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大门在何雨柱靠近时无声地向两侧滑开,露出后方深邃、微光闪烁的通道。他率先踏入,身影融入通道的微光中。东叔、刘叔、周叔紧跟着进入。随后,一队队的专家们怀着激动、敬畏与强烈的使命感,依次穿过大门,将核心层那蕴含着恐怖死亡威胁与无尽知识宝藏的空间,留给了最后六层的研究者们。大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合拢,发出一声沉闷而决绝的“铿”响,象何雨柱简短有力的话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指令的石子,激起了一圈无形的涟漪。他那句“好”,不仅仅是对专家们最终接受规则的确认,更像是启动某个庞大精密机器的最终指令。掌声的余音尚未完全消散,紧迫感已悄然弥漫在充满未来感的空间里。
“各位专家教授,”何雨柱的声音再度响起,清晰而沉稳,压下了最后一丝杂音,“接下来,请最后一层,也就是第六层的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和核心成员留下。其余五层(第一至第五层)的专家们,请随我离开。”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无需点名,各层的核心负责人已经默契地向前一步。何雨柱微微颔首,随即转身,迈步走向来时的方向——那扇通往基地上层、厚重而充满未知的合金大门。他的步伐不急不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东叔、刘叔、周叔三人紧随其后,如同最忠诚的护卫与执行者。
未被点名的第一至第五层专家们,尽管眼中仍闪烁着对最后一层核心技术的强烈好奇与一丝未能留下的遗憾,但无人提出异议。他们迅速整理好情绪,拿起自己的记录本和必要的随身物品,排成相对整齐的队伍,无声地跟随着前方那道年轻却如山岳般沉稳的背影。
征着一段关键学习期的正式开始,也隔绝了两个世界。
------
通道内并非一片漆黑。柔和、偏冷色调的灯光沿着通道顶部和两侧均匀铺开,照亮了光滑如镜的金属墙壁和地面。空气循环系统发出极其细微的低鸣,保持着恒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这里没有窗户,只有前方不断延伸的通道和偶尔出现在墙壁上的、标注着复杂符号的指示灯。
队伍沉默地行进着。没有人交谈,只有衣物摩擦的悉索声和轻微的脚步声在通道中回荡。气氛肃穆而专注。每位专家都沉浸在刚才的震撼与即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开疆拓土”的兴奋之中。何雨柱走在最前方,他的背影是所有人无声的坐标。
通道并非直线向上,而是带着精确的角度和坡度,构成一个庞大地下迷宫的一部分。每隔一段距离,通道侧面就会出现一个岔路口,路口上方有清晰的数字标识——L1、L2、L3、L4、L5。
何雨柱的脚步在第一个岔路口——标注着L5的路口前停下。他没有回头,声音清晰地传入后方每个人的耳中:“第五层,材料物理与化学前沿技术区域,到了。对应专家团队,请进入通道。通道尽头是你们的专属研究区入口。进入后,权限系统会自动识别并激活内部空间。记住规则,祝诸位学有所成。”
队伍中,属于第五层研究领域的专家们,在领头教授的带领下,迅速而有序地脱离了主队伍,拐入了L5的通道。通道口在他们进入后,一层几乎看不见的能量涟漪泛起,旋即恢复平静,仿佛只是墙壁的一部分。
队伍继续前进。很快,L4(先进动力与能源系统)的路口出现。又是一次简洁的指令和对应团队的分离。专家们的神情更加凝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驱动未来力量的钥匙。
接着是L3(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基础)。何雨柱的声音依旧平稳无波:“第三层。信息基础与智能雏形。保重。”这支队伍的专家们眼中闪烁着对逻辑与数据世界探索的渴望,步伐坚定地踏入属于他们的通道。
然后是L2(生物工程与生命科学探索)。分离的队伍中,不少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泰斗深吸了一口气,他们即将接触的,可能是改变人类自身认知的边界。
最后,在接近出口区域的地方,出现了L1(基础理论与数学建模)的路口。“第一层,”何雨柱的声音在空旷的通道里显得格外清晰,“理论基石与模型构建。你们的工作,是所有上层建筑的源头。开始吧。”剩下的理论学家们对何雨柱的背影微微颔首致意,带着对世界本源规律的敬畏,步入了L1通道。
至此,庞大的队伍只剩下何雨柱和三位“叔”。通道前方,一道垂直的、明显区别于其他路口的巨大升降平台出现在眼前。平台表面布满复杂的纹路和指示灯。
何雨柱率先踏上平台,东叔、刘叔、周叔紧随其后。平台上方的指示灯亮起柔和的蓝色光圈。
“上行,中院中枢。”何雨柱对着空气说出了一个指令。
