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天还没亮透,磨盘沟集团的生产车间里已经亮起了一排排白炽灯,灯光刺眼而明亮,照亮了整齐排列的机器。赵铁柱穿着一身藏蓝色的工装,腰间系着黑色的皮带,皮带扣上刻着的“磨盘沟”三个字已经有些磨损,胸前的“监事会主席”徽章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像是他的“火眼金睛”。他手里拿着一个手电筒,光束在原料仓库里来回晃动,正仔细地检查着堆积如山的红薯淀粉。
“老张,这批淀粉的水分含量怎么样?”赵铁柱对着正在忙碌的仓库管理员老张喊道,声音洪亮,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
老张连忙放下手里的湿度计,跑过来说:“柱叔,都检查过了,水分含量刚好在标准范围内,12%,您放心吧。”
赵铁柱点点头,却没有离开,而是拿起一把不锈钢勺子,舀了一勺淀粉,放在手里仔细揉搓着。他的手指粗糙而有力,指腹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干农活和打理粉条作坊留下的痕迹,却比任何仪器都灵敏。“不行,水分还是有点大。”他皱着眉头说,“这样做出来的粉条容易断,口感也不筋道,煮的时候还会浑汤。通知供应商,下次送货必须把水分含量再降低两个百分点,不然就退货,这是底线!”
老张有些为难,搓着手说:“柱叔,这已经是供应商能做到的最低标准了,再降低的话,他们的生产成本会增加,可能不愿意供货了。现在市场上红薯淀粉紧俏,咱们要是退货,万一断货了怎么办?”
“不愿意供货就换供应商!”赵铁柱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咱磨盘沟做产品,讲究的就是一个‘精’字,差一点都不行,这是老规矩!当年许青山带着我们创业的时候,就立下了规矩:宁肯少赚钱,也不能砸了磨盘沟的招牌。断货了我来想办法,大不了我们自己建淀粉加工厂,绝不迁就不合格的原料!”
老张知道赵铁柱的脾气,他在质量上向来是说一不二,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上,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只好点点头:“好,我这就给供应商打电话,把您的要求跟他们说清楚。”
检查完原料仓库,赵铁柱又来到生产车间。此时,工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红薯淀粉的清香。他走到漏粉机旁,看着雪白的粉条像瀑布一样落入沸水中,蒸汽氤氲而上,模糊了他的眼镜片。他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眼神专注而认真:“小李,漏粉的速度再放慢一点,让粉条充分熟透,这样口感才够筋道。还有,水温控制在95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高了容易煮烂,低了煮不熟。”
操作漏粉机的工人小李连忙调整了机器的速度,笑着说:“柱叔,您放心,我一定按您的要求做。您天天来检查,我们想偷懒都不敢啊。您这‘铁面无私’的名声,在车间里可是响当当的。”
赵铁柱笑了笑,拍了拍小李的肩膀:“不是我铁面无私,是消费者的嘴是铁面无私的。咱们的粉条卖出去,是要进老百姓肚子里的,不能糊弄人。我跟着许总创业的时候,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那时候没有先进的设备,全靠手工漏粉,每一根粉条都得精益求精。现在设备先进了,但这个老规矩不能丢。”
上午十点,新员工入职培训课准时开始。赵铁柱站在讲台上,手里举着一块刚煮好的粉条,对着台下的二十多名新员工说:“你们看,这粉条,颜色要洁白透亮,没有杂质;用手轻轻一拉,要有韧性,不容易断;煮好后,口感要筋道爽滑,没有任何异味。这就是咱磨盘沟粉条的标准,也是咱的老规矩。”
他顿了顿,又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当年我们生产的一批粉条,因为连续阴雨天气,晾晒不够充分,口感稍微差了一点。许总知道后,二话不说,就让我们把这批一万多斤的粉条全部销毁了。那时候,一万多斤粉条可是我们大半年的收入啊!有人劝他,低价处理给饲料厂也行,不至于全部销毁。但许总说,我们不能把不合格的产品卖给任何人,哪怕是喂猪,也会砸了磨盘沟的招牌。从那以后,‘不合格的产品绝不流出厂门’就成了咱的铁规矩。”
台下的新员工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敬佩的神情。有个新员工举手提问:“柱叔,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我们要是一直这么严格,会不会影响销量啊?”
赵铁柱笑了笑,把手里的粉条分给大家品尝:“你们尝尝,这就是咱按规矩做出来的粉条。销量不是靠降低标准换来的,是靠品质赢来的。咱磨盘沟的粉条,二十年没出过一次质量问题,靠的就是这些老规矩。消费者信得过我们,才会一直买我们的产品,这就是最好的销量保障。”
培训课结束后,赵铁柱带着新员工们来到了集团的红薯种植基地。他指着地里绿油油的红薯苗,给他们讲解红薯的种植技巧:“咱磨盘沟的红薯,都是用有机肥种植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从选种、育苗,到浇水、施肥,每一步都有规矩。只有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产品。你们以后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记住,规矩不能破,品质不能降。”
夕阳西下,赵铁柱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拖着疲惫的身体,慢慢走出了厂区。晚霞映在他的身上,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虽然很累,但他的心里很踏实。他知道,只要自己坚守着磨盘沟的老规矩,守护好产品的品质,集团就一定能走得更远,这是他对许青山的承诺,也是对磨盘沟百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