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有人说这里陈列的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位身形高瘦的老者开口说道。
他身姿挺拔修长,清瘦的身形仿佛是岁月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透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淡然与深邃。
他的面庞,皮肤松弛有着细密的皱纹,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往昔的故事,是岁月书写的智慧篇章。
高高的额头上,几缕白发稀疏却梳理得整整齐齐,在透过窗棂洒下的斑驳阳光里,泛着银丝独有的柔和光泽,尽显历经沧桑后的独特韵味。
两道剑眉虽已被岁月染上白霜,但仍英气十足,犹如历经磨砺的宝剑,即便锋芒不再外露,却依旧难掩曾经的锐利。
眉毛之下,是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目光中透着睿智与平和,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
他的鼻梁高挺笔直,为这张饱经岁月洗礼的脸庞增添了几分坚毅的气质。嘴唇微薄,颜色略显苍白。
“不对,这里面有好些人都没跟随孔子学习过。”这时,另一位高个子老者提出了异议。
这位老者身形高大,微微发福,周身散发着一种富态与亲和的气息。
他有一张圆润的脸,双颊肉嘟嘟的,泛着健康的红晕,笑起来的时候,脸颊上的肉便堆成两团,十分可爱。
头发茂密,黑白交织,整齐地向后梳理着,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眉毛又短又浓,好似两弯新月静静地卧在眼睑之上,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和善劲儿。
然而,一旦参与到争辩之中,这眉毛便会不自觉地紧紧皱起,透露出他对待学术的认真与执着。
他的眼睛不大,笑起来眯成一条缝,可一旦睁开,眼中便满是精明与灵动的神采,尤其是在争辩时,目光灼灼,丝毫不肯退让。
鼻子圆润小巧,恰到好处地镶嵌在脸庞的正中央,为他增添了几分憨态可掬的模样。
嘴巴稍大,嘴唇丰厚,说起话来声音爽朗洪亮,笑声更是如洪钟般响亮,能传遍整个空间。
每当争辩时,他那张大嘴便如同连珠炮一般,各种观点和论据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气势丝毫不输给对面那位瘦老者。
在孔子像东侧的墙壁前,一块写满篆书的木板吸引了众人目光,两位老者正站在那儿,你一言我一语地激烈争辩着。
“你能不能等我把话说完再开口?”瘦老者眉头紧皱,脸上带着几分愠色,显然对胖老者频繁打断自己很是不满。
胖老者却满脸笑意,眼睛眯成了缝,说道:“谁叫你说得慢吞吞的,我还以为你讲完了呢。”
“好,既然如此,那今天咱们就再好好辩论一回!”瘦老者挺直了腰板,语气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行,论个输赢!”胖老者嘴角挂着笑容,可说出的话却斩钉截铁,丝毫不肯示弱。
听到他们要辩论,周围的人顿时来了兴致,纷纷围拢过来,把两位老者围住,大家都期待着这场精彩的思想碰撞。
此时,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女子秀眉轻蹙,眼中带着一丝疑虑,忍不住开口提出质疑:“在这庄严肃穆的大成殿里辩论,真的合适吗?”
她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让现场的讨论声小了下去。
“这个……”胖老者和瘦老者听到这话,面面相觑,同时发出了犹豫的声音,一时之间竟不知道如何作答,表情略显尴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中满是思索。
这时,一直静静聆听众人发言的啸风向前走了一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不紧不慢地说道:“在孔门辩论儒家思想,又有什么不合适呢?这里是传承儒家文化的圣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说不定正是孔子他老人家最愿意看到的场景。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不就是希望后人能不断思考、传承和发展他的思想吗?”
啸风的这番话,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大家心中的疑虑。众人纷纷点头,脸上的神情也放松了下来。那位戴眼镜的中年女子也微微颔首,嘴角浮现出一丝释然的微笑。
消除了质疑之后,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胖老者和瘦老者身上,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聆听一场这两位老者之间关于儒家思想的精彩辩论,似乎都能预感到,这场思想的交锋将在大成殿里擦出绚烂的火花,带来一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 。
瘦老者伸出手指,指着木板上那些旁人大多不认识的篆文,认真地解释道:“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哇,这字都能认得,太厉害了!”一个年轻小伙子满脸惊叹,忍不住出声赞叹。
大成殿里,那位年轻人随意地站在人群里,像一棵蓬勃生长的白杨。
上身套着件宽松的白色连帽卫衣,衣服上印着复古的艺术图案,为他添了几分文艺气息;下身搭配一条深蓝色破洞牛仔裤,膝盖处的破洞张扬又不羁 。
他身形清瘦,脸庞线条柔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
一头乌黑的短发微微翘起,像是在彰显他内心的活力。眉毛浓黑且富有朝气,下面是一双灵动的杏眼,眼眸亮晶晶的,满是对辩论内容的好奇与探索,随着辩手们的发言,不时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挺直的鼻梁下,是一张总是微微上扬的嘴角,笑起来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阳光又帅气。
“是啊是啊,真厉害!”众人也跟着纷纷点头称赞。
听到大家的夸奖,瘦老者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接着说道:“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是孔子关于领导者以身作则的经典论述。”
“继续,继续说。”胖老者伸出他胖乎乎的右手,做了个请的手势,脸上依旧挂着笑容,可眼神里却透着一股专注与期待。
“其身正,不令而行。”瘦老者清了清嗓子,接着讲道,“如果领导者自身行为端正、品德高尚,也就是‘身正’,那么即使不发布命令,也就是‘不令’,下属也会自发地效仿他的行为并积极行动起来,即‘而行’。这充分说明了领导者的道德感召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
“对,太对了!”那位年轻人激动地大声叫道,还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认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瘦老者稍作停顿,又接着说,“如果领导者自身行为不端,也就是‘身不正’,即便强行下达命令,即‘虽令’,下属也不会真心服从,也就是‘不从’。”
“有道理,确实是这么回事。”一位中年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补充道,“缺乏德行的权威根本无法赢得人心,这样下达的命令最后也只能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作用。”
正是:怀思忆古,带几分雅兴访古探乐,欣然举步,踏入庄严文庙,于碑刻经籍间,探寻仁道幽微奥理;崇圣仰贤,抱一片赤诚崇文尚礼,静气敛神,聆听悠远儒音,在字句篇章中,领悟德心深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