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啊,那场景可惊险了!梁思成先生站在那上面,脚下仿若生风,感觉一伸手就能触碰到飞翔的鸟儿。固定塔刹的八根铁链,由于年深日久,缺乏修缮,都已经垂落下来。可梁思成先生丝毫没有犹豫,一把抓住其中一根铁链,就这么爬了上去。他的学生见状,也咬了咬牙,紧跟着老师的脚步爬了上去……”
“哎呦喂,这可真是冒着生命危险呐!”那位女游客忍不住惊呼,脸上满是担忧与敬佩。
“没错,那时候的考古工作,真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张导感慨地说道。
“啥意思呀?”好奇妹一脸懵懂地问道。
“‘碧落’指的是天上,‘黄泉’说的是地下。”张导耐心地解释着。
“一个不小心,还真有可能直接‘下黄泉’喽!”老爷子幽默地调侃道。
“两处茫茫皆不见。”梦瑶轻声念道。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一般呢,是用来形容苦苦寻找一个朝思暮想的人,却怎么也找寻不到。”
张导进一步阐释,“但在这儿,用来形容梁思成先生所处的境地,下方是深邃无边的空间,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要知道,那释迦宝塔可有 65.84 米高呢,他这份勇气与奉献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不已。”
“是啊,不管你在学术上是什么大家名家,首先得是个有担当的人,一撇一捺写就的‘人’字,立得稳,才能让人打心底里佩服啊!”老爷子深有感触地说道。
大家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听说应县木塔歪了?”老爷子又好奇地问道。
“是呀,毕竟都历经上千年岁月啦,就像人老了,难免会弯腰驼背嘛!”导游半开玩笑地说道。
大家听了,都忍不住被逗笑了。
“开个玩笑哈,咱们言归正传。”导游收起笑容,一本正经地说,“在梁思成考察完应县木塔后,当地政府官员可高兴坏了,意识到这可是个稀世珍宝,当即决定要好好保护起来。”
“对呀,这么珍贵的建筑,确实得好好保护起来。”老爷子一脸认真地附和道。
“你们知道吗,原本应县木塔各层都设有‘夹泥墙’。有些人觉得这墙又沉又不好看,就想着:‘拆了吧……’”张导一边说着,一边模仿着当时人们的语气和神态。
“拆了。”老爷子像是被带入情境,顺着张导的话回应道。
张导接着讲:“结果拆的时候发现,泥墙里边有不少斜着的小柱子,它们一起发挥着支撑木塔的作用呢。可那些负责拆墙的人,既不懂其中的门道,也不向上汇报……”
“反正给我钱让我拆,我就拆,上报又没好处,还耽误挣钱。”老爷子半开玩笑地接过话,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
“就这样,夹泥墙全被拆掉了。”张导神情惋惜,“结果应县木塔从二层的地方就开始歪斜……”
“哎呦,这可太可惜了呀!”老爷子忍不住痛心疾呼。
周围的人们也纷纷跟着发出惋惜的长叹。
“更可惜的是,夹泥墙里面那一面原本都是壁画,就这么一块儿被拆除,全没了!”导游无奈地叹息着,“现在木塔倾斜的情况一年比一年严重,谁也不清楚它还能坚持多久。”
“唉,这样的珍宝级建筑,真的是看一眼就少一眼了。”老爷子感慨万分,接着问道,“以咱们现在的科技水平,难道就不能在旁边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吗?”
“之前倒是有相关单位组织过这个事儿……但后来也不知道咋回事,就没了下文。”导游有些无奈地说。
“为啥会这样呢?”好奇妹满脸疑惑。
“建不了呗!”一位游客简单直接地回答。
这时,大家跟着张导,像潮水一般涌向二进院的正房。
刚一迈进房门,一个制作精美的木质模型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便是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只见它气势雄浑,巍峨矗立,恰似一只蓄势待发、即将振翅高飞的雄鹰,不仅展现出非凡的磅礴气势,还透着一种灵动的美感。
在西边的墙面上,呈现出普贤楼阁的前半部分,斗拱层层叠叠、兀然挺立,全部由榫卯结构巧妙组装而成,精致绝伦。
“既然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这儿,那咱们就先从这里说起吧。”
导游见状,适时开口,“这是大同善化寺里的普贤阁,它的建造年代存在一些争议。当年梁先生认为普贤阁是辽代的建筑,然而后来在修缮过程中,发现了‘贞元二年一行造’的题记,所以又认为它是金代重建的。不过,它的斗拱组合方式却具有唐代的特征。”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好奇妹恍然大悟地说道。
“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人来到了大同,就此展开了一场为期20余天的大同古建探索之旅。”
张导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他们对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进行了详尽考察,在石窟的建筑装饰上,发现了海量的文化信息。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察觉到云冈石窟乃是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有力实证。”
“难怪云冈大佛和我长得不一样呢。”老爷子幽默地调侃道,惹得众人会心一笑。
“北魏平城时期,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就像一股清泉,为我国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张导接着说道,神情中满是对那段历史的赞叹,“不仅如此,这一交流盛况还拉开了中国走向盛唐的宏伟序幕。”
“是啊,记得有一位作家也说过‘中国由此走向大唐’,当时我还不以为意,心想一个作家能懂什么,现在看来,是我太冒昧了!”老爷子略带自嘲地说道。
话音刚落,大家又一次哄堂大笑起来,整个屋子瞬间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欢笑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瞬间为房间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每个人的嘴角都不自觉地上扬,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在这笑声中悄然拉近。
笑声,无疑是最好的沟通桥梁之一。它轻而易举地打破了可能存在的尴尬与沉默,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在这一刻,所有人都仿佛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全身心地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之中。大家都深深被这份纯粹而美好的情绪所感染,空气中弥漫开来的快活气息,令人如痴如醉。
欢笑声,拥有着驱散阴霾的力量,能够治愈心灵的创伤,源源不断地带来正能量与正面思考。
它不仅仅是个体情感的释放方式,更是在群体层面上凝聚共识、增强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这欢笑声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尽管生活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有办法从中寻找到乐趣,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
正是:林徽因妙笔生花,绘尽人间仙境画中行;梁思成匠心独运,留住华夏风韵纸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