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者”那冰冷如宇宙深寒的扫描波虽已退去,却在“夜影”的感知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仿佛灵魂被冻结过的刺痛感。这股力量层级远超以往任何敌人,它并非要毁灭肉体,而是要将存在本身都解析、归档、乃至彻底“格式化”。
琥珀传递的信息清晰而紧迫:前往“源点”,利用城市最初的“记忆碎片”制造“因果悖论漩涡”,混淆“观星者”的视线。这任务绝非“夜影”擅长。潜行与敏捷在那种需要与古老大地和深层记忆共鸣的地方毫无用处。他(她)需要一张能触摸历史脉络、与土地对话、从尘埃中读取真相的皮囊。
意识沉入与“饕餮”本源连接的深渊。一张散发着厚重、沉稳、带着泥土与时光锈蚀气息的灰褐色皮囊被唤醒——“溯源者”。
切换。在废弃厂房的绝对阴影中,如同树木扎根般沉稳进行。
融合过程,是从暗影的流动向大地沉积岩般的沉淀转变。
* 形体的固化: “夜影”流畅精干的体态微微变得更加结实、重心降低,肌肉线条不显夸张,却蕴含着长久跋涉与挖掘的耐力。站立时,给人一种脚下生根般的稳定感。
* 肌肤的质感化: 吸收光线的墨黑肌肤被一种如同久经风霜的岩石般的、粗糙而温暖的灰褐色所取代,皮肤表面似乎蒙着一层极细微的矿物粉尘,触手干燥而坚实。指尖的敏感度大幅提升,尤其对振动、纹理和温度的细微变化异常敏锐。
* 服饰的实用化: 哑光夜行服被一套耐磨的卡其布考古探险服取代,多口袋设计的工装裤上沾着干涸的泥点,外套肘部有皮质补丁。脚上是高帮防刺穿、鞋底花纹深刻的登山靴。头上戴着宽檐探险帽,脖子上挂着一个老旧的黄铜指南针。背上是一个塞满工具、略显沉重的帆布包,里面有地质锤、放大镜、刷子、样本袋等物。腰间皮带上挂着一卷皮尺和一个水壶。
* 神韵的沉淀: 古井无波的黑暗眼神被一双充满耐心与探究欲的、如同能看穿地层结构的深褐色眼眸取代。眼神专注、沉稳,习惯于俯身观察最微小的痕迹。整个人的气场从“夜影”的隐匿,转变为一种信赖工具与经验、与大地和岁月为伴的学者兼探险家的沉着。
“溯源者”特性“大地记忆”悄然激发。他(她)的感知不再局限于眼前,而是如同水波般向下渗透,与脚下的大地产生微弱的共鸣。能“听”到土壤下层叠的历史震动回声,能“感觉”到地下水流向和人工结构的轮廓。
他(她)拿出那个老旧的黄铜指南针,指针并非指向磁极,而是在微微颤抖后,坚定地指向琥珀提供的坐标方向——城市更深处的某个地下区域。这不是普通指南针,而是对特定地脉能量或历史残留物产生反应的“溯源罗盘”。
没有犹豫,“溯源者”迈开沉稳的步伐,消失在厂房的破败出口,融入锈水市黎明前最深的夜色中。
他(她)没有走地表道路,而是凭借“大地记忆”的指引,穿梭于狭窄的巷道、废弃的排水沟、乃至年久失修的地下管网。这些地方残留的时光气息更为浓郁,如同阅读一本本摊开的、关于这座城市过往的无声书卷。
指尖拂过一面长满苔藓的砖墙,能感受到百年前工匠砌垒时的专注;脚踩过一段锈蚀的铁轨,耳边仿佛响起旧日蒸汽火车的汽笛轰鸣。这些破碎的“记忆”如同溪流,汇入他(她)的感知,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座城市地下结构的演变图谱。
越靠近坐标点,周围的空气越发陈旧、潮湿,带着浓重的铁锈和沉积物的气味。地面的震动也变得更加有规律且深沉,仿佛来自地底极深处的巨大机械运转。
终于,他(她)停在了一处被瓦砾半掩的、通往地下的深邃竖井前。井口吹出带着寒意和霉味的风,井壁上固定着锈蚀严重的金属扶梯,向下延伸至一片漆黑。坐标点,就在这下方极深的地方。
“溯源罗盘”的指针在此处剧烈抖动,几乎要脱离表盘。
就是这里了。“源点”的入口。
他(她)从背包中取出强光手电和一捆坚韧的登山绳,将绳子一端固定在井口附近的坚固结构上,另一端抛入深井。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他(她)开始沿着湿滑的扶梯,稳健而谨慎地向地心深处攀爬。
黑暗中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踏上了实地。手电光柱划破黑暗,眼前是一个巨大的、仿佛由无数废弃管道、隧道和古老砖石结构胡乱拼接而成的、广阔无边的地下空间。空气中弥漫着机油、臭氧、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类似古墓的沉闷气息。远处传来低沉而有节奏的、仿佛巨型心脏搏动般的机械轰鸣。
这里就是锈水市的地下根基,所谓的“源点”就在这片迷宫的某处。
他(她)蹲下身,徒手抓起一把地上的泥土,在指尖捻开,凑近鼻尖轻嗅,又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中的矿物成分和微生物痕迹。
“大地记忆”全力运转。无数破碎的信息流涌入脑海:不同年代的施工痕迹、早已遗忘的化学泄漏残留、以及……一股极其微弱、却异常古老的、与当前城市能量基调格格不入的“基底共鸣”。
这共鸣,就是线索。它如同黑暗中一根几乎看不见的丝线,指引着方向。
“溯源者”站起身,深褐色的眼眸在黑暗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她)迈开脚步,如同最耐心的猎人,追寻着那古老共鸣的源头,向着这片地下废墟的深处,一步步走去。
前方的黑暗仿佛没有尽头,而那“巨型心脏”的搏动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