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哈密卫工坊区。
一座新建的厂房里。
十几个工匠。
正在忙碌着。
他们围着一张。
巨大的图纸。
讨论得热火朝天。
林望走了进来。
工匠们看到他。
连忙行礼。
“都督。”
林望摆了摆手。
“不必多礼。”
“继续干活。”
为首的老工匠。
名叫陈默。
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
他走上前。
“都督。”
“您来得正好。”
“我们正在。”
“改进燧发枪。”
林望走到图纸前。
仔细看了看。
“说说。”
“改进了什么?”
陈默指着图纸。
“都督您看。”
“我们把枪管。”
“加长了两寸。”
“这样一来。”
“射程能增加。”
“五十步。”
林望点头。
“不错。”
“还有呢?”
另一个工匠说道。
“我们还改进了。”
“击发装置。”
“现在的燧发枪。”
“击发速度。”
“比以前快了。”
“一倍。”
林望满意地笑了。
“很好。”
“你们做得很好。”
陈默又说道。
“都督。”
“我们还在研究。”
“新的火药配方。”
林望眼睛一亮。
“火药配方?”
陈默点头。
“没错。”
“我们发现。”
“如果在火药里。”
“加入一些。”
“特殊的矿石粉末。”
“威力能增加。”
“三成。”
林望大喜。
“好。”
“继续研究。”
“不要怕浪费。”
“需要什么。”
“尽管说。”
陈默激动地说道。
“多谢都督。”
林望又在工坊里。
转了一圈。
他看到。
有的工匠。
在改进火炮。
有的在研究。
新的冶炼技术。
林望走到。
一个年轻工匠面前。
“你在干什么?”
年轻工匠抬起头。
“都督。”
“我在研究。”
“怎么让钢。”
“更加坚韧。”
林望问道。
“有什么进展吗?”
年轻工匠说道。
“我发现。”
“如果在炼钢时。”
“加入一些。”
“石灰石。”
“钢的质量。”
“会好很多。”
林望点头。
“很好。”
“继续研究。”
年轻工匠激动地说道。
“是。”
“都督。”
林望走出工坊。
心中满意。
哈密卫的技术。
正在飞速进步。
这时。
李过走了过来。
“都督。”
“裕王殿下。”
“请您过去。”
林望点头。
“走吧。”
指挥使府。
裕王正在等他。
“都督。”
“您来了。”
林望拱手。
“殿下。”
“有什么吩咐?”
裕王说道。
“都督。”
“我刚收到。”
“京城的消息。”
林望问道。
“什么消息?”
裕王说道。
“周云凯在信里。”
“提到。”
“哈密学堂。”
“只教实用知识。”
“不教圣贤书。”
“徐阁老很不满。”
林望冷笑。
“徐阁老不满?”
“那又怎样?”
裕王担忧地说道。
“都督。”
“徐阁老在朝中。”
“势力很大。”
“如果他。”
“借此发难。”
“恐怕。”
“对我们不利。”
林望摆了摆手。
“殿下不必担心。”
“哈密学堂。”
“教什么。”
“是我们自己的事。”
“徐阁老。”
“管不着。”
裕王想了想。
“都督说得对。”
林望又说道。
“而且。”
“我还要。”
“在学堂里。”
“增设工艺课。”
裕王不解。
“工艺课?”
林望点头。
“没错。”
“专门教。”
“机械原理。”
“冶炼技术。”
“还有火器制造。”
裕王听了。
眼睛一亮。
“都督。”
“您这是。”
“要培养。”
“专门的技术人才。”
林望点头。
“没错。”
“哈密卫要发展。”
“光靠现在的工匠。”
“是不够的。”
“必须要有。”
“更多的技术人才。”
裕王想了想。
“都督说得对。”
“那我们。”
“从哪里。”
“找老师呢?”
林望笑了。
“老师就在。”
“工坊里。”
“那些老工匠。”
“都是最好的老师。”
裕王恍然大悟。
“都督高明。”
林望又说道。
“而且。”
“我还要设立。”
“重奖制度。”
裕王问道。
“什么重奖制度?”
林望说道。
“凡是在技术上。”
“有突破的。”
“都给予重奖。”
“比如。”
“改进了燧发枪。”
“奖励一百两。”
“发明了新技术。”
“奖励五百两。”
裕王听了。
倒吸一口凉气。
“都督。”
“这奖励。”
“是不是太高了?”
林望摇头。
“不高。”
“技术才是。”
“第一生产力。”
“只有重奖。”
“才能激发。”
“工匠们的积极性。”
裕王想了想。
“都督说得对。”
林望又说道。
“殿下。”
“我还有个想法。”
裕王问道。
“什么想法?”
林望说道。
“我想从学堂里。”
“选拔一批。”
“优秀的学生。”
“送往内地。”
“深造。”
裕王一愣。
“送往内地?”
