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川的初步稳定,如同在帝国西南版图上打下了一根坚实的楔子,不仅平息了此地的烽烟,更悄然改变了整个区域的战略态势。当繁琐的治理事务逐渐步入轨道,各项新政如同上了发条的机械般开始自行运转后,陆弘毅终于得以从日复一日的具体事务中稍作抽身,将那双深邃而富有远见的眼睛,投向了西方——那片沐浴在神秘佛光下、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莽莽高原。
新的视野:从金川到雪域
总督府的书房内,烛火映照着墙上那幅新绘制的、范围更为广阔的西南舆图。金川地区已被标注得密密麻麻,营汛、官道、流官驻地清晰可见。而越过金川以西,大片区域却仍是模糊的,只有粗略的山川轮廓和一些古老地图上沿用的、可能已不准确的地名,如“乌斯藏”、“朵甘思”等。那片广袤的、被标注为巨大空白的地域,仿佛一个无声的诱惑,也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横亘在陆弘毅的心头。
他深知,帝国的西南边患,绝非仅仅一个金川。历史上,前朝与吐蕃的恩怨纠葛,高原政权时而归附、时而割据的往事,都提醒着他,那片高原的向背,直接关系到川、滇、青、甘广大区域的安宁。如今,金川已平,帝国兵锋正盛,威望正隆,是否应该,又能否能够,将影响力更进一步,真正触及那片雪域佛国?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野火般在他心中蔓延。他并非好大喜功之徒,但作为帝国的封疆大吏,他必须思考边疆的长治久安。金川的教训告诉他,单纯的军事征服代价巨大,且难以持久。对于西藏,必须有一套不同于金川的、更具智慧与远见的方略。
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考量
陆弘毅埋首于故纸堆中,搜寻着一切关于高原的记载。前朝与吐蕃的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会盟(如唐蕃会盟),以及后来的茶马互市,都告诉他,与这片高原打交道,武力并非首选,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极高的海拔、稀薄的空气、寒冷的气候、漫长的补给线——本身就是一道比金川碉楼更为可怕的天然屏障。大军征伐,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便能侥幸获胜,也绝无可能长期驻守。
他注意到,高原上如今并非统一的强权,而是由各个地方势力,尤其是那些影响力巨大的喇嘛寺院(如噶举派、萨迦派等)分别控制。其政治结构与金川的部落联盟有相似之处,但更为复杂,宗教色彩也更为浓厚。这意味着,或许可以借鉴治理金川的经验,但策略必须调整。
“不能再是简单的‘改土归流’了,”陆弘毅在灯下对几位心腹幕僚坦言,“高原之民,笃信佛法,其心志之坚,远超金川蕃部。其地广人稀,环境酷烈,强设流官,徒耗钱粮,难以立足。欲图西藏,非以力取,当以‘缘’与‘势’图之。”
他所言的“缘”,指的是文化与宗教的纽带;“势”,则是帝国综合实力带来的影响力与威慑力。
初步的构想:一条更为迂回的道路
基于这些思考,一个初步的、着眼于长远的战略构想,在陆弘毅心中逐渐成形。
1. 经济渗透,茶马为先: 大力恢复和扩大官方主导的“茶马互市”。高原依赖内地的茶叶,而帝国需要高原的战马和物资。这不仅仅是贸易,更是一种政治和经济手段。可以将互市地点从传统边界,逐步向金沙江以西、乃至更靠近高原腹地的方向推进。通过控制茶叶的供应和质量,掌握贸易的主动权,让高原各地的世俗领主和宗教首领意识到,与帝国保持良好关系,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同时,鼓励内地商队(在军队保护下)前往高原边缘地区贸易,收集情报,传播信息。
2. 宗教羁縻,佛法为桥: 这是最为关键,也最为敏感的一环。陆弘毅知道,欲通西藏,必先通佛。他提议,以朝廷或皇帝的名义,向高原上有影响力的大寺院(如楚布寺、萨迦寺等)派遣“香僧”(官方使节性质的僧人),携带金帛、法器、经书作为布施,表达敬意,建立联系。甚至可以邀请一些高原的高僧前来北京或五台山等地“讲经说法”,给予崇高的礼遇。通过尊崇其宗教信仰,来消解其政治上的敌意,并尝试在高原错综复杂的教派势力中,寻找可以合作、扶持的对象。这需要极其高明和谨慎的外交手腕,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反效果。
3. 地理探察,知己知彼: 他秘密召见了韩震。“金川已定,然西边之图,仍如雾里看花。你需选派最精干、最耐劳、且略通蕃语(藏语)之人,化装成商队、朝圣者或游方僧人,分多路,秘密进入高原。” 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军事侦察,而是要详细了解各地的山川地貌、气候物产、部落分布、教派势力、道路交通、乃至风土人情。“我要知道,从哪里走相对容易,哪里有关键的隘口,哪些头人或活佛是可以接触的,高原内部有哪些矛盾可以利用。此事关乎国运,务必隐秘,宁可无功,不可暴露!”
4. 稳固根基,步步为营: 所有这些向西的探索与渗透,都必须建立在金川及川边地区绝对稳固的基础之上。陆弘毅进一步加强了与孟坤等归顺势力的联系,给予他们更多的荣誉和一定的商业特权,确保他们成为帝国西陲的可靠屏障与合作者。同时,他继续推动川边地区的屯田、修路和教化,将这里建设成为未来可能向西经略的坚实跳板和后勤基地。
王坚虽已离任,但陆弘毅在写给京师的密奏中,详细阐述了这一“西顾之策”。他强调,此非短期之功,可能需要十年、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营,旨在通过非军事手段,逐步建立帝国在西藏地区的影响力,使其心向中央,最终实现“虽远亦臣”的目标。
站在成都的城头,陆弘毅的目光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落在了那片白雪皑皑、梵呗悠扬的秘境。他知道,通往西藏的道路,比金川的峡谷更为险峻,也更为漫长。这不再是一场能够靠雷霆万钧的军事打击解决的战争,而是一场考验耐心、智慧和文化的漫长博弈。他或许看不到最终的成果,但他愿意,为帝国,也为这片广袤疆域的永久安宁,播下第一颗种子。西风凛冽,吹动他的官袍,也吹动着那颗指向雪域高原的、雄心与谨慎并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