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初的第一场雪,是趁着夜色悄悄落下来的。风裹着细碎的雪粒,打在乡校新糊的窗户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像谁在窗外踮着脚走路。陆瑶夜里起来添煤炉时,推开门就见天地间一片素白——老槐树的枝桠上堆着薄薄一层雪,像撒了把白糖;土坯墙被雪裹了层银边,连门口的碎石路都被雪盖得平平整整,只留下几串早起觅食的麻雀脚印。
“陆老师,下雪啦!”天刚蒙蒙亮,校门口就传来小石头的喊叫声,带着少年人独有的雀跃。陆瑶披着棉袄跑出去,正看见几个孩子举着树枝在雪地里划圈,裤脚沾着雪沫子,小脸冻得通红却笑得开怀——这是他们今年见的第一场雪,稀罕得紧。
“慢点跑,别摔着!”陆瑶笑着叮嘱,转身回厨房烧热水。煤炉里的火苗舔着炉壁,映得她脸上暖融融的——这煤是周明辉送来的,耐烧又无烟,教室里的两个煤炉整夜都没熄,此刻正冒着轻烟,把寒意都挡在了门外。
等孩子们陆续到齐,教室里已经飘满了姜茶的暖意。陆瑶把提前泡好的驱寒茶倒进小瓷碗,里面加了点空间里的红枣和晒干的桂花,甜香混着姜的辛暖,漫在空气里。“快趁热喝,暖身子。”她端着碗递给第一个进来的小花,小姑娘接过碗,小口抿着,眼睛弯成了月牙:“陆老师,甜的!像过年吃的糖!”
上课铃响时,雪下得更密了,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在窗户纸上,把外面的世界遮得朦朦胧胧。陆瑶在黑板上写“雪”字,粉笔灰落在肩头,混着从门缝钻进来的雪粒,凉丝丝的。“同学们,你们看外面的雪,像什么呀?”她笑着提问,手里的粉笔顿在黑板上。
“像棉花!”小花第一个举手,声音脆生生的,“俺娘给俺缝棉袄的棉花,白白软软的!”
“像麦糠!”二柱挠了挠头,认真地说,“秋天打麦子时,扬起来的麦糠就是这样飘的,落在地里能护麦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像盐,有的说像天上的星星落下来了。陆瑶听着他们的回答,心里软软的——这些孩子的世界,永远和田野、庄稼、家里的琐事绑在一起,朴实得让人心疼。
她笑着点头,在黑板上画了片麦田,又画了层厚厚的雪:“大家说得都对。雪落在麦田上,就像给麦苗盖了层棉被,能挡住寒风,冻死地里的虫子,明年春天,麦苗就能长得更壮,结更多的麦穗。这就叫‘瑞雪兆丰年’。”
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小石头扒着窗户往外看,雪已经积了薄薄一层,盖在教室后墙的试验田上,油麦菜的绿叶从雪地里探出来,嫩得喜人。“陆老师,那咱们的菜苗会不会冻坏呀?”他小声问,眼里满是担忧。
“不会的。”陆瑶摸了摸他的头,“咱们的菜苗是耐寒的品种,雪能保护它们呢。等雪化了,它们会长得更快。”
下午的课,陆瑶带孩子们在教室里做手工。她从帆布包里掏出筱棠寄来的彩色毛线——都是空间里的羊毛织的,颜色鲜亮,软乎乎的。“咱们来织手套,”她拿起一根粗针,手把手地教,“织好了戴在手上,就不怕冻裂了。”
孩子们学得认真,手指被毛线勒出红印也不吭声。二柱的手最巧,学了两遍就会了,还主动帮旁边的小毛豆绕线;小花织得慢,却格外仔细,每一针都拉得紧紧的,说要给弟弟织一双“最暖和的手套”。
正织得热闹,教室门被轻轻推开,二柱娘探进头来,手里拎着个竹篮,脸上带着歉意:“陆老师,俺来接二柱,家里的炉子灭了,得回去生火。”
“婶子快进来暖和暖和。”陆瑶连忙起身,给她倒了杯姜茶。二柱娘接过杯子,喝了一口,看着孩子们手里的毛线手套,眼眶一热:“陆老师,您真是把娃们当自家孩子疼。二柱以前冬天总冻手,今年有您给的防冻膏,又学着织手套,再也不用裹着布条上学了。”
她从竹篮里掏出两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塞进陆瑶手里:“刚烤好的,您和娃们分着吃,填填肚子。”
陆瑶没推辞,把红薯掰成小块,分给孩子们。教室里顿时弥漫着红薯的甜香,混着毛线的暖意,格外温馨。
傍晚放学时,雪已经停了,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照在雪地上,反射出亮晶晶的光。陆瑶送孩子们到村口,正看见周明辉骑着自行车赶来,车后座绑着个大布包,车筐里放着个保温桶。
“瑶瑶,你姐让我送点东西来。”周明辉把车停稳,解开布包——里面是几件厚棉袄,用空间里的棉花和粗布做的,针脚细密,“这是给家里条件差的娃们准备的,你姐说雪天路滑,再给你带了点热汤,暖身子。”
他打开保温桶,里面是浓浓的鸡汤,飘着几块红枣和枸杞——都是空间里的东西,鲜得很。陆瑶接过保温桶,心里暖得发烫:“姐夫,辛苦你了,这么大的雪还跑一趟。”
“不辛苦,”周明辉笑着擦了擦汗,“村里的路都扫过了,好走得很。你姐还说,过几天要带孩子们来给你送年礼,顺便看看娃们。”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笑声,小石头带着几个孩子,举着刚织好的半成品手套跑过来,雪地里留下一串小小的脚印。“陆老师,你看俺织的手套!”小石头举着一只歪歪扭扭的手套,兴奋地说,“等织好了,俺要送给俺娘!”
陆瑶看着孩子们冻红的小脸,看着他们手里粗糙却满是心意的手套,看着周明辉身上的雪花,忽然觉得,这个冬天一点都不冷。所谓的幸福,不就是这样吗?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一群朴实的乡亲,还有永远支持自己的家人,在这小小的乡校里,守着一方温暖,看着希望一点点发芽。
夜里,陆瑶坐在煤油灯下,给孩子们缝补送来的棉袄。她把空间里的羽绒轻轻填进棉袄的夹层里,让衣服更暖和,又在袖口缝上耐磨的补丁。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棉袄上,像是镀上了一层银辉。
她想起白天孩子们的笑脸,想起二柱娘手里的烤红薯,想起周明辉送来的鸡汤,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只要守着这份初心,陪着这些孩子,哪怕是在最寒冷的冬天,也能种出满室温暖,种出漫漫长夜里,永不熄灭的光。
雪地里的脚印被夜风轻轻抚平,教室里的煤炉还在悄悄燃烧,映得墙上的奖状愈发明亮。这个冬天,乡校的故事,正伴着雪光,一点点续写着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