林望点头。
“没错。”
“让他们去。”
“京城的国子监。”
“或者各地的书院。”
“学习更多的知识。”
裕王不解。
“都督。”
“您不怕。”
“他们学成后。”
“不回来吗?”
林望笑了。
“不会的。”
“这些学生。”
“都是在哈密卫。”
“长大的。”
“他们的家人。”
“都在这里。”
“他们不会不回来。”
裕王想了想。
“都督说得对。”
林望又说道。
“而且。”
“这些学生。”
“去了内地。”
“还能帮我们。”
“打探情报。”
裕王听了。
眼睛一亮。
“都督高明。”
林望望着窗外。
“殿下。”
“哈密卫的未来。”
“就在这些年轻人身上。”
“只要我们。”
“好好培养他们。”
“将来。”
“哈密卫就会。”
“人才济济。”
裕王听了。
心中激动。
“都督。”
“我一定。”
“全力支持您。”
几天后。
哈密学堂。
新设的工艺课。
正式开课。
老工匠陈默。
站在讲台上。
面对着。
几十个学生。
“今天。”
“我要教你们的。”
“是燧发枪的原理。”
学生们听了。
都兴奋起来。
一个学生举手。
“陈师傅。”
“燧发枪。”
“为什么能。”
“打得那么远?”
陈默笑了。
“这就要说到。”
“火药的威力了。”
他在黑板上。
画了一个。
燧发枪的结构图。
“你们看。”
“燧发枪的原理。”
“其实很简单。”
“就是利用。”
“火药爆炸的力量。”
“把弹丸。”
“推出去。”
学生们听得。
津津有味。
陈默又说道。
“不过。”
“燧发枪的制造。”
“可不简单。”
“每个零件。”
“都要精确。”
“差一点。”
“都不行。”
一个学生问道。
“陈师傅。”
“我们能学会吗?”
陈默点头。
“当然能。”
“只要你们。”
“用心学。”
“将来都能。”
“成为出色的工匠。”
学生们听了。
都充满了信心。
下课后。
几个学生。
围着陈默。
问这问那。
陈默耐心地。
一一解答。
这时。
林望走了进来。
学生们看到他。
连忙行礼。
“都督。”
林望摆了摆手。
“不必多礼。”
他走到陈默面前。
“陈师傅。”
“教得怎么样?”
陈默说道。
“都督。”
“这些孩子。”
“都很聪明。”
“学得很快。”
林望满意地点头。
“很好。”
“好好教他们。”
陈默应道。
“是。”
林望又对学生们说道。
“你们要记住。”
“技术是。”
“立身之本。”
“只有学好了技术。”
“将来才能。”
“有出息。”
学生们齐声应道。
“是。”
“都督。”
林望望着。
这些年轻的面孔。
心中充满了希望。
这些孩子。
就是哈密卫的未来。
与此同时。
工坊区。
炼钢炉旁。
几个工匠。
正在试验。
新的冶炼技术。
他们在铁水里。
加入石灰石。
然后仔细观察。
钢水的变化。
一个工匠说道。
“你们看。”
“加了石灰石后。”
“钢水的颜色。”
“变了。”
另一个工匠说道。
“是啊。”
“而且。”
“杂质好像。”
“少了很多。”
他们等钢水冷却后。
取出一块。
仔细检查。
“这钢。”
“确实比以前的。”
“好很多。”
“又轻又坚韧。”
工匠们都很兴奋。
他们知道。
这是一个。
重大的突破。
其中一个工匠说道。
“快去告诉都督。”
“这可是大功一件。”
另一个工匠。
连忙跑去。
指挥使府。
不一会儿。
林望来到工坊。
工匠们向他。
展示了新钢。
林望拿起来。
仔细看了看。
“确实不错。”
“比以前的钢。”
“好很多。”
工匠们听了。
都很高兴。
林望又说道。
“你们做得很好。”
“这是技术上的。”
“重大突破。”
“我决定。”
“奖励你们。”
“每人五百两。”
工匠们听了。
都激动得。
说不出话来。
五百两。
这可是一笔。
巨款啊。
林望又说道。
“而且。”
“这项技术。”
“要立刻推广。”
“所有的炼钢炉。”
“都要用。”
“新的方法。”
工匠们齐声应道。
“是。”
“都督。”
林望望着工坊。
心中满意。
哈密卫的技术。
正在飞速进步。
用不了多久。
哈密卫的钢铁。
就会是。
天下第一。
他又想到。
还有很多技术。
需要改进。
比如火炮。
比如火药。
还有水泥。
林望决定。
要加大投入。
让工匠们。
放手去研究。
只要有突破。
就重奖。
他相信。
只要给工匠们。
足够的支持。
哈密卫的技术。
一定会。
越来越强。
傍晚。
指挥使府。
沈炼来汇报。
“都督。”
“我刚截获。”
“一份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