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第一枚棋
誓言已立,心志已决,剩下的便是行动。邓枫深知,那“孤臣”之路,需以坚实的“功绩”为基石铺就。他像一头收敛了所有气息、潜伏于丛林的猎豹,耐心等待着组织为他创造,或者说,引导他向敌人递上第一份“投名状”的机会。
这个机会,在一个看似寻常的战术研讨课后,悄然而至。
那日课后,教育长并未立刻宣布解散,而是就近期广州城内的“治安动态”与“防范赤色分子渗透”议题,要求学员们各抒己见,名为研讨,实则带有考察学员政治立场与敏锐度的意味。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微妙,不少右派学员摩拳擦掌,准备高谈阔论。
邓枫坐在中排,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仍在消化刚才的战术推演。他的大脑却在飞速运转,回忆着昨夜通过死信箱收到的、由杨松传递来的那份极其简练的指令与“素材”。指令要求他在“合适场合”,以“不经意”且“基于合理分析”的方式,将关于“海珠桥东堍‘悦来’茶楼可能存在左翼学生秘密联络点”的线索,透露给在场的、素有“包打听”之名、与军校内部监察部门过从甚密的一位右派学员刘振武。
时机稍纵即逝。就在刘振武慷慨陈词,大谈如何加强校内思想管控之后,教育长的目光扫过全场,似乎想寻找不同的声音。邓枫知道,不能再等了。
他微微举手,姿态谦逊。教育长示意他发言。
“教育长,诸位同学,”邓枫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稳定,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刘同学所言加强管控,确是治标之策。然学生以为,防范渗透,更需主动侦察,掐灭苗头于未燃。”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行动层面。
他顿了顿,仿佛在组织语言,目光带着一种专注于情报分析的审慎:“学生近日研读城区治安通报,发现海珠桥一带,近期青年学生聚集频率略有异常,尤其桥东‘悦来’茶楼,虽看似普通,但其后院僻静,常有身份不明之青年于固定时段出入,行为似有规避之意。”
他所说的“治安通报”确有其物,内容也是公开的,只是那细微的“异常”,若非刻意引导和“合理”联想,极难被常规关注。他刻意模糊了信息来源,将组织的“情报”包装成了自己基于公开信息的“敏锐发现”。
“结合近来省港罢工余波未平,学生运动仍有暗流,”邓枫继续分析,语气平和,不带任何激进色彩,完全是一副就事论事的军官学员模样,“学生斗胆推测,此地或为某些激进学生私下聚会、串联之潜在窝点。若能及早查证,或可防患于未然,避免事态扩大,影响北伐后方稳定。”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现了对“治安”的关心,又展现了一名未来军官应有的“情报敏感度”,更重要的是,他将此事与“影响北伐后方”联系起来,赋予了其政治正确性。
果然,他话音刚落,刘振武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如同嗅到猎物的鬣狗。教育长也微微颔首,显然对邓枫这种“基于观察、冷静分析”的态度颇为赞许。
“邓枫同学观察细致,言之有理。”教育长评价道,“振武,此事你可留意,向相关部门反映一下,查证清楚。”
“是!教育长!”刘振武立刻挺胸应下,看向邓枫的目光中,少了几分以往的审视,多了几分“志同道合”的意味。
邓枫谦逊地点头致意,坐下,不再多言。整个过程,他表现得如同一个偶然发现线索、并本着职责向上汇报的忠诚学员,没有任何刻意邀功的痕迹。
接下来的几天,邓枫按捺住所有的好奇与不安,如同往常一样训练、学习,仿佛那课堂上的发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他敏锐的感官能察觉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刘振武变得行色匆匆,与一些身着便装、气质精干的人员接触增多。
终于,消息传来。由刘振武上报的线索,经特务部门查证,“成功”破获了一个以“悦来”茶楼为掩护、进行“非法宣传”和“秘密串联”的“赤色学生小组”,逮捕数人,查抄一批“违禁”书刊。军校内部为此还受到了上级的口头嘉奖,刘振武更是意气风发,俨然立下一功。
庆功的小范围聚餐上,刘振武特意端着酒杯来到邓枫面前,亲热地揽住他的肩膀:“邓孤星!真有你的!要不是你心细如发,咱们还发现不了这颗钉子!来,我敬你一杯,以后有这种发现,多多通气!”
周围几个右派学员也纷纷附和,看向邓枫的目光中,多了几分真正的“认可”。胡宗南也在一旁笑道:“邓枫学弟不仅战术眼光独到,这情报嗅觉也如此敏锐,果然是全能之才。”
邓枫端起酒杯,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被同僚认可的微笑,与刘振武碰杯,将杯中那点劣质米酒一饮而尽。酒液辛辣,灼烧着他的喉咙,也灼烧着他的心。他知道,那所谓的“赤色学生小组”,不过是组织早已准备放弃、成员也已安全转移、只留下空壳和无关紧要物品的外围团体。这次“破获”,于组织无实质损伤,却用这微不足道的牺牲,为他铺就了通往敌人信任之路的第一块砖。
他笑着,应付着周围的恭维与热情,眼神却在不经意间扫过窗外沉沉的夜色。无人能窥见他心底那一片冰冷的荒芜。这第一枚棋,他落下了。棋盘很大,路还很长,而他,已在这条“孤臣”之路上,踏出了无法回头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