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忍冬花在晨露浸润下愈发莹白,青柠指尖抚过染缸边缘,冰凉的陶土触感混着枇杷核染液特有的苦涩气息。她将素纱浸入染缸,看着绸缎在褐色液体里缓缓舒展,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小禾细碎的脚步声。
师傅!陈爷爷让我送新晒的艾草来!小禾怀里抱着捆带着阳光温度的艾草,发梢还沾着几缕草屑,后山的野菊也开了,黄澄澄一大片,像撒了满地金箔!她踮脚张望染缸,倒映在染液里的脸庞被映成琥珀色,这匹布染好了,要给朵朵做裙子吗?
青柠笑着将晒衣杆上的湿布往下拽了拽,水珠滴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水花:先染两匹存着,等梅雨过后,用栀子和桑果再染几样颜色,给巷子里的孩子们做夏衣。她转头看见小禾腰间别着的竹编针线包,绣着的忍冬花纹针脚歪歪扭扭,上次教你的盘扣针法练得如何了?
正说着,程野挑着两筐刚摘的桑葚从巷口转进来,扁担吱呀声惊飞了桑树上的麻雀。紫黑色的桑葚在竹筐里堆成小山,有些熟透的果子渗出汁水,将筐底的粗麻布染成深紫色。后山那棵老桑树今年疯长,他放下担子擦汗,露出被树枝勾破的袖口,陈爷爷说桑葚叶晾干能泡茶,我摘了些嫩的。
厨房方向突然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紧接着是朵朵脆生生的抱怨:林阿姨!蒸笼盖卡住啦!青柠和小禾对视一眼,快步往厨房跑去。只见林阿姨正踮脚够着灶台上方的竹匾,双胞胎一人抱着一个陶碗,碗里盛着还在冒热气的桂花糖藕。
来得正好!林阿姨转身时,围裙上沾着几滴藕汁,帮我把新蒸的薄荷糕放凉。老赵在后院挖的薄荷长得旺,再不吃要长老了。她掀开蒸笼,淡绿色的薄荷糕整齐码在竹屉里,点缀着几粒切碎的桑葚,尝尝看,这次加了枇杷蜜,甜得清爽。
小禾刚咬下一口,就听见染坊西厢房传来陈老爷子的咳嗽声。她连忙放下糕饼,端起桌上的枇杷叶茶跑过去。老人膝头摊着本翻旧的《天工开物》,书页间夹着的忍冬花标本已经褪色:小禾,帮我找找去年夹的槐花标本,我想比对下染青布的配方。
老赵的棉纺车声从竹棚传来,混着程野削竹篾的沙沙声。朵朵抱着陶罐晃悠过来,坛子里装着刚腌的糖渍野菊:赵伯伯,尝尝我做的!陈爷爷说加在麦饼里可香了!她踮脚往纺车抽屉里塞了块麦芽糖,却被老赵笑着敲了敲手背。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染坊,青柠将半干的枇杷黄布取下,铺在晾衣竹匾上仔细熨烫。小禾趴在案头,用朱砂在素绢上试色,笔尖滴落的红色在布面晕开,像朵盛开的红梅。师傅,她突然抬头,上次您说用苏木和蓝草混染,能调出雨过天青的颜色?
话音未落,巷口传来卖麦芽糖的吆喝声。双胞胎举着竹蜻蜓冲出去,转眼又举着两根糖画跑回来,弟弟的是只歪歪扭扭的蝴蝶,姐姐的则是栩栩如生的凤凰。卖糖画的爷爷说,过两天要教我们画会转的龙!弟弟咬着糖画,嘴角沾着糖渣。
林阿姨坐在老槐树下择菜,竹篮里的野苋菜红得鲜艳,旁边的陶盆里泡着刚采的紫苏。后日赶集,她朝正在编竹筐的程野喊,帮我带两斤糯米,我想试试新学的紫苏糕做法。程野应了声,手中的竹篾翻飞,转眼间编出个带忍冬花纹的筐沿。
陈老爷子的轮椅碾过满地斑驳树影,停在染坊东侧的桑树下。他伸手摘下片桑叶,叶面上细密的纹路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记得二十年前,老人轻抚树干,这棵树才手腕粗,你师母总爱用桑果染帕子。他的目光落在树梢间晃动的竹鸟巢,巢里不知何时多了几根柔软的忍冬藤。
申时,青柠在染缸前调试新配方。她将晒干的栀子果敲碎,与桑树皮、松针一同放入陶罐。火焰舔舐着陶壁,褐色的染液渐渐煮沸,蒸腾的热气里飘着混合的草木香。小禾守在旁边扇火,鼻尖沾着煤灰:师傅,这味道像不像去年在山里采的野茶?
暮色渐浓时,老赵终于用忍冬藤纺出一缕细线。线丝泛着淡淡的青白色,带着藤蔓特有的清香。韧性够了,他眯着眼查看,可惜不够长,等再采些新藤试试。朵朵不知从哪冒出来,往他手里塞了块薄荷糕:赵伯伯吃甜的,纺线就不费神啦!
掌灯时分,染坊的油灯次第亮起。林阿姨的厨房里飘出红烧肉的香气,砂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肉块裹着浓稠的酱汁,撒上新鲜的紫苏叶,红绿相间煞是诱人。双胞胎守在灶台边,眼睛直勾勾盯着锅里:林阿姨,什么时候能吃呀?
陈老爷子的书桌前,青柠正将新染的布料样本贴进《本草染谱》。火红色的朱砂布旁,她用毛笔写下备注:需阴干七日,忌暴晒。老人戴着老花镜,在书页空白处画下老赵新做的竹编纺车,车轮边缘特意绘上了朵朵绣的忍冬花图案。
小禾坐在窗前写日记,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窗纸上。笔尖沙沙划过宣纸:今日见老赵伯纺出忍冬藤线,像月光凝成的丝线。林阿姨的红烧肉肥而不腻,紫苏香气沁人。程哥哥说后山的野菊能做天然黄色染料,待明日去采些回来。原来生活的滋味,都藏在这一羹一饭、一针一线的琐碎里,连夜晚的风,都裹着染坊煮布的暖香。
夜风掠过巷口的老槐树,忍冬花的香气在空气中流淌。青柠将最后一匹布挂上晾架,月光洒在新染的枇杷黄绸缎上,泛着柔和的光泽。程野编的竹雀风筝在廊下轻轻晃动,尾端的忍冬藤流苏垂着夜露,滴答声里,不知谁家的纺车又开始转动,和着虫鸣,编织着这满巷细碎而温暖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