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风和陶兄在煤炭博物馆中,饶有兴致地继续参观。
馆内的每一处展示,每一段讲解,都像是一片片拼图的碎片,随着他们的脚步,逐渐拼凑出一幅越发完整、清晰的大同煤前世今生图。
在不知不觉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悄然牵引着他们,穿越了漫长的时空隧道,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原来,大同煤田的形成,竟能追溯到几百万年之前。彼时,这片土地与如今的景象截然不同,目之所及,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湖水,考古工作者为它赋予了一个名字——“大同湖”。
在“大同湖”所处的年代,这里的气候温暖而舒适,雨量充沛得如同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轻柔地润泽着这片大地。
湖岸之畔,参天的乔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们紧密地排列着,如同大地撑起的一把把巨大的保护伞,将这片土地温柔地庇护在其枝叶之下。
广袤的森林里,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野马、披毛犀、大角鹿等各式各样的远古生物,在这里肆意地追逐、奔跑。
它们的蹄子扬起的尘土,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光,矫健的身姿在树林间迅速地穿梭,仿佛在尽情地享受着这片专属于它们的自由天地。
鸭嘴龙、剑龙、甲龙和角龙等身形庞大且各具特色的恐龙,也活跃在这片森林之中。
它们迈着或沉重稳健,或矫健敏捷的步伐,庞大的身躯在树林间若隐若现。那独特的身影在树木的间隙中穿梭,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又磅礴的气息。
所有的一切,共同交织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远古森林景象,仿佛带着人们真切地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远古时代 ,令人心生无限遐想。
在那澄澈如镜、清透见底的湖水中,多刺鱼、鲤鱼等鱼儿欢快地游弋嬉戏,它们摆动着灵活的鱼尾,身姿轻盈,在水中自在穿梭,仿佛在这方天地里尽情挥洒着属于自己的快乐。
时不时,它们兴奋地高高跃出水面,“哗啦”一声,溅起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花。这些水花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璀璨光芒,恰似洒落的点点繁星,让整个湖面都焕发出灵动的光彩。
湖面上,漂浮着许多细小的单细胞浮游生物以及球藻类浮游性生物。
而在湖水底部,各种各样的贝类、螺类生物正慢悠悠地爬行着。
它们动作迟缓,透着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劲儿,仿佛时间在这儿都放缓了脚步,共同构筑起一幅宁静又生机盎然的湖底世界画面。
就这样,时光悠悠流转,年复一年。湖畔的树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枯荣交替,森林里的动物也在漫长岁月中历经多次变异演化。
沧海桑田,大自然就像一位拥有神奇魔力的巨匠,用那无形的巨手,持续重塑着地球的模样。
曾经的汪洋大海,或许在数百万年后摇身一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脉;而曾经高耸的陆地山峰,说不定会被海水淹没,沦为海底的暗礁。这一切的变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球的动态变化以及生命顽强的适应能力。
曾经,那片广袤无垠、生机勃发的原始森林中,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等各类植物生长得极为繁茂。
当它们走向生命尽头,枝叶、根茎等部分便在地面缓缓堆积,渐渐形成了厚厚的植物残骸堆积层。
而后,在温暖潮湿且与空气隔绝的特殊环境里,厌氧微生物活跃起来。
它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分解工”,开始对植物残骸发起“进攻”,将其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有机物质逐步分解,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
这一系列化学反应使得植物残骸里的碳含量相对增加,最终形成了一种富含碳元素的有机物质——泥炭。
随着时间的推移,泥炭层逐渐被掩埋到地下,而且越埋越深。上覆岩层的压力不断增大,地温也随之升高。
在高温高压的双重作用下,泥炭内部发生了显着变化:水分被一点点挤出,内部结构重新排列组合,碳含量进一步攀升,氢、氧等元素含量逐渐降低。
与此同时,有机物质之间还发生了缩合、聚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分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且稳定,泥炭就这样逐渐转化成了褐煤。
倘若褐煤继续处于更高压力和温度的环境中,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会持续改变。
历经漫长的时间洗礼,褐煤会慢慢转变为烟煤,烟煤再进一步演变成无烟煤。无烟煤碳含量高,燃烧热值大,质地坚硬,无疑是优质的煤炭资源。
就这样,经过无数岁月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珍贵无比的地下宝藏——大同煤田。
总而言之,煤炭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并非所有的植物堆积都能转化为煤炭,这需要适宜的环境以及后续一系列地质作用的共同推动,才能促使植物残骸一步步完成华丽变身。
由于不同地区的形成条件和过程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煤炭在种类、性质以及质量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大同煤田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皆有明确的勘测定论。
它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方,边界范围清晰可辨。其东北毗邻雷公山,东南以口泉山脉煤系露头线为界,一路向南延展至洪涛山煤系露头线。
整个煤田形似一个偌大的椭圆形盆地,呈东北—西南走向,长度达85公里;倾向为西北—东南方向,宽度约30公里,如此算来,面积竟达1872平方公里,规模着实宏大。
大同煤田跨越大同、左云、右玉、平鲁、朔县等多个市县,地下煤炭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据探明储量显示,高达375亿吨。
它宛如大自然赐予这片土地的一份厚重而珍贵的礼物,凭借着丰沛的储量,在我国能源领域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输送强劲动力。
大同煤田恰似一座巨大的宝藏,于地下静静沉睡了漫长岁月。
然而,它被唤醒并投入使用的具体时间,仿若一个谜团,典籍中并无确切记载,这使我们在追溯这段历史时,仿佛置身于探寻一段被隐匿的过往之中。
或许在古代,人们偶然发现这种黑色石头能够燃烧,而后逐渐将其用于取暖、烹饪等,但这也仅仅是猜测而已。这种不确定性,无疑为大同煤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正是:亿载沧桑,植被深埋成晋北乌金,大同煤海凝千古;万年造化,泥炭演化聚塞垣瑰宝,厚土精华蕴万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