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巡逻队的秘密
林夏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冷汗顺着额角滑进衣领。她躲在仓库的铁皮货架后,听着外面巡逻队员的靴底碾过碎玻璃的脆响,怀里的病历本边缘被攥得发皱——第三十七页,张凯父亲的名字被红笔圈了个圈,旁边用规则组特有的加密符号写着“35kg,处理完毕”。
三天前她还在幻想里写:“张叔叔今天送了我一袋新烤的土豆,说他的健康手环显示体重回到48公斤了。”可此刻捏着这份盖着“规则组医疗处”印章的死亡证明,纸页上“营养不良导致多器官衰竭”的诊断结果,像冰锥一样扎进眼里。
仓库深处传来金属碰撞声,林夏屏住呼吸,透过货架缝隙看去——三个穿黑色制服的巡逻队员正把一摞病历塞进粉碎机。最上面那本的封皮隐约露出半张照片,是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林夏认出那是上周在社区广场教孩子们折纸的李阿姨。她的幻想日记里还记着:“李阿姨说她孙子明天满16岁,要做土豆蛋糕庆祝。”
“编号734到750,处理干净。”领头的队员扯了扯手套,声音像砂纸擦过铁板,“昨天新增的12份里,有3份体重没压到38公斤以下,得重新注射‘稳定剂’。”
另一个队员嗤笑一声,抬脚踢开脚边的空针管:“那三个老头骨头硬,前天注射的时候还挣扎,差点把针头折在血管里。不过规则写得明白,60岁以上‘稳定期’必须压到38公斤以下,少0.1公斤都算‘代谢异常’,怪得了谁?”
林夏的后背撞上冰冷的货架,金属震颤的声音让她浑身发麻。她突然想起幻想里张凯父亲的样子:总是笑着拍她的头,说“等我增重期过了,带你们去后山挖笋”。可病历本里附的监控截图上,那个被按在病床上的男人眼窝深陷,手腕细得像根枯柴,胸前的健康手环亮着刺眼的“异常”红灯——那是她从未在幻想里见过的颜色。
“组长,这批里有个硬茬。”一个队员举着份病历跑过来,封面上的名字林夏看得真切:赵建国,62岁,社区诊所的老医生,上周还帮她处理过被铁丝网划破的膝盖。
“怎么回事?”领头的队员皱眉。
“这老头拒绝配合强制减重,说要去举报我们用‘营养剂’掺利尿剂。”队员的声音压低了些,“刚才销毁病历的时候,发现他偷偷录了音,藏在助听器里。”
货架后的林夏心脏猛地一缩。她想起赵医生的助听器总是挂在脖子上,上次给她包扎时,还笑着说“这玩意儿能录下孙子唱的儿歌”。原来那些被她当作“老人絮叨”的细节,全是真的。
“处理掉。”领头的队员说得轻描淡写,像在说扔掉一袋垃圾,“助听器扔焚化炉,尸体按‘自然死亡’报上去,就说他体重过低引发心衰——这种理由,家属闹不起来。”
金属摩擦声再次响起,夹杂着塑料燃烧的焦糊味。林夏捂住嘴才没让自己哭出声,指甲几乎嵌进肉里。她终于明白幻想里那些“顺利增重”的情节有多荒谬:张凯父亲根本没撑到增重期,赵医生的助听器里藏着真相却永远发不出去,而那些被她写进日记的“康复案例”,不过是巡逻队筛选出的“合格耗材”——他们的体重严格卡在规则线边缘,既没低到触发警报,也没高到能反抗。
突然,口袋里的健康手环震动了一下,是张凯发来的消息:“别信幻想里的稳定期,他们说的‘无法维持体重’,全是被强制压下去的。”
林夏的手指抖得按不动屏幕,视线落在病历本最后一页——那是份“处理名单”,上面有二十多个名字,其中一个被红笔打了勾:王秀莲,58岁,王奶奶的名字。
她猛地想起王奶奶失踪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夏夏,要是我突然不见了,你去仓库找找,我把他们换营养剂的证据藏在……”后面的话被巡逻队的敲门声打断,当时她只当是老人糊涂,现在才懂那是最后的示警。
仓库外传来巡逻车的引擎声,林夏迅速把病历本塞进货架深处的缝隙,用一堆废弃的营养剂空瓶挡住。当她顺着通风管道爬出去时,听见里面传来粉碎机重启的声音,夹杂着一句模糊的对话:“……下批该处理16岁组了,规则组说这拨孩子的‘稳定期’要压到35公斤以下……”
风灌进领口,林夏的牙齿控制不住地打颤。她摸了摸手腕上的健康手环,屏幕上“稳定期第45天,体重39公斤”的数字突然变得无比讽刺。原来那些在幻想里被她当作“挑战”的减重数字,是用无数个“王奶奶”“赵医生”的命铺成的,而16岁的阿杰,很快就要轮到他了。
远处的焚化炉还在冒烟,林夏攥紧拳头,第一次无比清晰地意识到:所谓“稳定期”,从来不是自然代谢的过程,而是巡逻队手里的枷锁,而她的幻想,不过是让这枷锁看起来不那么冰冷的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