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城的新政如同巨石入水,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周边城池。暮春城城主谢征捏着手中厚厚一叠来自天水城的密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上面不仅详细记述了《安民疏》的具体条款、高产粮种的发放,还附带了被斩首贪官的名单、清风卫的职权范围,甚至还有几份抄录的、百姓称颂新政的万民书。字里行间,描绘着一个与他认知中截然不同的“权力中心”。
他年近五旬,为官二十余载,自问勤勉,却也只能在朝廷苛捐杂税与地方豪强夹缝中,勉强维持暮春城的稳定。他见过太多“仁义”的幌子,最终都沦为更残酷的剥削。可天水城传来的消息,太过具体,太过真实。
“父亲,还在犹豫吗?”长子谢谦轻声问道,“天水城军容鼎盛,隽王爷用兵如神,更兼隽王妃治国之才……如今他们遣使送来书信,言辞恳切,承诺若降,您仍为暮春城主,只需遵行新法。反观朝廷……”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赋税催逼日紧,援军却遥遥无期。况且,我们本隶属于渔阳郡,郡守都投诚了,我们暮春城本应跟随呀。”
谢征长叹一声,走到窗边。暮春城的街市虽也有些人气,却远不及密报中描述的天水城那般蓬勃。他想起去年为筹措军饷,不得已加重了商税,引得怨声载道。而天水城,却在减税的同时,筹划重开商路。
“拓跋隽……沈昭宁……”他喃喃自语,“他们想要的,似乎不只是城池。”
他要的,是人心,是根基。这个认知,让谢征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数日后,暮春城主谢征,仅带数名亲随,出现在了天水城下。他没有要求大军护卫,也没有谈任何条件,此举本身,就充满了孤注一掷的试探与诚意。
隽王府正厅,拓跋隽高坐主位,威仪天成。沈昭宁坐于其侧下首,气度沉静。诃鲁、郭涛、赤峰、薛冉等核心成员分列两旁,无形的压力弥漫在空气中。
谢征步入厅内,目光快速扫过。他首先感受到的是拓跋隽那如同山岳般不可撼动的气势,随即,他的视线便不由自主地被旁边的沈昭宁吸引。她很年轻,容貌清丽,但那双眼睛却仿佛能洞悉人心,带着与年龄不符的睿智与从容。
他听说这位王妃原是东陵国的五公主,因不受宠被送去炽焰部落和亲,若当今陛下得知他送出和亲的公主带着自己的夫君回来抢他的国土,会是怎样的表情?
“暮春城城主谢征,拜见隽王爷,隽王妃。”谢征躬身行礼,姿态放得极低。
“谢城主不必多礼。”拓跋隽声音平稳,“看座。”
谢征落座,并未迂回,直接开门见山:“谢某此来,非为求生,实为暮春城数万军民寻一条活路,亦是……为寻一明主。”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天水城新政,谢某略有耳闻,心下震撼,却亦有疑虑。敢问隽王爷、隽王妃,这《安民疏》之策,这清风卫之设,是权宜之计,还是……立国之本?”
此言一出,厅内静默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直指核心。
拓跋隽并未立刻回答,而是看向了沈昭宁。这是一种无声的信任与授权。
沈昭宁微微一笑,笑容清浅却极具力量:“谢城主问到了根本。轻徭薄赋,非为收买人心,乃因民富则国强;监察吏治,非为一时清明,乃因吏清则政通。此非权宜之计,乃是我等立身之基,前行之策。隽王府志在民心,若不行仁政,不聚民心,纵得城池千座,终是沙上筑塔。”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敲在谢征心上。郭涛捻须颔首,赤峰目光炯炯。
沈昭宁继续道:“暮春城若归,一切制度皆依天水城。谢城主熟悉民情,威望素着,城主之位非你莫属。王爷府会派遣得力干员协助,推广新种,施行新法,并调拨粮草,助暮春城度过今夏粮荒。此外……”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谢征略带沧桑的脸:“暮春城连接东陵商路之要地,未来商税之利,三成可留于暮春,用于本地水利、学堂建设。此非虚言,已写入新政条款。”
不仅保留位置,给予实权,还分享利益,规划未来!谢征的心剧烈跳动起来。他从未听过这样的招降条件,这已不是征服,更像是……邀请。
他深吸一口气,离席,整了整衣冠,向着拓跋隽和沈昭宁,郑重地行了一个大礼:“谢征,愿率暮春城全体军民,归顺隽王府!从今往后,唯王爷与王妃马首是瞻!”
这一刻,他心中的疑虑尽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归宿的激动。
拓跋隽起身,亲自上前扶起谢征:“得城主相助,如虎添翼!”
厅内气氛瞬间热烈起来。诃鲁点头微笑,赤峰哈哈大笑,郭涛面露欣慰。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向毗邻的浔阳城与安岭城。
浔阳城守将孙兵,捏着探子送来的密报,在书房内来回踱步,如同一头困兽。他与谢征资历相若,深知对方为人谨慎。连谢征都选择了归降……
“将军,城内粮草将尽。朝廷的粮饷……又被截留了。”副将的声音带着绝望。
孙兵猛地停下脚步,脸色铁青。他环顾这间熟悉的书房,墙上的地图标注着敌我态势,如今看来,浔阳已是一座孤岛。天水新政、暮春易帜……这些消息碎片在他脑中拼凑出一个庞然大物的轮廓。
“再探!我要知道谢征归降后的详情!”孙兵低吼,声音却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
很快,他收到了谢征的亲笔信。信中,谢征没有夸大其词,只是平实地描述了天水吏治之清明,百姓生计之复苏,以及拓跋隽与沈昭宁的雄才大略与待人以诚。他尤其提到了沈昭宁承诺留给暮春城的三成商税,以及已经开始勘测的水利工程。
这些细节,比任何空洞的许诺都更具冲击力。
与此同时,沈昭宁的“心理攻势”并未停止。她让薛冉的侦缉司,巧妙地将暮春城官员家眷报平安、甚至描述生活改善的家书,以及天水城百姓歌颂新政的民谣,散布到浔阳和安岭城内。舆论在悄然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