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使团一行,在精锐禁卫军的护送下,离开了繁华喧嚣的天启城,踏上了通往西北边疆的漫长旅程。
队伍浩浩荡荡,旌旗招展,代表着帝国的威严与对前线的关切。
然而,这光鲜之下,却暗藏着难以言说的复杂与凶险。
使团内部,成分复杂,心思各异,名义上的团长是年轻郡王李弘,身份尊贵,但缺乏经验和主见,更多是象征意义。
实际的主导权,隐隐掌握在几位背景深厚的副使手中:一位是军方大佬的侄子,年轻气盛的校尉赵锋,代表着主战的“军功派”意志;一位是皇室旁支的青年才俊李慕言,心思缜密,擅长交际,背后有文官集团的影子;还有一位则是北辰大学推举出的精英弟子,名为陈烈,修为不俗,眼神中总带着对林砚的审视和隐隐的敌意。其余成员,也多是各大学府的翘楚,或为镀金,或为立功,或为历练,目的各不相同。
林砚身处其中,显得格外特殊,他既非皇室贵胄,也非军方新锐,更非纯粹的武道天才,而是以“文道奇才”的身份入选,这引来了不少或好奇、或轻视、或戒备的目光。
尤其是陈烈等人,时常在言语间夹枪带棒,暗讽文人无用,妄议边事,林砚对此心知肚明,却始终保持着超然的平静,大部分时间沉默寡言,只是仔细观察,用心感受。
旅程漫长而艰苦。
队伍沿着帝国修建的宽阔官道疾行,起初还能见到繁华的城镇和富饶的田野,但随着不断西北而行,景色逐渐变得荒凉。
广袤的戈壁、连绵的黄土丘陵开始取代绿色的平原,空气变得干燥,风沙渐起,沿途的驿站和城镇也越来越稀疏,气氛也越发紧张,随处可见巡逻的士兵和加固的防御工事,战争的阴影已然笼罩。
林砚没有浪费旅途中的时间,他一边运转文气抵御风沙、调理身心,一边利用这段时间阅读带来的关于西北地理、苍狼部落风俗的典籍,并结合沿途所见所闻进行思考。他看到了帝国对边疆的强力控制,也看到了在严酷自然环境下挣扎求生的边民,更感受到了那种因连年战乱而积累的疲惫与压抑。
途中,发生了几件小事,让使团成员对林砚有了新的认识。
一次,队伍在穿越一片被称为“风吼戈壁”的险地时,遭遇了罕见的沙暴,狂风卷着黄沙,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连骏马都惊惶不安。队伍一时间有些混乱,就在众人慌乱之际,林砚盘膝坐在机械驹上,口中低声吟诵,周身散发出一圈柔和而稳定的浩然正气光晕。这光晕虽不耀眼,却仿佛定海神针,将周围数丈内的风沙稍稍平息,躁动的坐骑也渐渐安静下来。他附近的几名使团成员和士兵,顿觉心神安定,得以稳住阵脚。虽然范围有限,无法影响整个队伍,但这神奇的一幕,让不少人对“文气”的实用性刮目相看。
另一次,在途经一个刚遭受过小股苍狼游骑骚扰的边境小镇时,使团停留休整,小镇一片狼藉,百姓惊魂未定,充满悲愤和恐惧。郡王李弘按照惯例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抚慰演说,效果平平。林砚却默默走到受伤的百姓和疲惫的士兵中间,没有过多言语,只是以温和的文气悄然安抚他们受创的心神,并协助军中医官进行一些简单的救治。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悲悯和切实有效的安抚能力,让边民和士卒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看向他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感激和信任。这一幕,被心思细腻的李慕言看在眼里,若有所思。
陈烈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妇人之仁,收买人心,赵锋校尉则对林砚展现出的那种能稳定军心的能力产生了兴趣,主动找他聊了几句关于士气的重要性。
经过近一个月的跋涉,使团终于抵达了帝国西北边军的核心重镇——铁壁城。
铁壁城名副其实,巍峨的城墙由巨大的黑曜石垒砌而成,高耸入云,墙体上布满了战斗留下的痕迹和强大的防御灵纹,散发着冰冷肃杀的气息。
城头上,帝国玄色龙旗迎风猎猎作响,披甲执锐的士兵目光锐利,来回巡逻,空气中弥漫着硝烟、钢铁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味。
一种与帝都截然不同的、粗粝而严峻的氛围扑面而来。这里是真正的战争前沿。
边军大将,一位面容沧桑、不怒自威的老将军,亲自出城迎接使团。
礼节性的欢迎仪式后,老将军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带使团登上城楼,眺望远方。
只见城墙之外,是一片广袤而荒凉的戈壁滩,远处地平线上,隐约可见苍狼部落连绵的营帐和飘扬的狼头旗。
肃杀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诸位天使,”老将军声音沙哑,带着金铁交鸣之感,“苍狼贼寇,此次集结了十大部落的主力,来势汹汹。
前线三城已失,我军伤亡不小。如今贼军陈兵城外百里,每日挑衅。大战,一触即发。”
他指向城外一片焦黑的土地:“那里,三天前刚经历一场血战,我军将士用命,才击退敌酋。边疆将士,不缺死战之志,但……”老将军顿了顿,目光扫过使团众人,尤其在林砚身上停留了一瞬,“长期征战,将士疲敝,民心浮动,后勤压力巨大。朝廷若能早日决断,增派援军,稳固防线,方为上策。”
老将军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前线最真实的困境:战争的残酷、资源的消耗、人心的疲惫。
使团中的主战派,如赵锋、陈烈等人,闻言更是群情激愤,纷纷请战,要求亲临前线,杀敌立功,郡王李弘也被气氛感染,表示要上表朝廷,催促援军。
林砚却沉默不语,他望着城外荒凉的戈壁和远处隐约的敌营,感受着这座钢铁城池中弥漫的悲壮与沉重,心中思绪万千。
他看到了将士们的英勇,也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单纯的增兵鏖战,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苍狼部落为何屡屡寇边?其根源何在?
当晚,边军举行了简朴的接风宴。
宴席上,气氛凝重,少了帝都的繁华,多了边塞的豪迈与悲凉,林砚没有参与喧闹,而是找机会与几位基层军官和当地文吏交谈,了解更具体的边情。
他了解到,苍狼部落近年来生存环境恶化,内部纷争不断,寇边有时是为了抢夺生存资源,有时则是部落首领为了转移矛盾,单纯的军事打击,往往只能治标,难以根除祸乱。
夜深人静,林砚独自站在客舍的窗前,望着边关的冷月。
体内文气自然流转,与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隐隐共鸣。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杀伐之气,更有无数将士的忠魂、边民们的苦难,以及这片土地深处蕴含的苍凉与坚韧。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他脑海中浮现出华夏先贤的智慧。或许,文道在此地的意义,不仅仅是安抚人心,更在于探寻战乱之源,思考长治久安之策。
就在他沉思之际,突然,城墙上传来急促的警钟声!敌袭!
林砚神色一凛,立刻冲出房间。只见远处黑暗中,火光隐隐,喊杀声由远及近!
苍狼部落,竟然在使团抵达的当晚,发动了夜袭!
边关的风,带着血腥味,真正吹到了面前。
考验,突如其来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