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暗格藏宝图
秋阳穿过乡下老宅的木格窗,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尘埃在光里轻轻浮动,像被唤醒的旧时光。苏念推开祖父书房那扇沉实的木门时,门轴发出“吱呀”一声悠长的轻响,像是老人沉睡中低低的叹息。
书房里还保持着祖父在世时的模样。靠窗的花梨木书桌泛着温润的包浆,桌面上摊着半本翻开的《金石录》,书页边缘被反复摩挲得发毛,祖父生前常用的那支狼毫笔还斜斜插在砚台里,砚台里的墨早已干涸,结成一层深褐色的痂。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一排排线装书,从《考工记》到《历代文物修复图谱》,书脊上的字迹有的清晰,有的已被岁月磨得模糊,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印着祖父亲手盖下的“苏氏藏珍”小印。
苏念的指尖轻轻拂过书脊,指尖触到一本封面微卷的《文物鉴定入门》,那是她小时候跟着祖父认字时,祖父教她读的第一本书。那时候她总爱趴在书桌旁,看祖父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修复一件破损的瓷瓶,阳光落在祖父的白发上,像撒了一层碎银。如今物是人非,只剩下满室的旧物,静静诉说着过往。
她深吸一口气,将祖父的日记和那几张鸾鸟纹玉佩的刻字照片放在书桌上。日记里最后那句“沈氏有恩于苏家,亦有愧于苏家。银锁为证,恩怨难断”像一根细针,总在不经意间刺着她的心。沈亦臻抽屉里那枚银锁的模样,还有他提起“百年前约定”时的神情,在她脑海里反复浮现,搅得她心绪不宁。她来乡下老宅,就是想在祖父留下的痕迹里,找到一丝解开谜团的线索。
苏念先从书桌的抽屉开始翻找。第一个抽屉里放着祖父的老花镜、几卷未用完的宣纸,还有一个装着各种修复工具的木盒——里面有细如发丝的竹镊子、磨得光滑的牛角刮刀,甚至还有一小块他生前常用的麂皮。她拿起那块麂皮,指尖能摸到上面细密的绒毛,仿佛还残留着祖父掌心的温度。
第二个抽屉里是一些书信和票据,大多是祖父与其他文物修复师的往来信件,内容无非是讨论修复技巧、交流文物见闻。苏念一封封仔细翻看,目光突然停在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上。信纸已经泛黄发脆,字迹却依旧清晰,信里写着“老宅书房,墙后有秘,需以‘苏沈共护’印为引”。落款日期是十年前,正是祖父去世前一年。
苏念的心猛地一跳,手里的信纸几乎要滑落。墙后有秘?她抬头看向书桌后的墙壁,那是一面刷着白灰的土墙,因为年代久远,墙皮已经有些剥落,露出里面深灰色的砖块。她站起身,走到墙前,指尖轻轻敲打着墙面,“咚咚”的闷响传来,似乎并无异常。
她想起信里提到的“苏沈共护”印,目光下意识地扫过书桌。书桌上那本翻开的《金石录》封面上,正好贴着一枚小小的印章,正是“苏沈共护”四个字——那是当年祖父从一枚旧铜印上拓下来的,说是苏家与沈家百年约定的印记,小时候她还总爱拿着印章在宣纸上盖来盖去。
苏念赶紧把那枚印章拓片揭下来,走到墙前仔细比对。墙壁中央有一块砖的颜色比周围略深,砖块边缘隐约有一道细小的缝隙,像是被人动过手脚。她将拓片轻轻贴在那块砖上,指尖按在“苏沈共护”四个字上,轻轻用力一推。
“咔嗒”一声轻响,像是机关转动的声音。那块深灰色的砖块缓缓向内凹陷,接着整面墙的下半部分竟然慢慢向一侧滑动,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暗格。一股混杂着尘土和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苏念忍不住皱了皱眉,伸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照向暗格。
暗格里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绒布,绒布上放着一个巴掌大的木盒,木盒表面雕刻着简单的云纹,边角已经有些磨损,显然有些年头了。苏念的心跳越来越快,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将木盒从暗格里取出来。
