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也要向阳生(三)
时光的步履从不停歇,转眼间,那个让无数家庭屏息凝神的高考季,又一次尘埃落定。
小凯没有辜负母亲熬白的发丝和深陷的眼窝,他争气地拿到了省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专业的录取通知书。红色的信封像一簇火苗,瞬间照亮了陈敏疲惫却充满期盼的心。省中医药大学,那是省内最好的中医药学府,小凯选择这个专业,其中未必没有对已故父亲的追念,以及对母亲如今在药房工作的某种无声理解与承接。
喜悦是真实的,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更是沉甸甸地压在陈敏肩上,让她几乎喘不过气。丈夫留下的那点微薄存款,早在他生病时便已消耗殆尽,余下的,在支撑婷婷读完大三、小凯读完高中的过程中,也已像阳光下的冰雪,慢慢消融,点滴不剩。如今,小凯第一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加上即将升入大四的婷婷新学年的费用,像两座突兀的小山,横亘在陈敏面前。
她翻遍了家里所有的抽屉,查遍了存折上每一个数字,那学费的缺口,冰冷而刺眼。向亲戚借?丈夫走后,人情冷暖她早已尝遍。自己那点微薄的积蓄,不过是杯水车薪。
夜里,她握着那张录取通知书,在灯下坐了许久。最终,目光落在了窗外那家依旧亮着“济世堂”灯牌的药店。这是她目前唯一能想到的,或许可以求助的地方。
第二天,陈敏怀着志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经理办公室。她搓着因常年接触药材而有些粗糙的手指,声音低哑却努力保持着镇定:“经理……我儿子考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费……我一时凑不齐。我想……我想预支一下后面几个月的工资,行吗?”她几乎不敢看经理的眼睛,觉得自己这个要求有些过分。
经理看着她,这个沉默寡言却做事极其认真负责的员工,她的家庭情况,店里多少也有些了解。他沉吟了片刻,没有多问,只是拿起笔:“需要多少?我给你批条子。”
陈敏的眼眶瞬间就热了。她报出一个数字,经理点了点头:“好好干,孩子上学是大事。”
这笔预支的工资,如同及时雨,解了燃眉之急。陈敏千恩万谢,心中充满了对工作和这份宽容的感激。
送走小凯,陈敏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单一和沉重。她几乎是把自己钉在了“济世堂”。她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尽可能多排班,放弃所有休息日。一份工钱要掰成三瓣花——偿还预支的工资,供给婷婷的生活费,积攒小凯下一学年的费用。她对自己苛刻到了极点,午饭常常是食堂的免费饭菜留一半晚上吃,一年到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她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被生活的鞭子抽打着,不敢停歇一分一秒。
日子在忙碌和清贫中悄然滑过。婷婷升入大四,学业愈发紧张,也开始为毕业后的出路奔波。小凯在大学里适应良好,他知道母亲不易,生活极其节俭,一有空就去做兼职,尽量减轻母亲的负担。
陈敏靠着这股子硬撑的劲儿,终于一点点还清了欠老板的预支款。当她拿到最后一张还清欠款的凭证时,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肩头的一块巨石。
然而,生活的考验似乎总喜欢接踵而至。刚刚喘过一口气,新的学年又近在眼前。婷婷大四最后一年的学费,小凯大二的学费和生活费,像约好了一样,再次张开了“巨口”。而这一次,陈敏的口袋里,是真真正正的一分钱也掏不出来了。预支工资的路,走了一次已是情分,她实在开不了第二次口。
夜深人静,她看着桌上孩子们的照片,婷婷笑容明媚,小凯眼神坚定。她不能让他们因为钱而中断学业,绝对不能!那是她和丈夫共同的期望,也是这个家未来的希望。
一个念头,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坚定起来——贷款。
这个曾经让她感到陌生甚至有些畏惧的词语,此刻却成了唯一看得见的稻草。她打听过了,有国家助学贷款,利息低,还款周期长。为了孩子,她愿意背上这份债务。
她找来贷款申请表格,在灯光下,一笔一划,认真地填写。需要担保人?她咬咬牙,想到了娘家一位还算宽裕的堂兄,明天就去求求人家。需要收入证明?药店的工作就是她最大的底气。
填写到“贷款用途”一栏时,她停顿了一下,然后郑重地写下:“用于子女高等教育学费及基本生活费。”
字迹有些笨拙,却带着千钧之力。
她知道,未来的几年,她肩上的担子不会减轻,反而会因为这笔贷款而更加具体。但她不怕。这一年多,她一个人打工不也硬生生扛过来了吗?只要孩子们争气,只要她还有力气在药房称药、抓药,只要那“济世堂”的灯还为她亮着,她就能继续撑下去。
野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根系深植于土壤,在于它向着阳光的本能。陈敏的根系,是对儿女深沉的爱,是她骨子里那份不被苦难压垮的韧性。学费的沟壑或许深邃,但她决定,哪怕是用最笨拙的方式,也要一寸寸将它填平。
她收起填好的表格,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天,很快就会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