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严肃穆的氛围里,一位老者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满是感慨与思索:“辽金时期,人们依旧传承着唐代建筑风格的精髓,保留了那份雄浑壮阔的气势。”
从外表看,他和普通大同人并无二致,中等身材,微微发福,脸上留着连鬓胡子,说话不紧不慢,透着成熟稳重。
“确实如此。”宇辰附和道。
“不过,随着时光推移,宋代建筑并未延续唐代风格,反而逐渐变得高挑纤细,斗拱数量增多,体积却相对缩小,呈现出一种精致优雅之感。”
老者接着说道,“虽说依然美轮美奂,但这些建筑似乎缺失了唐代那种震撼心灵的强大生命力。”
“后来的斗拱确实更漂亮了。”梦瑶回应道。
“到了元代及之后的朝代,斗拱逐渐演变成纯粹的装饰,被赋予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的外观。”
老者继续讲述,“这些改变固然让传统建筑更加绚丽多彩,然而,原本承载深厚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斗拱,却慢慢失去了最初的震撼力与灵魂。”
踏入三圣殿的瞬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辉煌鼎盛的时代。
这里是善化寺的中殿,供奉着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中央,左右两侧分别是慈眉善目的普贤菩萨与智勇双全的文殊菩萨。
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庄严肃穆且和谐统一的画面,象征着佛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与精神追求。
大殿内部空间格外宽阔明亮。这里采用了独特创新的“减柱法”,仅依靠几根粗壮坚实的支柱,便支撑起整个建筑结构。
这种大胆的设计,既保证了室内视野开阔,又确保了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抬头往上看,”那老者指着上方说道,“梁架部分都透着唐代遗留下来的豪迈粗犷劲儿,没有过多雕琢,却依旧霸气十足、刚劲有力。”
“下面的看起来不太一样啊。”一名游客疑惑地说道。
“下部梁架的青绿彩饰,是明清时期补上的,和两边墙壁的彩画是同一时期的。”老者耐心解释着,看样子对这方面颇有研究。
三圣殿内,两边各立着两块古碑,西面有一块金碑,是宋朝朱弁撰写的。
“原来这就是金碑啊!”宇辰略带惊讶地说,“我还以为是金色的碑呢。”
“金碑指的是金朝所刻的碑。”老者微笑着纠正道。
梦瑶忍不住瞪了宇辰一眼。
宇辰尴尬地笑了笑,说道:“不好意思,闹笑话了!”
老者继续娓娓道来:“碑文的作者朱弁,可是南宋一位杰出的人物,同时他还是着名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凭借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道德风范,备受众人尊敬。”
公元1127年,朱弁肩负着和平使命,前往金朝进行外交访问。
然而,命运弄人,他在那里遭遇了不幸——被金人强行扣押,这一扣就是漫长的十几年!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赢得了当地贵族阶层的认可与敬佩,最终得以获释,返回故乡。”
老者神情庄重地讲述着,“在此期间,他还受到邀请,成为金国贵族子弟的私人教师,向他们传授儒家经典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看来金人也是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呐。”宇辰笑着说道,他一方面想化解刚才的尴尬,另一方面也想在恋人面前挽回点面子。
老者缓缓地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在被扣留于金朝的日子里,朱弁居住在当时称作西京大普恩寺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善化寺。所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及其事迹,便将这块石碑命名为‘朱弁碑’,又因其为金代撰文金代刻立,也将它誉为‘善化寺金碑’,以此来深切缅怀他的贡献和深远影响。”
“哦,原来宋朝的时候,朱弁就住在这儿呀。”梦瑶感慨道。
“朱弁被金朝扣留了十六年,其中有十四年都是在这儿度过的。”那老者补充说道。
众人满怀着崇高的敬意,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面前这座巨大的石碑上。这石碑高达4.58米,宽度达1.28米,厚度为0.24米,体量惊人。
碑额的设计独具匠心,两只螭龙栩栩如生地盘绕交错,形成一个优美的椭圆图案。它们的头部向下,俯瞰着方形篆牌的两边,在中央上方,“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几个大字苍劲有力,笔锋凌厉。
螭龙的四肢纤巧矫健,紧紧攀附在碑身的上方,尾巴则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位于碑顶的中心位置,为整个碑额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仿佛这两只螭龙随时都会破壁而出,翱翔天际。
碑文名为《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座是由玄武石雕刻而成的龟趺,古朴厚重。
碑上的文字共有十九行,每行五十二字,总计九百二十五字,洋洋洒洒,如一幅历史的长卷在众人面前徐徐铺陈开来。
“这碑文您能不能给大家念一念呀?”梦瑶礼貌地询问那位老者。
“可以呀。”老者欣然应答,随即清了清嗓子,缓缓念道,“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诸佛菩萨之应世也,亦扰哲王之抹弊,或忠,或质,或文……”
“这是什么意思呢?”宇辰一脸疑惑地问道。
“这碑文主要讲的是西京寺重建之事,其意义在于指引迷途之人,弘扬善念、积累功德,这可是莫大的善举。碑上记载着一段关于佛教思想的精华内容——佛、菩萨以他们大爱无疆、关怀世间众生的形象出现在世间,践行着‘诱接众生,同归于善’的崇高理念,这也正是被众人称颂的佛菩萨境界。”老者耐心地解释道。
“我还是不太能理解。”宇辰一脸坦诚地说道。
老者赞赏地点点头,对宇辰这种真诚好学的态度表示肯定。
“的确如此,释迦牟尼毅然抛弃尘世的荣华富贵,全身心地踏上寻求真理的道路,这彰显出他非凡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这位伟大的圣贤舍弃了一切欲望的束缚,一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解脱,最终修成正果,成就佛陀之身,而后教导众生如何超脱苦难。就像在中国西晋时期,高僧慧远大师撰写的《沙门不敬王者论》,便清晰阐述了佛教徒作为‘方外之宾’的地位观点。”
“‘方外之宾’,确实如此。”宇辰赶忙附和道。
“对你个头啊。”梦瑶没好气地嗔怪他。
老者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到了唐代,佛教发生了转变。以百丈怀海为代表的大德高僧们,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融入社会、关心民生疾苦。他们觉得,修行不应仅仅局限于在寺庙内闭关静修,还应当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去帮助那些需要援助的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佛教僧侣们纷纷走出寺院,投身于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项目。他们积极参与修缮道路桥梁、救济受灾民众等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佛祖的教诲,这也充分展现了佛菩萨的一种境界。”
“这才对嘛,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宇辰又忍不住发表见解。
“你少说话。”梦瑶瞪了他一眼说道。
“年轻人好悟性!”老者却称赞起宇辰来。
“哪里哪里,过奖了。”宇辰赶忙谦虚回应。
正是:三千界里,无量光中,善化众生皆平等;四大皆空,六尘不染,清净法身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