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清溪村正是春和景明时,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枝叶葳蕤,树下停着三辆印着“省城农大附属中学”字样的大巴车,车窗里探出一张张带着好奇的年轻脸庞——这是首批来“段陆双空间农业研学基地”的研学学生,共120人,一半是城里长大的高中生,一半是周边县镇想学农业技术的农村子弟。
筱棠穿着一身浅灰色的棉麻套装,头发用木簪松松挽着,站在老槐树下迎候。她身后跟着陆衍,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着空间里每种作物的生长数据;念衍和念棠也来了,念衍穿休闲西装,手里拿着研学手册,念棠则带着几个师范的学生,准备帮着引导分组。
“同学们稍等片刻,咱们研学基地的入口比较特殊,需要跟着我走特定路线。”筱棠的声音温和却有穿透力,瞬间压下了学生们的窃窃私语,“进去之后有三个规矩:第一,不许随意触碰没标注‘可体验’的作物;第二,灵泉区域只能看不能靠近,更不能私自取水;第三,体验种植时要听指挥,珍惜每一粒种子——这些种子,都是我们用空间技术培育的改良品种,来之不易。”
学生们纷纷点头,眼神里的好奇更甚。人群里,一个戴眼镜的城里男生小声问身边的农村女生:“林晓,你说这‘特殊入口’是啥呀?真像传说里那样,有个看不见的门?”叫林晓的女生攥紧了手里的布包,布包里装着她妈让带的红薯种——她是清溪村邻镇的,早听村里人说段家有“神仙地”,能让庄稼长得又快又好,这次特意报名来学真本事。
筱棠像是没听见孩子们的嘀咕,转身朝着村后那片竹林走去。陆衍跟在她身边,低声道:“灵泉那边我让机器人看着了,不会出问题。反季蔬菜区的番茄刚挂果,正好让他们看看无土栽培和空间黑土种植的区别。”筱棠点头,脚步不停:“等下分组,你带技术组去看种苗培育,我带体验组去种小麦,念衍和念棠盯着安全,别让孩子乱跑。”
穿过竹林,眼前忽然开阔——不是寻常的田野,而是一片泛着温润光泽的黑土,黑土被划分成一块块区域,有的种着绿油油的反季生菜,叶片上还挂着水珠;有的种着半人高的小麦,麦穗已经开始灌浆,比普通小麦饱满一圈;最东边的区域围着木栅栏,栅栏里白雾缭绕,隐约能看见一汪清澈的泉水,那就是灵泉。
“哇!这麦子怎么长得这么好?现在才四月啊!”刚走进空间,戴眼镜的男生就忍不住叫出声,伸手想去摸小麦穗,却被念棠及时拦住:“同学,这边是‘观察区’,体验种植在西边的空地里,那边有准备好的小铲子和种子。”男生不好意思地收回手,眼睛却还盯着小麦,嘴里喃喃:“我爷爷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壮的麦子。”
林晓则盯着反季蔬菜区的番茄,那些番茄红得发亮,挂在枝头像小灯笼,她忍不住问身边的念衍:“老师,这些番茄冬天也能种吗?我们家那边冬天只能种白菜,要是能种番茄,就能多赚点钱了。”念衍蹲下身,摘了一颗没熟的番茄秧苗递给她:“这是用空间种苗培育的耐寒品种,回去种在大棚里,冬天也能结果。等下我给你份种植手册,上面有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方法。”林晓赶紧把秧苗小心地放进布包,眼眶都红了——她妈去年冬天因为没活干,天天去镇上打零工,手冻得全是裂口,要是能种反季番茄,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筱棠带着体验组的三十个孩子来到西边的空地,空地上已经翻好了土,分成了三十个小畦,每个畦边都放着一把小铲子和一小袋小麦种。她拿起一把种子,对孩子们说:“这些小麦种是用灵泉水浸泡过的,发芽率能到98%,生长周期比普通小麦短20天,亩产能多300斤。你们每个人种一畦,记住,行距要留15厘米,株距10厘米,太深了芽钻不出来,太浅了会被鸟啄。”
孩子们听得认真,纷纷拿起小铲子开始挖坑。林晓学得最快,她在家常帮妈种地,挖坑的深浅刚刚好,筱棠走过去看了看,笑着说:“你这手法挺熟练,以后要是想种,随时来问我。”林晓抬起头,脸上沾了点黑土,却笑得灿烂:“奶奶,我想跟着您学农业,以后帮我们村的人都种上高产的庄稼。”筱棠摸了摸她的头,没说话,心里却暖得很——这就是她和陆衍开放空间办研学基地的初心,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懂农业、爱农业,让好技术能传到更多地方。
另一边,陆衍正带着技术组的孩子看种苗培育室。培育室里放着一排排透明的培育箱,箱子里的种苗长得郁郁葱葱。陆衍打开一个培育箱,里面是刚发芽的玉米苗,他指着种苗根部说:“你们看,这根系比普通玉米苗发达一倍,因为用了空间黑土的提取物,能增强种苗的抗病虫害能力。咱们国家还有很多地方缺水缺肥,这种种苗种在那里,也能有好收成。”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举起手:“陆爷爷,空间技术能用到沙漠里吗?我看电视里说沙漠里种不了庄稼,要是能用您的技术,沙漠是不是也能变成良田?”陆衍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孩子,这正是我们在做的。你看那边的培育箱,里面是抗沙耐旱的苜蓿苗,下个月就要送到西北沙漠去试种。等你们长大了,要是愿意搞农业,说不定能亲眼看见沙漠变绿洲。”
太阳渐渐西斜,空间里的光线也变得柔和起来。体验组的孩子们已经种完了小麦,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畦边插了写着名字的木牌,林晓的木牌上还画了个小番茄,她说要等着秋天来收小麦,顺便看看番茄长得怎么样。技术组的孩子们则拿着陆衍给的种苗样本,兴奋地讨论着回去要怎么试验。
走的时候,孩子们排着队,恋恋不舍地回头看。戴眼镜的男生对筱棠说:“奶奶,下次研学我还来,我想看看小麦成熟的样子。”筱棠笑着点头:“欢迎啊,等小麦熟了,我让厨房给你们做馒头,用咱们空间种的小麦磨的面。”
看着孩子们的大巴车驶远,陆衍走到筱棠身边,递过一杯灵泉水:“累了吧?今天这群孩子挺乖,没出乱子。”筱棠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清甜的泉水滑过喉咙,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了。她望着空间里的庄稼,轻声道:“你看林晓那孩子,眼睛里有光,像极了当年的我,想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想让身边的人都能吃饱饭。咱们这研学基地,没白办。”
陆衍握住她的手,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空间里的小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回应他们的话——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不仅承载了他们的末世记忆和今生相守,更在孕育着新的希望,让“互助、创新、守正”的家风,通过一颗颗种子、一次次研学,传到更远的地方,传到下一代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