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这天,天刚透出一点儿鱼肚白,红星大队就被一阵接一阵的鞭炮声给彻底叫醒了。
那些鞭炮声大多零零散散的,不成挂。都是孩子们在地上捡来的哑炮,要不就是大人们咬着牙买了一小挂,然后小心翼翼拆开,一个一个放的宝贝。
“啪!”
“啪!啪!”
这稀疏却又执着的鞭炮声,在清冷的晨风里噼里啪啦地响着,就好像在拼尽全力喊着:新年,真真切切地来啦!
沈家吃完丰盛的午饭,小院里才真正热闹起来。
几个半大的孩子在院门口探头探脑的,你推我搡,带头的是队长家的孙子小石头。
他被伙伴们推到最前面,脸涨得通红,终于鼓足了勇气,扯着嗓子大喊:
“沈大夫!新年好!给您拜年啦!”
这声音清脆又响亮。
沈君兰听到声音就从屋里出来了,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
“新年好呀,孩子们!快进来,都赶紧进来!”
得到允许后,孩子们就跟一群急着回巢的小蜜蜂似的,“嗡”地一下涌进了院子。
他们一双双眼睛亮得吓人,直勾勾地盯着沈君兰,小脸上满是毫不掩饰的期待。
谁都知道,医务室的沈大夫可大方了。只要嘴巴甜一点,说几句好听的拜年话,就能得到一颗在外面根本买不到的水果硬糖,那滋味能一直甜到心里头去!
“沈大夫,新年好!”
“沈大夫,祝您身体健康!”
“沈大夫,祝您……万事如意!”
年纪大些的孩子,把从大人那儿学来的吉祥话一股脑儿地往外倒。
沈君兰看着这群质朴又天真的孩子,心里一暖,挨个摸摸他们的头,拍拍肩膀。
“好,好,都新年好!小嘴真甜!”
说完,她笑着转身进了屋。
孩子们立刻屏住呼吸,一颗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眼睛死死地盯着门帘,就盼着那包着彩色糖纸的甜蜜能快点被捧出来。
可没想到,沈君兰端出来的,是一个大大的簸箕。
簸箕里没有花花绿绿的糖果,而是堆着像小山一样,颗颗油光锃亮、饱满得不像话的瓜子。
“来,孩子们,一人抓一大把!”
沈君兰把簸箕递到他们面前,笑眯眯地说。
“尝尝这个,阿姨自己炒的香瓜子!”
孩子们一下子都愣住了。
瓜子?
不是糖?
心里刚冒出一点点失望,就被那股奇特的焦香味道给冲散了。他们好奇地伸出小手,半信半疑地各抓了一大把。
小石头第一个把瓜子塞进嘴里,“咔嚓”一嗑。
刹那间,一股从来没体验过的浓郁焦香,混合着恰到好处的咸鲜味道,在他小小的嘴巴里“轰”地一下炸开了!
瓜子仁又饱满又酥脆,回味里还有一股说不出来的甘甜!
比他吃过最香的炒花生还要好吃一百倍!
“哇!好香!”
小石头眼睛瞪得溜圆,含糊不清地大声喊着。
“真好吃!”
“这瓜子……咋能这么香?壳我都舍不得吐!”
“沈大夫,您这瓜子是神仙做的吗?”
孩子们彻底兴奋起来了,小嘴“咔嚓咔嚓”地嗑个不停,那股霸道的香味,让糖果的诱惑一下子就没影了。
石头他们像捧着宝贝似的拿着瓜子,一阵风似的跑出去,满村子显摆。
没一会儿,“沈大夫家有神仙瓜子,香得能把魂儿勾走”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整个红星大队传开了。
这下可热闹了。
整个下午,沈家小院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从流着鼻涕的小娃娃,到十几岁的半大小伙子,一波接一波地跑来拜年,目的都出奇地一致。
——就是为了讨一把沈大夫家的神仙瓜子!
“沈大夫新年好!”
“沈大夫万事如意!”
孩子们喊着千篇一律的吉祥话,眼睛却都变成了“瓜子探测器”,紧紧盯着那个神奇的簸箕。
沈君兰乐呵呵地给每个孩子都抓上一大把,院子里里外外,全是“咔嚓咔嚓”的嗑瓜子声和孩子们满足的赞叹声。
沈家,成了大年初一红星大队最甜蜜、最热闹的地方。
这边热闹劲儿刚过,新的脚步声就在院门口响起来了,这次来的是李队长。
他脸上带着过年的喜庆,可眉宇间却藏着一丝着急的神色。
“沈大夫!博文!新年好啊!”李队长扯着大嗓门喊道。
“李队长新年好!快屋里坐!”张博文赶紧起身招呼。
“不坐了,站着说!”
