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团的行李都收拾妥当了,火车票也托人订好了,可一张小小的“特区介绍信”,却难住了所有人。那个年代,前往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必须持有单位或政府开具的特殊介绍信,否则连火车站的检票口都过不了,更别说进入特区境内。
“这可咋整?跑了好几个部门,都说咱是村办企业,没资格开去深圳的介绍信!”李二狗急得直跺脚,手里攥着一堆被退回的申请材料,“人家说,只有国营大厂或政府代表团,才能拿到这东西。”
王振山也皱着眉:“我就说嘛,那边太特殊,咱凑不上这个热闹。实在不行,这考察就别去了,免得白忙活一场。”
陈向东翻遍了手头的资料,也没找到解决办法:“我查了,这介绍信是硬规定,没它根本进不去深圳。除非……能找到地区以上的领导打招呼。”
这话提醒了许青山。他想起自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顾问”的身份,或许这是唯一的突破口。第二天一早,他就揣着聘书,直奔地区行署找李副专员。
办公室里,李副专员听完他的诉求,沉吟片刻:“去深圳考察是好事,能学回先进经验,对全地区的农村经济都有好处。但特区介绍信管控严格,不是随便能开的。”
许青山连忙说:“李专员,我们去不是旅游,是去学现代化管理、学市场运营,回来把‘磨盘山’打造成样板企业,再带动更多村致富。您就帮我们这一次!”
李副专员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又想起磨盘沟模式推广的成效,最终点了点头:“行,我帮你协调。你们是地区重点扶持的企业,又是去取经学习,这个介绍信,我来帮你开!”
三天后,许青山拿到了那几张“宝贵”的特区介绍信。信纸上印着地区行署的公章,字迹工整地写着“兹有我区农村经济发展顾问许青山等五人,前往深圳特区考察学习,望予以通行便利”。薄薄的几张纸,却重如千钧,这是他们进入特区的唯一通行证。
“成了!咱能去深圳了!”李二狗接过介绍信,像捧着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生怕折了角。
王振山也松了口气,拍着许青山的肩膀:“还是你有办法,这下我就放心了。到了那边,多学多看,注意安全。”
许青山看着手里的介绍信,眼里满是感慨。这张小小的纸片,不仅是通行的凭证,更是时代给予创业者的机会。打通了这最后一道关节,南下考察的路终于畅通无阻。他知道,这背后是地区领导的信任,更是“磨盘山”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出发前夜,许青山把介绍信锁在箱子里,翻看着周晓芸给他整理的深圳企业名录。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他眼中的期待。深圳,这个充满未知与机遇的城市,即将向他们敞开大门,而“磨盘山”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也将从这里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