平台微微一震,随即传来极其平稳的上升感。四周的通道墙壁快速向下掠过。片刻之后,上升停止。平台前方厚重的金属门无声开启,温暖的光线伴随着熟悉的、属于地上世界的空气涌了进来。
眼前豁然开朗。他们回到了那古朴宁静的四合院中庭。午后柔和的阳光穿过院中高大的海棠树,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鸟鸣声隐约可闻,与地下基地那永恒的、低沉的机械嗡鸣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仿佛从冰冷的未来瞬间穿越回了烟火人间。
何雨柱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紧绷的神经似乎也随着这口空气放松了一丝丝。他走到院中的石桌前坐下,东叔、刘叔、周叔也自然地围坐在桌旁。空气中还残留着先前龙井的淡淡余韵。
短暂的沉默,是对刚才那番惊心动魄的“交接”的消化。何雨柱的目光扫过三位长辈,率先开口,声音恢复了平时的沉稳,却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东叔,”他看向身材高大的老者,“地下基地的运转暂时进入轨道,但他们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伙食供应必须绝对稳妥。传送区的接收点每天要准时送达三餐,营养要均衡,份量要足。基地内部虽然可能有维持生命的基本合成营养剂储备,”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深邃,“但我并不确定那些研究员们——或者说,那些‘东西’——是否会准时‘提醒’他们进食。人一旦沉浸在研究中,尤其是接触到前所未见的知识时,忘记吃饭喝水是常态。我们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搞科研,更不能让他们因为体力不支触发什么不该碰的东西!”
东叔闻言,神色一凛,立刻郑重回应:“柱子,这点你放心!后勤保障是重中之重,我们早就考虑周全了。”他指了指四合院西侧的院墙方向,“就在咱们这院子隔壁,临时搭建了一个标准的野战炊事班。抽调的是手艺最好、政治最可靠的老兵伙夫!每天三顿饭,按照最高标准营养配餐,现做!做好立刻装入特制的保温箱,通过专门的通道送到地下每一层的传送接收点。保证顿顿热乎!卫生和安全更是严格把关,从食材源头到成品送出,全程双人监督,绝无差错!”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不只是地下专家的伙食,包括这四合院外围驻守的警卫部队,还有负责这一片区域安全的同志们,他们的伙食也都由这个炊事班统一供应。柱子,你的人身安全和整个区域的保密安全,我们绝不会掉以轻心。”
何雨柱点了点头,对这个安排显然很满意。他清楚东叔办事的雷厉风行和滴水不漏。“那就好。一个礼拜后,”他端起桌上不知何时重新添满的茶杯,抿了一口,“你们筛选好的‘种子’——那些年轻的、有潜力、根正苗红的技术苗子,就要分批进入地下前三层(L1-L3)进行基础培训了。具体怎么轮换、怎么管理,你们三位再细化一下章程。有事再随时沟通讨论。”
三位“叔”同时颔首:“明白!”
何雨柱放下茶杯,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石桌面上轻轻敲击了几下,发出轻微的笃笃声。他的目光望向虚空,似乎在盘算着什么,又仿佛在感受着某种无形的压力。“地下基地这边算是初步稳住了。地上的担子,也不能松懈。”他收回目光,看向刘叔和周叔,“我之前提过的,三军的新基地的扩建工程,进度怎么样了?等‘种子’们开始进入培训,我们在地面上的时间窗口,就不多了。”
负责工业和建设的周叔立刻接话,语气带着高效运转后的笃定:“柱子,方案前天在你这里最终敲定后,我们连夜就部署下去了!选址测绘、建材调配、施工队伍集结,三军同时启动。今天早上最新的汇报,东北(军工)基地的平整已经完成,大型设备开始进场;西北(航天材料)那边地质钻探顺利,基础开挖同步进行;西南(尖端电子)的点位也已经划定,设计人员正在现场做最后的细化。你放心,我们抽调的都是经历过特殊时期考验、最能打硬仗的队伍,采用最高等级的保密施工方案,绝对保证质量和进度!等种子们培训完出来,新基地的框架肯定能立起来!”
“嗯,效率不错。”何雨柱的眼神中透出一丝赞许,“地上地下,两条腿都不能瘸了。地下是根基,地上是枝叶,只有根基深,枝叶才能繁茂。”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根基要稳,枝叶也要迅速壮大起来!光有技术储备不行,必须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转化成老百姓能用、国家急需、能挣回宝贵外汇的硬实力!”他的手指在石桌上猛地一顿,“民生工业这块,是我给娄叔(娄振华)压的重担。自行车生产线、电风扇生产线,基础建设已经铺开,设备正在加紧调试。我的要求是,半个月!半个月后,‘红旗’自行车必须大规模下线,推向全国市场!质量要过硬,产量要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