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老宅的新变化
初秋的风带着几分凉意,穿过沈氏老宅半开的雕花木门时,卷起了地上几片从院里老银杏树上落下的黄叶。苏念蹲在正厅的青砖地上,指尖捏着软毛刷,正小心翼翼地拂去博古架角落里积了不知多少年的薄尘。阳光透过高窗上糊着的半旧绢纸,在她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也给那些蒙尘的紫檀木、黄花梨家具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边。
“小心些,那架子腿是万历年间的榫卯,经不起太用力。”沈亦臻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拎着两个沉甸甸的帆布包,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刚从外面回来。苏念直起身,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腰,转头时正好看见他弯腰将包放在地上,拉链拉开的瞬间,露出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白手套和考古专用的软尺。
“知道啦,”她笑着走向他,伸手帮他拂去肩上沾着的银杏叶,“你不是去文物局对接备案了吗?怎么还带了这些东西回来?”
沈亦臻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户外的凉意,却让苏念觉得心里暖暖的。“备案很顺利,王科长说咱们这属于私人收藏公益展出,流程上能走绿色通道。”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正厅里那些已经被搬离原位、等待修复的旧家具,眼神里满是期待,“我顺便去文物修复中心借了些工具,想着你要是忙不过来,咱们晚上也能多赶点进度。”
苏念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软乎乎的。自从沈亦臻提出要把老宅改成小型文物展览馆,她几乎每天都泡在这里。从最初对着满屋的旧物手足无措,到后来跟着文物修复师学习如何辨别木材、如何调配修复漆,她看着这座原本沉寂的老宅一点点苏醒,心里的成就感就像院里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爬满了整个心房。
“不用赶那么急,”她拉着沈亦臻走到窗边,指着院中的景象给她看,“你看,张师傅他们已经把东厢房的窗框修好了,下午就能把新的绢纸换上。还有西跨院的那口老井,昨天也清理干净了,以后游客来的时候,还能看看老沈家过去的生活痕迹。”
沈亦臻顺着她的手指望去,果然看见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师傅正站在东厢房的梯子上,手里拿着裁好的米黄色绢纸,动作轻柔地往窗框上贴。院角的老井旁边,还放着一桶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清水,水面映着蓝天,晃悠悠的像块碎掉的蓝宝石。
“比我想象中快多了,”他轻声说,目光落回苏念脸上,看着她眼角沾着的一点木屑,忍不住伸手帮她擦掉,“你这几天都没好好休息,今天早点回去,剩下的活让师傅们做就好。”
苏念摇摇头,转身走到放在墙角的一个长条形木盒前,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铺着暗红色的绒布,两块拼合在一起的玉佩静静躺在上面——正是之前沈亦臻和她一起找到的那两块,经过文物修复师的处理,原本断裂的痕迹已经变得十分细微,只有凑得极近才能看见一道淡淡的纹路。玉佩的质地温润,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上面雕刻的龙凤图案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玉佩上飞出来。
“明天就要把它放进展柜了,”苏念的指尖轻轻拂过玉佩的表面,声音里满是珍视,“我得再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沈亦臻走到她身边,和她一起看着这两块玉佩。这两块玉佩不仅是沈氏家族的传家宝,更承载着他和苏念之间的回忆——从最初在老宅里偶然发现其中一块,到后来一起寻找另一块,再到如今将它们作为展览馆的镇馆之宝展出,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命运的馈赠,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放心吧,”沈亦臻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咱们已经请文物修复中心的李老师看过三次了,他说这两块玉佩的修复效果非常好,完全可以进行长期展出。”
苏念点点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关上木盒,将它放回专门定制的防震箱里,然后站起身,开始规划正厅的展陈布局。正厅的面积不大,但格局方正,非常适合作为展览馆的第一展厅。她打算在正厅的中央摆放一个圆形的展柜,用来展示那两块玉佩,周围则摆放沈氏家族收藏的一些明清时期的瓷器和玉器,让游客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你觉得把青花瓷放在东边的博古架上怎么样?”苏念指着东边的墙,对沈亦臻说,“那里光线比较好,而且对着门口,游客一进来就能看见。”
沈亦臻顺着她的手指望去,东边的墙前确实有一个高大的紫檀木博古架,架子上有大小不一的格子,正好适合摆放瓷器。“可以,”他点点头,“不过要记得在博古架的格子里铺上软布,避免瓷器和木头直接接触,防止磨损。”
