然拉了拉妈妈李梅的衣角,指着壁画里的牛说:“妈妈,你看前面那只牛的角好奇特,跟我们平时见到的牛角不一样,是向上竖起来的!”
赵导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笑着解释:“小朋友说得对!大家看壁画里这头牛的角,是不是直直地向上顶立着?咱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黄牛、水牛,牛角要么弯着,要么顺着脑袋贴下来,很少有这样竖起来的。其实这种牛不是本土品种,是从西域引进来的,力气比本地牛还大。”
“哦,原来是引进的品种!”大家纷纷点头。
可小虎又突然指着大厅里的铁铸牛拉鳖甲车,疑惑地问:“那为什么这个铁雕塑的牛没有角呀?”
“这个雕塑是中央美院雕塑系的吕品昌教授,照着宋绍祖墓出土的牛车文物按放大比例做的。”
赵导耐心解答,“文物出土的时候,牛角就已经没有了——不是被人锯掉的,是埋在地下这么多年,经过地质变化,不小心被碰掉了,特别可惜。教授做雕塑的时候,为了还原文物的真实状态,就没有额外添加牛角。”
“哎呦,真是可惜!要是牛角还在,这文物就更完整了!”
大家听完,都忍不住惋惜地叹气——这么珍贵的历史文物,少了牛角,总觉得少了点“精气神”。
赵导抬手示意大家聚焦壁画中间的车辆,继续讲解:“我们接着看这幅图,画面里有两辆车——前面这辆车,大家能明显看到车体装饰得特别豪华,雕纹、帘子都透着精致。好多游客第一眼都会说‘这肯定是男女主人坐的’,但其实不是,这是家眷们乘坐的车;而真正的男女主人,坐的是后面这辆我们之前提到的‘鳖甲车’。”
“为什么叫鳖甲车呀?”小虎眨着眼睛追问,显然对这个特别的名字很感兴趣。
赵导笑着看向他,语气亲切:“这个问题我刚才其实讲过啦,看来咱们小虎是刚过来,没听到前面的内容,简单说,就是车顶的造型像一种动物的壳,跟……”他故意顿了顿,想引导小虎自己想,“跟乌龟的壳有点像。”
“不是乌龟,是鳖!”小雨立马纠正,小脸上满是认真,“鳖壳比乌龟壳平多了,车顶明明更像鳖壳!”
“对,小雨说得太对了,就是鳖!”赵导笑着肯定她,又转向众人,“咱们再看壁画的最后一部分——所有将士和战马都披着铠甲,这支部队有个专门的名字,叫‘甲骑具装部队’,也叫重骑甲部队。大家想,马身上裹着铠甲,人身上也披着重甲,打仗的时候是不是基本能做到刀枪不入?拿它跟现在的什么比呢?”
“变形金刚!”小虎脱口而出,眼睛亮晶晶的——在他心里,最厉害的就是变形金刚。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连赵导都被逗乐了:“小虎的联想很有意思!不过从武器装备的功能来说,它更像咱们现在的坦克、装甲车部队——防御强、战斗力还极强,在当时就是最能打的‘王牌部队’。”
“好吧。”小虎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乖乖听赵导继续说。
“大家再仔细看,这支‘坦克部队’离哪辆车最近?是不是离后面的鳖甲车特别近?”赵导引导着大家观察,“所以很明显,他们主要保护的就是鳖甲车里的人——也就是这户贵族的男女主人,把核心人物护在最中间。”
“哦!原来整个队伍的中心点在这儿!”啸风恍然大悟,之前只觉得队伍热闹,现在才看清布局里的门道。
赵导又抛出一个问题:“大家再留意下,整个车行过程中,所有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你们能看出来吗?”
“都戴着帽子!”小雨抢先举手回答,眼神里满是“我发现了”的兴奋。
“对,没错!小雨观察得真细致!”赵导笑着称赞,“他们戴的帽子还很有讲究——帽子后面创造性地加了一块布帘,垂在脖子后面,这种帽子有个专门的名字,叫‘风帽垂裙’。”
“风帽垂裙,这名字真好听!”梦瑶忍不住感叹,光听名字就能想象出帽子的样子。
“是啊,是谁给起的这么雅致的名字?是咱们大同人起的吗?听着还挺浪漫的。”晓萱也跟着好奇,觉得这名字里透着股文化味儿。
王静笑着接话:“应该是平城人起的吧!北魏的时候大同叫平城,这帽子是当时的流行款,肯定是那会儿当地人给起的名字,才这么贴合当时的生活。”
大家都点点头,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毕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物件,名字也该带着当时的印记。
“这就得从北魏的少数民族渊源说起了。”赵导耐心解释,“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最早是从内蒙古和东北交界的大兴安岭一带迁徙过来的。”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很多史学家推测,1500年前那段时间,正好是地球上比较寒冷的时期——东北原本就冷,他们迁徙内蒙古,后又来到大同,虽然气候比老家稍好,但冬天依然风大、风沙也多。所以他们就特意在帽子后面加了一块布帘,也就是咱们说的‘垂裙’,这样既能挡寒风,又能防止风沙灌进脖子里,特别实用。也正因如此,壁画里所有人物都头戴这种风帽垂裙,算是当时适应环境的‘智慧设计’了。”
正是:溯鲜卑,裂云开魏阙,饮马阴山,挥鞭大漠,道武奠基,太武拓疆,六镇兵销燃星火,迁都易服融胡汉,太和改制启新章,却叹河阴血浪涌,权臣频易主,东西裂变终成烬,空余邙山夕照,洛水寒烟,述说那百年霸业,几度沧桑。
仰碑碣,凿石铸天工,龙门佛影,云冈梵容,方笔如刀,雄风似戟,千龛佛现蕴真经,墓志摩崖刻古风,郑公遗韵耀岱岳,尤珍始平开气象,书道自通神,筋骨铮铮立乾坤,长存铁骨钢筋,神姿峻宕,辉映这万里河山,千秋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