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启明前夜
手续完成,誓言的回音仿佛还在狭小的室内萦绕。没有片刻的耽搁,甚至没有一句多余的交谈,陈赓与杨松便如同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融入了门外的黑暗。那位陌生的中年人在与邓枫用力握了握手,留下一个深沉如古井的眼神后,也转身从另一侧通道离去。杂货铺的后院内,转瞬间只剩下邓枫一人,以及那盏刚刚见证了庄严誓言、此刻火苗正微微摇曳,似乎也在为这历史性的一刻而悸动的油灯。
灯芯被轻轻掐灭,最后一点光源消失,浓稠的黑暗彻底包裹了他。邓枫没有立刻离开,他静静地站在原地,任由感官适应着这绝对的黑。空气中还残留着劣质灯油的气味,以及……一种崭新的、冰冷而坚硬的气息,那是信仰植入灵魂后,所带来的独特质感。
他轻轻推开后门,重新步入那条堆满杂物的僻静后巷。夜风拂面,带着珠江特有的湿润,吹在他因激动而微微发烫的脸颊上。与来时不同,此刻他的脚步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像是踩在了一条清晰无比、再无迷雾的轨道上。巷子依旧昏暗,远处城市零星的光点在夜色中明灭,但在他眼中,这个世界已然不同。
他没有返回军校,而是凭着记忆,向着珠江的方向走去。他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来消化这翻天覆地的一夜,来确认这并非梦境。
很快,他来到了日间喧嚣、此刻却空旷无人的江堤。江水在脚下无声地流淌,黝黑的江面倒映着天穹上稀疏的星子,以及对岸城市模糊的轮廓,像一幅沉郁的巨大水墨画。他凭栏而立,江风鼓荡着他的衣衫,猎猎作响。
没有狂喜,没有志得意满,甚至没有太多想象中的激动。一种前所未有的、深沉的平静,如同这午夜江流,在他心底缓缓铺展开来。他回望自己并不算漫长却已足够曲折的来路:
从邮轮归国时那个怀抱“技术救国”幻梦的倨傲青年,到初入黄埔淬炼锋芒的优等生;从演习场上被誉为“孤星”的战术天才,到珠江船夜里被周恩来一语惊醒的迷惘者;从图书馆主义星海中艰难求索的旅人,到沙基街头被鲜血洗礼、乡间祠堂被民心震撼的觉醒者……无数画面、声音、面孔在他脑海中飞速闪回,最终,都汇聚于方才那间斗室,那面简陋的党旗,那句用生命起誓的誓言之上。
所有的迷茫、碰撞、痛苦与求索,在这一刻都有了最终的意义和归宿。他曾是“孤星”,因其卓绝而孤独,因其不循常轨而彷徨。但现在,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系,融入了那旨在烧毁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燎原之火中。他的光芒不再孤独,他的道路不再悬疑。
“启明……”他在心中默念着这个代号。这不再仅仅是一个任务的代号,更是他灵魂的全新标识。他,邓枫,将以此名,刺破这沉沉的黑夜,为了那个终将到来的黎明,潜伏,战斗。
他抬起头,望向北方那更为深邃的夜空。视线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看到了那片广袤土地上正在孕育的风雷。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个人的命运已与那个宏大的事业不可分割。未来的道路,注定充满危险、孤独、误解与难以想象的考验,但他内心澄澈如洗,再无畏惧。
江风渐烈,吹散了天边最后几片薄云,一颗格外明亮的星辰,在北方天际的边缘,顽强地闪烁着,清冷而坚定。
邓枫久久地凝视着那颗星,嘴角缓缓勾起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那不是笑容,而是一种认定了方向、准备迎接一切风暴的决然。
他转过身,不再留恋江景,迈着沉稳的步伐,向着黄埔军校的方向走去。背影融入渐淡的夜色,坚定如山。
长夜依旧漫漫,但启明之光,已在他心中,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