苏念记在心里,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来。她的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有展陈布局的草图,有文物的详细信息,还有修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每一页都承载着她的心血。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了脚步声,是负责老宅修缮的张师傅。张师傅手里拿着一张图纸,快步走到沈亦臻和苏念面前,笑着说:“沈先生,苏小姐,东厢房的窗框已经修好了,这是明天要安装展柜的图纸,你们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苏念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图纸上详细标注了展柜的尺寸、位置和材质,甚至连展柜的灯光角度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她指着其中一个展柜的位置,对张师傅说:“张师傅,这个展柜能不能往西边挪一点?那里正好对着窗户,光线太亮了,怕会损伤文物。”
张师傅凑过来看了看图纸,又抬头看了看东厢房的窗户位置,点点头说:“没问题,这点小事包在我身上。明天安装的时候,我会让工人师傅注意光线的问题,保证不会影响文物。”
送走张师傅后,苏念和沈亦臻又继续忙碌起来。他们一起将正厅里的博古架擦拭干净,然后按照之前规划的布局,将一件件文物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架子上。沈亦臻负责搬运较重的瓷器,苏念则负责调整文物的位置,确保每一件文物都摆放得整齐、美观。
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老宅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也让那些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苏念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曾经冷清的老宅,如今因为这些文物和忙碌的身影,变得热闹起来;曾经只属于沈氏家族的私人收藏,如今即将对公众开放,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累了吧?”沈亦臻走到她身边,递过来一杯温水,“歇一会儿,咱们晚上出去吃,就当是犒劳犒劳自己。”
苏念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流进心里。她看着沈亦臻,笑着说:“不累,一想到再过不久,这里就要对外开放了,我就觉得浑身都有劲儿。”
沈亦臻看着她眼里的光芒,忍不住笑了。他知道,苏念对这座老宅、对这些文物的感情,一点都不比他少。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热爱,苏念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座老宅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了,”沈亦臻像是想起了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邀请函,递给苏念,“下周六展览馆就要试营业了,这是给咱们朋友的邀请函,你看看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人。”
苏念接过邀请函,只见上面印着老宅的素描图案,旁边用烫金的字体写着“沈氏老宅文物展览馆试营业邀请函”,落款是她和沈亦臻的名字。邀请函的设计简洁而典雅,充满了文化气息。
“太好了,”苏念翻看着邀请函,脸上满是喜悦,“我得给林溪和陈默各寄一张,他们之前一直很关心展览馆的进展,肯定会来的。”
沈亦臻点点头:“没问题,明天我让助理帮忙寄出去。”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展览馆试营业的细节,直到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才收拾东西准备离开。锁上老宅的大门时,苏念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暖黄色的灯光从窗户里透出来,映在古老的砖墙上,像是在诉说着这座老宅的过去与未来。
“走吧,”沈亦臻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明天咱们还要继续忙呢。”
苏念点点头,跟着沈亦臻转身离开。走在安静的小巷里,晚风轻轻吹过,带着桂花的香气。苏念心里想着,等到展览馆正式开放的那一天,这里一定会挤满前来参观的游客,他们会站在那些古老的文物前,听着讲解员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她和沈亦臻,也会在这里,继续守护着这座老宅,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天一早,苏念和沈亦臻就来到了老宅。刚进门,就看见张师傅带着工人师傅们正在安装展柜。展柜是用特制的防弹玻璃做的,既安全又透明,能够让游客清楚地看到里面的文物。苏念走到东厢房,看着工人师傅们小心翼翼地将展柜放在预定的位置,然后调试灯光。灯光的角度刚刚好,既能够照亮文物,又不会产生刺眼的光线,完美地展现出文物的细节之美。
“苏小姐,您看这个灯光亮度怎么样?”工人师傅一边调试灯光,一边问苏念。
苏念仔细看了看,点点头说:“很好,就这样吧。记得把展柜里的温度和湿度计调试好,一定要保持稳定的环境。”
“放心吧,我们都已经调试好了。”工人师傅笑着说。
沈亦臻则在和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对接文物备案的事情。工作人员仔细核对了每一件文物的信息,然后在备案表上签字盖章。“沈先生,苏小姐,”工作人员笑着说,“所有文物都已经备案完毕,你们可以放心展出了。以后如果有新的文物要展出,随时跟我们联系就行。”
“太感谢了,”沈亦臻握着工作人员的手,真诚地说,“这段时间麻烦你们了。”
处理完这些事情后,苏念和沈亦臻又开始整理文物的解说词。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沈氏家族的历史,为每一件文物都撰写了详细的解说词。解说词不仅介绍了文物的年代、材质和工艺,还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文物的价值。