李队长摆了摆手,直接开门见山地说:“我来是为了开春动工的那几个工坊的事儿!砖瓦厂、山货加工坊、药材园、水果园,还有那个大养猪场!一想到这些,我这心里就跟揣了个火炉子似的,又热乎又没底!具体该咋弄,人手咋安排,我这脑子都乱成一锅粥了!你们文化人,点子多,快帮我参谋参谋!”
沈君兰递上一杯热茶,笑着说:“队长,你这大年初一都不歇着。不过这事儿,您找我们,还真不如去找更专业的人。”
“更专业的人?”李队长愣了一下。
“对,牛棚那几位老师。”
沈君兰的语气特别肯定。
“搞砖瓦厂,刘教授是土建材料方面的专家;山货加工的话,赵工是机械方面的行家;药材种植,张研究员专门研究土壤学;水果园的事儿,陈老师懂园艺。至于养猪场,除了刘老三叔他们的老经验,科学喂养的门道还得向老师们请教。他们肚子里可都是真才实学,就缺一个能施展的机会。咱们要干大事,正该请他们出山!”
李队长听着眼睛“唰”地一下就亮了,他“啪”地一拍大腿。
“对啊!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还是沈大夫你脑子转得快!行!等初三一过,我就请几位老师开会,必须把章程给定下来!”
年假三天,眨眼就过去了。
年初四,队部会议室里,人挤得满满的,热热闹闹的。
李队长、沈君兰、张博文,牛棚的刘教授、赵工、张研究员、陈老师,还有王老蔫儿几个老农代表,都围坐在一起。
会议的气氛,那叫一个热烈,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刘教授展开一张精心画好的砖窑草图,声音因为激动都有点发颤,开始讲解选址、土质还有烧制工艺。
赵工双手在空中比划着,唾沫横飞地构思着山货烘干的流水线。
张研究员在沈君兰的示意下,接过了药材种植园和水果园的规划。这时候的他,不再是那个在牛棚里沉默寡言的人,而是变回了那个能指点江山的土壤专家,兴奋地规划着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和改良方案。
李队长听得心潮澎湃,突然话题一转,目光落在张博文和沈兴业身上。
“博文和兴业身体也养得差不多了,以后别去挣那半个工分了!博文跟着刘教授他们,负责技术记录和协调;兴业年轻脑子活,跟着赵工学机械,再跟刘老三叔学养殖,当个流动技术员,哪儿缺人就往哪儿去!”
张博文和沈兴业对视了一眼。
就在这一瞬间,他们想起了以前悠闲放牛的日子,不过这怀念只是一闪就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压抑了好久的热情,重新在胸膛里燃烧起来。
那是文人墨客重新拿起纸笔的振奋,是知识分子回归专业领域的渴望。
这,才是真正的“万象更新”!
两人一起点头,眼睛里闪着光:“听队长安排!”
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李队长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规划,猛地一拍桌子,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
“好!就这么定了!开春就干!我明天就去镇上跑猪苗的事,先把养猪场这第一炮打响!”
第二天一大早,李队长骑着他的二八大杠,风风火火地朝着镇上冲去。
他找到主管畜牧的副镇长,把红星大队要建大型养猪场,计划养一百头的宏伟想法一说。
副镇长听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这年头,养猪是个重要任务,可缺饲料、风险又大,各生产队都躲得远远的。红星大队竟然主动要养一百头?
这简直就是送上门的政绩啊!
“李队长!好样的!有魄力!”副镇长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必须支持!猪苗钱,镇里先给你们垫付!年底出栏再还!一百头?格局小了!要干就干大的,我给你们批两百头!怎么样!”
李队长脑子“嗡”的一下。
不用掏现钱?还能多白得一百头猪苗?
他激动得差点当场给副镇长拜年,连着大声喊:“行!行!太感谢领导了!两百头就两百头!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在回村的路上,李队长感觉自行车都快被他蹬飞了。
两百头猪崽!
他仿佛已经听见了开春后,整个红星大队即将响起的、震天动地的热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