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弘毅进驻林芝,如同一只经验丰富的猎豹,在发起致命一击前,耐心而细致地观察着猎物的巢穴与环境。帝国的兵锋虽暂止于工布江达,但其无形的触角,早已越过山川阻隔,敏锐地探向那片笼罩在神秘与紧张氛围下的圣城——拉萨。对拉萨周边地形的考察,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陆弘毅西进方略中至关重要、且持续进行的一环。
精英尽出:无形的渗透
这道命令被直接下达给了韩震,要求动用其麾下最顶尖的力量。这些被选中执行任务的“山民”与军中斥候,是真正的精英。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超乎常人的体能、耐力与山地生存技能,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记忆力,以及足以乱真的伪装能力。
他们化装成各式各样的身份,悄无声息地融入了通往拉萨的各条道路:
· 朝圣的香客: 手持转经筒,口诵经文,衣衫褴褛却步履坚定,混迹于前往大昭寺、布达拉宫朝拜的人群中。他们的目光,却敏锐地扫视着道路的宽度、坡度,河流的渡口,以及沿途可供军队隐蔽、扎营的地点。
· 贩运的商队: 尽管官方贸易几近断绝,但总有铤而走险的小商贩。韩震的人混入其中,或干脆自己组成小型驮队,携带一些拉萨急需的货物(如少量的茶叶、药品),以此作为掩护,得以接近甚至进入拉萨城外廓,观察城防布局、市场供应以及民心士气。
· 游方的僧侣或医师: 凭借一些基础的藏语和对佛法的粗浅了解(或对医术的掌握),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人群,从普通牧民到低级官吏,甚至有机会进入一些不那么戒备森严的寺院,从交谈中套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观察拉萨周边卫星城镇与寺院的防御情况。
多路并进:立体的测绘
侦察并非盲目前行,而是有着明确的分工和目标:
1. 北路(经彭波、林周): 此路相对开阔,是传统官道之一。侦察重点在于拉萨北部门户的地形。他们需要详细记录噶拉山(拉萨北面重要山口)的坡度、能否通行车马辎重,拉萨河上游各支流的水文情况,以及林周宗(县)等地堡寨的分布和坚固程度。此路是大军展开和后勤运输的相对理想方向,但也必然是拉萨重兵布防之地。
2. 中路(直接指向拉萨河谷): 这是最直接,也最危险的路线。侦察人员需要像幽灵一样,沿着河谷潜行,重点勘察拉萨东郊的每一处丘陵、林地、沼泽。他们需要找到适合大规模军队隐蔽接敌的出发阵地,评估强渡拉萨河的最佳地点和难度,以及精确测算从东方接近拉萨城下,哪些区域会暴露在守军远程火力的覆盖之下。
3. 南路(绕经乃东、曲水): 此路沿雅鲁藏布江北岸而行,迂回至拉萨西南。侦察重点在于拉萨南翼的屏障。他们需要探明曲水一带的渡口情况,雅鲁藏布江在此段的江面宽度、流速、渡船数量,以及南岸山地的地形是否适合迂回包抄,切断拉萨与后藏(日喀则)方向的联系。
4. 制高点观测: 最艰巨的任务,是设法登上拉萨周边那些可以俯瞰全城的制高点,如拉萨北面的根培乌孜山、西面的药王山(与布达拉宫相连)的侧翼等。侦察员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在隐秘处建立观测点,用特制的“千里镜”长时间、不间断地记录布达拉宫、大昭寺等重要目标的守卫换岗规律、兵力调动迹象,甚至绘制出粗略的城内布局草图。
情报汇总:沙盘上的拉萨
这些用生命换来的零散信息,被以各种隐秘的方式(如藏在转经筒夹层、货物暗格,或口述记忆由数人接力传递)送回林芝的总督行辕。
在行辕那间巨大的作战室内,一幕激动人心的场景每日都在上演:幕僚和书记官们围在巨大的沙盘和白纸旁,根据源源不断送回的情报碎片,一点点地修正、完善着拉萨及其周边地区的模型与地图。
· 地形的具象化: 原本模糊的山川河流,变得清晰立体。哪里有一处可以藏兵千人的山坳,哪里有一段被密林覆盖的濒河小径,哪里的河滩坚硬适合骑兵突击,哪里的沼泽必须绕行……所有这些细节,都被逐一标注。
· 防御的剖析: 拉萨城外那些碉楼、营寨的位置、大概高度和坚固程度被记录下来。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易守难攻的特点被反复研究,其可能的薄弱环节被提出假设。连接拉萨与周边宗(县)的驿道和桥梁,也被评估其战略价值及破坏\/修复的难易度。
· “软目标”的标记: 重要的寺院(如哲蚌寺、色拉寺)、贵族庄园、水源地、大型仓库等位置,也被特别标注。这些既是未来可能需要控制或保护的目标,也可能是判断拉萨内部动向的参考点。
陆弘毅的洞察与决断
陆弘毅几乎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待在这间作战室。他凝视着逐渐清晰的拉萨沙盘,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在脑海中预演着未来的种种可能。
他看到了拉萨北路的开阔利于帝国大军展开,但也预见到了必将遭遇最顽强的抵抗;他注意到了东郊地形的复杂,虽不利于强攻,却可能为奇袭和渗透提供掩护;他评估着南线迂回的可行性,思考着切断拉萨与后藏联系可能带来的战略收益。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地理信息,结合政治情报,试图洞察拉萨守军的防御重心、指挥官的用兵习惯,以及……其防御体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缝隙”。
“格桑将军,”一日,他指着沙盘对侍立一旁的格桑说道,“你看这拉萨河自东北向西南环绕,其北岸、东岸地势较高,若能抢先占据这些制高点,我军弓弩炮石便可覆盖大半城区,此为‘居高临下’之势。”
他又指向南线,“曲水渡口,乃是拉萨与后藏之咽喉。若遣一偏师,不惜代价抢占之,则拉萨便是孤城一座。”
他并未立刻下达任何进攻命令,但这些基于精密地形考察的分析,已然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帝国的利刃,不仅在于士兵的勇武和装备的精良,更在于这种对战场环境近乎极致的理解与掌握。
对拉萨周边地形的考察,让帝国的战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宏观走向微观。当最终的命令下达时,帝国的军队将不再是闯入陌生之地的盲人,而是对猎物巢穴了如指掌的猎手。这场无声的勘察,其价值,丝毫不亚于一场真刀真枪的战役。它正在悄然改变着雪域高原上,力量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