“你看这件青花瓷,”苏念指着博古架上的一个青花缠枝莲纹碗,对沈亦臻说,“这是康熙年间的官窑瓷器,据说当年是太爷爷托人从景德镇买回来的,一直摆在家里的书房里,用来盛放文房四宝。”
沈亦臻凑过来看了看,点点头说:“没错,我小时候还见过太爷爷用它装过毛笔呢。咱们在解说词里把这个故事加上,肯定能让游客更感兴趣。”
苏念点点头,赶紧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就这样,两人一边回忆着沈氏家族的历史,一边撰写解说词,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
下午,林溪和陈默也来到了老宅,帮忙整理文物。林溪看着满屋子的文物,眼睛都亮了:“念念,亦臻哥,你们也太厉害了吧!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老宅改成了展览馆,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陈默也点点头,感慨地说:“是啊,我小时候还来这里玩过,那时候这里还很破旧,没想到现在变得这么漂亮。”
苏念笑着说:“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你们来得正好,帮我们把这些解说牌挂在展柜旁边吧。”
“没问题!”林溪和陈默异口同声地说。
四个人分工合作,很快就把解说牌挂好了。林溪看着展柜里的玉佩,忍不住感叹道:“这两块玉佩也太漂亮了吧!没想到拼接之后这么完整,简直跟新的一样。”
苏念笑着说:“这多亏了文物修复中心的李老师,他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修复好呢。”
陈默看着玉佩,若有所思地说:“我觉得这两块玉佩特别有意义,不仅是沈氏家族的传家宝,还是你们俩爱情的见证。”
苏念和沈亦臻对视一眼,都忍不住笑了。确实,这两块玉佩就像是他们爱情的信物,见证了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的点点滴滴。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和沈亦臻每天都在老宅里忙碌着。他们邀请了专业的讲解员进行培训,制定了展览馆的管理制度,还在老宅的院子里种上了一些花草,让整个展览馆看起来更加生机勃勃。
终于,到了展览馆试营业的前一天。苏念和沈亦臻最后一次检查了所有的展柜和文物,确认没有任何问题。老宅的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门口摆放着两盆盛开的菊花,显得格外喜庆。
“终于准备好了,”苏念看着眼前的一切,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明天就能和大家见面了。”
沈亦臻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上,轻声说:“辛苦你了,念念。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展览馆。”
苏念靠在他的怀里,心里暖暖的:“我们是一家人,说这些干什么。明天一定会顺利的。”
第二天一早,苏念和沈亦臻就来到了老宅。没过多久,受邀的朋友们就陆续到了。林溪和陈默一进门,就被满屋子的文物吸引住了,不停地拍照留念。其他的朋友也纷纷赞叹展览馆的布置精美,文物珍贵。
“亦臻,苏念,恭喜你们!”一位年长的长辈握着沈亦臻的手,感慨地说,“你太爷爷要是知道沈氏的收藏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传承下去,肯定会非常高兴的。”
沈亦臻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谢谢您,爷爷。我们一定会好好守护这些文物,让沈氏的文化传承下去。”
试营业的当天,虽然没有对外宣传,但还是有不少路过的游客被展览馆的热闹景象吸引,纷纷前来参观。苏念和沈亦臻亲自担任讲解员,向游客们介绍每一件文物的故事。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赞叹声。
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指着展柜里的玉佩,对孩子说:“你看这两块玉佩多漂亮,它们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能够传承给更多的人。”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里满是好奇。苏念看着这一幕,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这就是她和沈亦臻努力的意义——不仅要守护文物,更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让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夕阳西下,展览馆的试营业也接近了尾声。送走最后一批游客后,苏念和沈亦臻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满天的晚霞。老宅的灯光再次亮起,温暖而明亮。
“今天真的太顺利了,”苏念靠在沈亦臻的肩上,轻声说,“我从来没想过,我们能把老宅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沈亦臻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以后,这里会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苏念点点头,抬头看着沈亦臻的眼睛。晚霞的光芒映在他的眼睛里,像是有星星在闪烁。她知道,属于她和沈亦臻的故事,属于这座老宅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一起守护着这座老宅,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时光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