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联合国总部前的广场上,人群已经聚集。大屏幕上实时连接着非洲工厂、东南亚新能源基地和北极科研站的画面。三十个陈氏海外项目现场同步亮起绿色光柱,环绕地球形成一道完整的光环。
方媛站在临时指挥中心内,手中捧着那盆陪伴她三年的多肉植物。她轻轻将它从旧花盆中取出,泥土松动时带出几根细小的根须。她没有停顿,稳稳地把它移入一尊定制的黄金花盆中。花盆表面刻着三行字:“克制,坚韧,生长。”
她的动作很慢,但每一步都清晰可见。旁边的技术人员立刻将这一幕接入全球直播信号。
叶曼琳戴着耳机走来,低声说:“媒体组准备好了,八国语言报道包已发送至主流新闻平台。”
方媛点头,补了下口红,打开对讲机:“开始吧。”
纽约街头的大屏最先切换画面。镜头扫过广场上的民众,最后定格在那盆金光闪闪的多肉植物上。解说声响起:“这不是装饰,这是一个信号。”
国际财经频道的记者围在采访区,有人举着话筒追问:“陈氏集团是否正以慈善之名行垄断之实?你们的扩张速度远超行业标准,可持续性只是宣传话术吗?”
现场一片安静。没人回应。
片刻后,大屏幕突然播放一段内部会议录像。画面里,陈默坐在会议室主位,刚结束一场技术危机通报会。他的声音平淡,却清楚传入每个人的耳朵:“把今年预算的50%,划给绿色能源基金。”
没有鼓掌,没有表态。他只是摘下领带夹,放进抽屉,起身离开。
录像结束。全场静默。
接着,陈默出现在演讲台入口。他没穿西装,只着一件深色长衫,左手无名指上的祖母绿戒指在阳光下微闪。他走到黄金花盆旁,面对全球镜头,开口说:“从今天起,陈氏集团每赚一元,就有五毛用于人类的未来——不是捐赠,是投资。”
话音落下,三十个分会场的绿色光柱同时增强,光芒连成一片。空中无人机编队组成“50%”的数字图案,在联合国大楼上方缓缓旋转。
一名记者站起来,语气依旧怀疑:“你怎么证明这不是表演?”
方媛没有回答。她只是示意技术人员切到下一个画面——非洲青年在新建的星月学院上课,孩子们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南美雨林边,陈氏资助的生态监测站正在上传数据;太平洋小岛上,渔民接过新型净水设备,脸上露出笑容。
这些画面没有配乐,也没有旁白。只有真实的时间流动。
叶曼琳站在后台,看着各国媒体陆续转播这场直播。她拿起手机,发出一组预写好的稿件。标题分别是《一棵多肉如何改变世界》《权力可以有温度》《他们不再卖产品,他们在建未来》。
半小时后,第一篇报道上线。随后七个版本接连发布。评论区迅速被刷屏。
“原来企业能做到这种程度。”
“我一直以为大公司只会赚钱。”
“那个黄金花盆太震撼了,平凡的东西也能发光。”
联合国礼宾司官员主动走来,询问是否可以将这盆多肉植物作为永久展品陈列在外厅。方媛微笑点头,说:“它不属于任何地方,它属于所有人。”
陈默在接受简短采访时被问及下一步计划。他说:“我们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
记者还想追问,却被一阵掌声打断。广场上的人群自发举起手机,灯光如星海般亮起。有人高喊:“陈氏值得信赖!”
方媛退到后台角落,靠在墙边。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口红,又抬头望向大屏。画面上,自己的侧影与陈默的演讲身影并列出现。她轻轻笑了,这是三年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轻松。
叶曼琳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水,“你做到了。”
“是我们一起。”方媛说。
此时,欧洲最大通讯社发出快讯:《时代周刊》紧急调整封面,原定人物替换为方媛。照片中她站在黄金花盆前,身后是陈默演讲的倒影。标题写着:“她让权力有了温度。”
亚洲多家电视台中断节目插播特别报道。中东某国教育部长宣布将“星月计划”纳入中学教材案例。非洲合作方发来视频,全体村民站在新落成的医疗中心前齐声致谢。
直播观看人数突破十亿。社交平台上,#陈氏50%承诺#、#黄金花盆#、#方媛是谁#等话题持续霸榜。
一名资深财经评论员在直播中改口:“我曾质疑他们的动机。但现在我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夜幕降临,广场灯光仍未熄灭。陈默仍站在原地,接受最后一轮采访。一名年轻记者问他:“您觉得企业最大的责任是什么?”
他看向那盆多肉植物,说:“不是控制世界,是让世界自己生长。”
记者还想提问,远处传来钟声。整点报时开始,全球三十个分会场同步响起同样的旋律。
方媛站在高处,看见陈默的身影映在大屏上。她拿出笔记本,写下一句话:“当所有人都在追逐高度时,有人选择了扎根。”
叶曼琳走过来轻声说:“明天头条会怎么写?”
“不重要了。”方媛合上本子,“重要的是,他们终于看到了光。”
陈默转身走向台前,双手扶住栏杆。他的目光扫过人群,最后停留在天空。
一颗卫星正划过夜空,轨迹笔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