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生产定时歌》云:“子午卯酉面向天,寅申巳亥侧身眠。辰戌丑未定是覆,此是人间定时仙。”
译文:
《生产定时歌》说:“子午卯酉时出生的婴儿面向天,寅申巳亥时出生的侧身眠,辰戌丑未时出生的则是俯卧,这是人间定时的秘诀。”
注解:
1. 出生姿势占验:
子午卯酉→仰产。
寅申巳亥→侧卧。
辰戌丑未→俯产。
2. 民俗应用:
通过出生姿势推断性格命运。
反映古代接生经验总结。
原文:
或问:偶然同产,一母所生,何以别贵贱荣枯?
答曰:凡一时有八刻十二分,故有浅深、前后、吉凶不同。其有同时一母所生,须分浅深及日时之阴阳。如阳日时,兄胜,阴日时,弟胜。浅则占先时之气,深则占后时之气。
古歌云:“双生之法有奇门,欲验荣枯视日辰。阴日弟强兄必弱,阳时兄贵弟须贫。”
李九万云:“凡小儿带四生,多主双生。”
《神白经》云:“阳命后生者死,阴命先生者死。不以男女论。”
又一说:一时分方向,如木命向东方者受生气,向西方者受克气,贵贱寿夭,以是别之。余闻三河王氏兄弟双生,弟先中,兄后中,功名寿夭,大率相似,而兄竟不如弟。颖州李氏兄弟双生,因差一时,故弟登甲科,兄止秀才。考其八字、日时,果如前说。
译文:
有人问:偶然同母所生,如何区别贵贱荣枯?
回答说:一个时辰有八刻十二分,故有深浅先后之别。
同母所生需分深浅及时辰阴阳,阳日时兄胜,阴日时弟胜。浅占先时之气,深占后时之气。
古歌说:“双生之法有奇门,欲验荣枯视日辰。阴日弟强兄必弱,阳时兄贵弟须贫。”
李九万说:“小儿带四生者多主双生。”
《神白经》说:“阳命后生者死,阴命先生者死,不分男女。”
又说:同一时辰分方向,木命向东方受生气,向西方受克气,贵贱寿夭由此区别。
曾闻三河王氏兄弟双生,弟先中举,兄后中,功名寿夭相似但兄不如弟。
颖州李氏兄弟双生,因差一时辰,弟登甲科,兄止秀才,考其八字日时果如前说。
注解:
1. 双生命理:
阴阳时辰→胜负差异。
四生神煞→双生标志。
方向气场→命运区别。
2. 生死规律:
阳命后死,阴命先死。
3. 案例验证:
王氏兄弟→时辰深浅。
李氏兄弟→阴阳差异。
4. 学术争议:
双生命运是否完全相同。
时辰细分的实际影响。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三命通会》中的“论小儿”主要围绕婴幼儿的命理分析展开,融合了传统命理学的核心理论与具体实践方法,强调通过八字格局、神煞配置及五行生克关系来判断小儿的健康、寿命及成长环境。
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总结:
一、小儿命局的根基与结构
以“年为根,月为苗,日为花,时为果”为理论框架,将八字四柱类比为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
年柱代表根基,需稳固无破,象征家族荫庇与先天体质。
月柱象征成长环境,需得月令生扶,体现父母养育的影响。
日柱为核心,要求日干中和有气,忌过旺或过弱。
时柱关乎晚年成就,需生旺无冲,预示未来发展潜力。
二、关煞的判断与影响
1. 关煞的定义:以偏官为“关”(象征险阻),偏财为“煞”(象征危害),重点分析日干与煞星的关系。
例如:
甲日见庚为九岁关,丁日见癸为六岁关,依天干生成数推算具体年龄。
阳干见阳煞、阴干见阴煞,阳忌单年单数,阴忌双年双数。
2. 关煞的轻重:
轻关:日主健旺且印绶有力,可化解关煞危害,如甲木遇庚金,得壬水(印星)化煞为权。
重关:日主弱而煞星无制,易导致夭折或重病,如甲木弱逢庚金旺,再逢戊土生煞。
3. 具体关煞类型:
鬼关:生时纳音克年柱纳音,如金命逢午时(火克金),主难养。
三关煞:金木忌巳酉时,火忌辰申时,水土忌午戌时,犯之易夭。
四柱关:特定年、月、时组合,需避免接触阴盛之地或动土工程。
三、五行与健康的关联
1. 五行生旺与疾病:
火旺多脓血之灾,金水多主晚语,木旺易早言。
金火相克生疮疖,金水火相克制易患剥皮疮。
2. 五行平衡与寿命:
五行全者自幼聪慧,禀赋优越;五行死绝则气薄寿短。
月令至时柱五行生旺少冲者,主长寿成器;反之则多灾夭折。
四、父母与子女的命理关联
1. 父母影响:
财多克印,主偏生庶出或妨克父母;印绶无伤则得父母庇护。
胎元(受孕月份)与年柱刑冲,暗示母缘薄弱或出身不正。
2. 子女特征:
辰戌丑未时生且四柱多墓,主过房寄养;午未多者性格执拗。
子亥多者易患疝气,丁午未组合主头疮或疤痕。
五、化解方法与特殊情形
1. 化解策略:
日主弱需印星生扶,如用“公文”(印绶)通关化解关煞。
调整五行平衡,如缺木者取木属性名字或居东方。
2. 特殊命局:
重元星:月日时支重见年支,主过继或寄养。
满盘刃:五重羊刃叠加,多养不成,需防产厄。
双胞胎:阳日时兄胜,阴日时弟胜,依出生深浅分贵贱。
六、生时环境与命理象征
以天气阴晴、方位等自然现象辅助判断:
金命天阴生主贵,木命晴朗主寿,水命明朗主富,火命大雪主夭,土命微雨主富但寿短。
胎元坐驿马主胎动频繁,生时逢劫煞主顶有双旋。
总结
“论小儿”以“中和平衡”为核心原则,通过八字结构、神煞配置、五行生克及环境象征,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婴幼儿命理分析框架。
其理论虽带有古代医学水平的局限性,但其对生命规律的探索与对父母养育的重视,仍具文化研究价值。
现代读者需结合科学认知,批判性地看待其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