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墟的风已不再裹着混沌的阴冷,吹过地面时带着草木的清香。
往日破碎的白玉残垣旁,如今已长出半尺高的新草,草叶泛着淡绿,叶脉间缠着极细的银白丝 ——
那是星辰海落下的星屑,与昆仑墟的灵气交融而成。
新草间点缀着三朵淡蓝的小花,花瓣中央印着开明兽的迷你图腾,是阿若特意种下的 “昆仑蕊”,能感知地脉的平衡,一旦有混沌气息靠近,花瓣便会变成墨色。
影宫的入口处,阿若正站在半建成的宫殿前,指挥二十余名昆仑遗民铺设殿顶的瓦片。
瓦片呈半透明,是用昆仑玉髓与星辰晶石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烧制而成,边缘镶着细小的金纹,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每片瓦片上都刻着细小的星轨纹路,与影宫穹顶的阵图完全一致;
“昆吾族长,这片瓦片要对准北斗第三星的方向,这样下雨时,雨水会顺着星轨纹路流进殿外的灵池,滋养池里的开明莲。”
昆吾族长拄着修复好的昆仑玉杖,杖顶端的开明兽雕像已重新嵌上翡翠,他顺着阿若的手指调整瓦片角度,声音带着欣慰:
“阿若姑娘的设计,比上古的昆仑宫殿更显精妙。以前的宫殿只重威严,现在的却多了生机,连瓦片都能引星辰之力。”
一名名叫昆玥的年轻遗民捧着瓦片走来,她的袖口沾着些许玉屑,眼中满是自豪:
“我烧制这片瓦时,特意加了些星使留下的星尘,现在摸着还能感受到淡淡的暖意,再也不像以前的昆仑玉那样冰冷了。”
灵均牵着灵启、带着白泽走来时,目光最先落在殿旁的开明兽石像上。
石像已完全修复,青灰色的石身泛着莹白,原本断裂的头颅已重新拼接,眼睛里嵌着两颗鸽子卵大的星辰晶石,晶石泛着银白,能清晰映照出影宫内部的景象 ——
影宫底层的书架整齐排列,上古玉简泛着淡金,星使留下的星图铺在中央的石桌上,连书页上的细小星纹都看得一清二楚,“开明兽石像的眼睛,竟能直接映照影宫,倒是省了不少探查的功夫。”
阿若笑着点头,引着众人走向宫殿深处:
“影宫的底层,我们改成了新的藏书阁。之前影宫的混沌之气已被完全净化,现在那里既安全又干燥,适合存放典籍。”
她指着书架上的玉简,“左边的是上古传下的《大荒地脉录》,记载着五域的地脉走向;
右边的是星使留下的七卷星图,详细标注了星辰海的航线,以后修士想前往星辰海,就能在这里找到路线。”
灵启跑到星图旁,小手指着图上的星树之桥:“阿若姐姐,这是不是我们之前在归墟看到的桥呀?”
“正是。”
阿若蹲下身,轻轻点着星图上的桥,“以后我们从昆仑墟出发,沿着这条星轨,就能直达星辰海的星树之桥,再也不用绕远路了。”
宫殿中央,矗立着一块丈许高的白玉石碑。
石碑表面刻着新的《山海图录》,五域的山川地貌、星辰海的航线、影宫的位置都清晰可见,最下方用淡金篆字添加了一段新的文字,记载着灵均如何领悟影脉的平衡之力、如何与五域首领联手破解五星锁龙阵、如何联结大荒与星辰海,字迹苍劲有力,正是灵均、阿若、离朱等人共同书写的。
离朱走到石碑旁,天眼骤然泛起金芒。
他能清晰看到石碑的影子里,藏着两道模糊的虚影:
左侧是身着日月纹金袍的帝俊,手中握着青铜杖;
右侧是披着星纹袍的星使先祖,手中捧着星辰晶石。
两人并肩站在图录旁,对着新添加的文字轻轻点头,眼中满是欣慰,“灵均兄,你看石碑的影子 ——
帝俊前辈和星使先祖的虚影,正在认可我们做的事!”
灵均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黑白相间的九尾在石碑前缓缓展开。
狐火泛着平和的光芒,与石碑上的淡金光晕完全融合,顺着空气向上攀升,在宫殿上空织成一个丈许宽的 “和” 字 ——
字身泛着五域的光芒:
东荒的赤红、南荒的翠绿、西荒的银白、北荒的淡蓝、中荒的金黄,五种颜色与星辰海的银白交织,在高空闪烁。
更奇妙的是,“和” 字刚凝成,远方便传来五道微弱的光芒 ——
青丘墟的梧桐林、归墟的海眼、风巢崖的箭塔、交胫国的药田、寒渊的湖泊,五处的光芒与昆仑墟的 “和” 字遥相呼应,在大荒的上空织成一道无形的光网,将整个大荒与星辰海牢牢护住。
白泽对着 “和” 字轻吠,颈间的域外图腾泛着淡银,似在呼应这跨越两界的平衡之力。
灵启伸手对着 “和” 字轻轻一抓,一道细小的光丝落在他掌心,化作一个小小的山海盟图腾,与他之前的图腾完全重合,“爹爹,以后我们是不是能经常去星星上玩啦?”
灵均笑着点头,伸手抚摸灵启的头,目光扫过宫殿里忙碌的昆仑遗民、石碑上的新图录、上空的 “和” 字,心中明白:
昆仑新墟不再是往日只守着上古荣光的遗迹,而是承载着五域希望、连接两界未来的新枢纽。而这,只是平衡法则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广阔的星海,等着他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