木盒的锁扣已经生锈,她轻轻掰了掰,锁扣“啪”的一声断了。打开木盒的瞬间,她的呼吸几乎停滞——里面放着半张泛黄的藏宝图,图纸是用桑皮纸绘制的,边缘已经有些残缺,只剩下右半部分。
她将藏宝图铺在书桌上,用手机手电筒照亮。图纸上用墨笔标注着山川河流的轮廓,线条虽然简单,却十分清晰。在图纸的中央位置,用朱红颜料圈出一个小圆圈,旁边写着“国宝寄存处”四个小字,字迹苍劲有力,正是祖父的笔迹。
苏念的目光落在藏宝图的右上角,那里盖着一枚小小的印章,印章的纹路她再熟悉不过——那是鸾鸟纹,与她修复的那枚沈氏玉佩上的鸾鸟纹一模一样!玉佩上的鸾鸟展翅欲飞,羽毛的纹路细腻入微,而藏宝图上的印章虽然小巧,却将鸾鸟的形态勾勒得丝毫不差,甚至连鸾鸟翅膀上那片特殊的羽毛纹路,都与玉佩上的完全一致。
“原来如此……”苏念喃喃自语,指尖轻轻抚过藏宝图上的鸾鸟纹印章。祖父生前从未提过藏宝图的事,却在去世前一年留下那封神秘的信,还将藏宝图藏在书房的暗格里,显然是不想让外人发现。而这枚与玉佩一致的印章,更是将藏宝图与百年前的约定、与沈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她突然想起在沈亦臻书房里看到的那枚银锁,想起祖父日记里的那句“银锁为证,恩怨难断”,还有沈亦臻提到的“苏家是沈家的恩人”。这些碎片化的线索,似乎都在指向一个被尘封的秘密,而这半张藏宝图,或许就是解开秘密的关键。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扑棱棱”的声响,一只麻雀落在窗台上,歪着头看着书房里的苏念。苏念抬起头,目光透过木格窗望向院子里的老槐树。老槐树的叶子已经开始泛黄,风一吹,叶子簌簌落下,落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
她想起小时候,祖父常坐在老槐树下,给她讲文物的故事。有一次,她问祖父:“爷爷,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时间修复文物呀?”祖父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因为每一件文物里,都藏着一段历史,一份责任。我们修复它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守住这些历史,守住前人的约定。”
那时候她还不懂“约定”是什么意思,如今看着书桌上的藏宝图和鸾鸟纹印章,她突然明白了祖父的话。百年前,苏家与沈家约定共护国宝;如今,这责任落在了她和沈亦臻的肩上。那枚银锁、那枚玉佩、这半张藏宝图,都是这份责任的见证。
苏念小心翼翼地将藏宝图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她又看了一眼书房里的旧物,目光落在书桌上那支狼毫笔上。她拿起笔,在一张宣纸上轻轻写下“共护国宝”四个字,字迹虽然不如祖父苍劲,却带着一份坚定。
她知道,从发现这半张藏宝图开始,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专注于文物修复。她必须找到另一半藏宝图,找到“国宝寄存处”,弄清楚百年前的约定到底是什么,弄明白父亲的去世与沈氏到底有什么关联。而这一切,或许都需要沈亦臻的帮助。
苏念收拾好书桌,将祖父的日记和照片放进包里,轻轻关上书房的门。阳光依旧洒在院子里,老槐树的叶子还在簌簌落下,可她的心境却与来时截然不同。她不再是那个犹豫是否要接受沈亦臻邀请的文物修复师,而是肩负着家族责任与百年约定的守护者。
她走到院子门口,回头看了一眼这座承载着无数回忆与秘密的老宅。老宅的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绿色的藤蔓缠绕着灰色的砖墙,像是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缠绕在一起。她深吸一口气,转身朝着村口的方向走去——她要去找沈亦臻,将藏宝图的事情告诉他,而他们共同守护国宝的故事,才刚刚拉开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