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地形之眼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沉入珠江,演习区域被浓重的暮色与逐渐升起的薄雾笼罩。红军指挥部里,气氛压抑,前线不断传回蓝军稳步推进、己方阵地相继“失守”的消息。几个班长围着地图,眉头紧锁,争论着是该固守下一道防线,还是该集中兵力组织一次反冲击。
邓枫却异常沉默。他推开指挥部简陋的木门,对守在门口的两名卫兵低声道:“去请罗友胜副排长和陈赓排长过来,不要声张。”
片刻后,罗友胜和陈赓一前一后到来。罗友胜依旧是那副沉默如山的样子,陈赓则眼中带着询问。
“罗副排长,陈排长,”邓枫目光扫过两人,语气低沉而清晰,“蓝军步步为营,正面硬碰,我们毫无胜算。现在,我们需要一双眼睛,一双能看穿这片黑暗和迷雾,找到敌人铁桶阵缝隙的眼睛。”
陈赓立刻明白了:“你要亲自去侦察?”
邓枫点头,看向罗友胜:“罗副排长熟悉战场气味,陈排长机变灵活。我们三个,再带上两个最机警、脚力最好的侦察兵,现在就出发。”
罗友胜没有废话,只吐出一个字:“走。”
五人小组很快集结。他们换上了与夜色接近的深色军装,脸上涂抹了泥浆,检查了随身装备:手枪、匕首、绳索、指北针、望远镜,以及邓枫特意要求带上的一支工兵用的简易测距仪和绘图工具。
没有惊动大部队,五人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指挥部后方的山林阴影之中。
夜晚的演习区域并非死寂。远处偶尔传来代表交火的零星枪声(训练弹),蓝军巡逻队的脚步声和隐约的谈话声有时会随风飘来。邓枫小组借助地形和夜色,完美地避开了这些明面上的警戒。
他们的目标,不是蓝军的主力推进方向,而是其结合部,以及那些地图上标注模糊、被认为难以通行的区域。
罗友胜走在最前面,他像一头经验丰富的孤狼,脚步轻得几乎听不见任何声响。他不需要地图,似乎凭本能就能分辨出哪里是天然的潜伏点,哪里容易设置暗哨。他偶尔会蹲下,用手指捻起一点泥土放在鼻尖闻一闻,或者仔细观察被踩断的草茎方向。
“这边,刚有巡逻队过去,三人,半小时内。”他压低声音,简短地通报。
陈赓则负责侧翼警戒和解决突发情况。一次,他们险些与一支蓝军的潜伏哨撞个正着,是陈赓凭借敏锐的听觉提前示警,并带着大家利用一道浅沟迅速隐蔽,避开了暴露的风险。
邓枫是大脑。他手中拿着地图和铅笔,借助微弱的月光和指北针,不断修正着方位。他使用测距仪,借助远处山峦的轮廓和已知地标,精确测算着一些关键点的距离和高差。他看得极其仔细,不放过任何一条看似无用的雨裂沟,一片可能藏身的灌木丛,一道干涸但底部相对平坦的河床。
在一处标记为“荆棘谷”的边缘,邓枫停下脚步。地图上这里标注着沼泽符号,示意难以通行。但罗友胜扒开茂密的藤蔓,仔细观察了片刻,又用匕首探了探地面的软硬,回头低声道:“边缘地带是硬底,小心点,能过。里面水汽重,能掩盖气味和声音。”
邓枫眼睛一亮,迅速在地图上做了个标记。
他们沿着蓝军防线的侧翼,迂回了大半晚。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们潜行至一片陡峭的、被称为“断肠崖”的山崖下方。这里怪石嶙峋,被认为是天然的屏障,蓝军在此只设了一个了望哨。
邓枫借助一块巨石的阴影,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崖壁。月光偶尔穿透云层,他注意到崖壁上并非完全光滑,有一些裂缝和突出的岩石,以及顽强生长的灌木。
“看到那条裂缝了吗?还有那些突出的石头……”邓枫低声对身边的罗友胜和陈赓说,“如果是有经验的攀爬者,借助绳索,未必不能上去。而且,这个角度是了望哨的视线死角。”
陈赓咂咂嘴:“乖乖,你小子连这都算计到了?这上去可是玩命。”
罗友胜眯着眼看了看,点了点头:“能上。但要快,要静。”
邓枫不再说话,快速在笔记本上绘制着草图,标注出“荆棘谷”边缘通道、“断肠崖”可能的攀爬路线的精确方位和特点。
当东方的天际泛起鱼肚白时,五人小组带着一身露水和疲惫,悄无声息地返回了红军指挥部。邓枫顾不上休息,立刻将绘制好的侦察草图与原有地图进行比对、整合。
一幅清晰的、蕴含着致命机遇的“地形之眼”图景,在他脑海中彻底成形。蓝军看似严密的铁桶阵,在他的眼中,已经露出了几处细微但足以致命的裂缝。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说服他的部下,将利刃,精准地刺入这些裂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