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天光未亮,城市还沉浸在稀薄的雾气与睡意之中。公孙小刀却已经睁开了眼睛,不是因为自然醒,而是因为太阳穴传来一阵阵熟悉的、如同低电量报警般的抽痛。
【精神消耗过度。建议补充睡眠或摄入高能量食物。】
脑内冰冷的自我评估一闪而过。她揉着额角坐起身,看了一眼旁边沙发上还在熟睡、眉头却依旧微微皱着的公孙一琢。昨晚辅导他“游戏化”学习到深夜,虽然那小子最后似乎摸到了一点门道,但她自己的大脑却像是又跑了一场全程高速运算的马拉松。
不行,不能停。债务的利息可不会因为她精神疲惫而停止计算。
她悄无声息地起身,用冷水洗了把脸,试图用物理刺激压下那恼人的头痛。镜中的少女脸色苍白,眼底带着无法掩饰的倦色,但那双眼睛深处,却像是有永不熄灭的冷火在燃烧。
今天的目标很明确:继续开拓“业务”,赚钱,搜集信息。
她拿起那台旧手机,点开昨天那个代写情书的客户对话框。对方果然发来了好几个室友和朋友的咨询请求,看来“大神”的名号在小范围内传开了。
【接单。老规矩,先提供详细信息。难度分级,基础款200,深度分析定制款500。】她手指飞快地敲定价格,没有丝毫客气。知识有价,她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奢侈品。
处理完几个简单的线上咨询订单后,天已蒙蒙亮。楼下传来嘈杂的人声和三轮车的响动——早市开了。
公孙小刀准备下楼买点最便宜的青菜和面条,却正好在楼道口撞见了愁眉苦脸的邻居张阿姨。张阿姨手里拎着个空菜篮子,正对着手机唉声叹气。
“…哎呀,那可怎么办呀!说好的三块五一斤,怎么一到摊位上就变四块了?这菜金子做的啊?”
公孙小刀脚步顿住。“细节捕捉:张阿姨,退休职工,节俭,常去早市。目标:购买蔬菜。痛点:价格波动与心理预期不符。情绪:焦虑、不满。”
“逻辑推导:菜市场价格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典型场景。买卖双方对成本、心理价位、市场需求的信息掌握不对称。卖方拥有定价主动权,但买方可通过策略影响其决策。”
一个念头闪过。或许…这也是一个“业务”场景?
“张阿姨,怎么了?”公孙小刀走上前问道。
“哎,小刀啊,”张阿姨像是找到了倾诉对象,“就门口那早市,那个卖菠菜的老李头!昨天还说三块五,今天非说进价涨了,要四块!这不是坐地起价吗?可我孙子今天就馋菠菜馅饺子…”
“我帮您去看看?”公孙小刀语气平静。
“啊?你…你去有啥用?”张阿姨一愣。
“试试看。您跟在我后面,先别说话。”小刀说着,朝早市走去。张阿姨将信将疑地跟上。
早市里人声鼎沸,充满生机,也充满着小市民的精明与计较。小刀径直走向那个卖菠菜的摊位。摊主老李头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眼神里透着生意人特有的油滑。
“老板,菠菜怎么卖?”小刀问,声音不大,却清晰。
“四块一斤,好着呢,你看多水灵!”老李头熟练地报价。
小刀没看菜,而是目光快速扫过摊位:菠菜的品相确实不错,但量不大。旁边堆着一些品相稍次的同品种菠菜。她脑内瞬间调取附近几个菜市场的日常价格数据、近期天气预报(影响蔬菜供应)、以及这个时间段的人流量模型。
“分析:1. 品相好的菠菜成本较高,但并非不可议价。2. 早市刚开始,卖家倾向于开高价试探。3. 卖家存在将次品搭售或尽快卖出好品的动机。”
“四块贵了。”小刀开口,不是讨价还价的语气,而是陈述事实的语气,“斜对面巷子里的批发市场,同等品相批发价不超过三块二,算上你的摊位费和损耗,三块六你有得赚。而且,”她指了指那堆次品,“这些你再放半天,蔫了就只能卖两块了吧?不如好菜快出,带动次品一起走量。”
老李头愣住了,他卖菜十几年,没见过这么砍价的。这小姑娘说的数字…好像比他心里算的还准?!
“你…你瞎说什么呢!哪有三块二,进价都不止!”他试图反驳,但底气明显不足。
“进价三块一毛五。”小刀报出一个更精确的数字,这是她根据近期蔬菜流通链数据和运输成本心算出来的,“如果你是从城南批发市场进的货。如果是城北,那你的运输成本更高,但菠菜品相应该更好一点,显然你不是。”
老李头张大了嘴,彻底懵了。这姑娘是干嘛的?稽查队的?不对啊,没穿制服啊?
张阿姨在后面看得目瞪口呆。
小刀继续施压,语气依旧平稳:“现在是六点十分,早市人流高峰在六点半到七点半。你确定要把时间浪费在跟我争论这几毛钱上,而不是快点做成开张生意,讨个好彩头?三块六,这位阿姨买两斤。你旁边那次品,她如果也要,一块五一斤,搭着卖。你清库存,她得实惠。双赢。”
老李头被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蒙了,脑子还没反应过来,嘴巴已经下意识地嘟囔:“…行行行,三块六就三块六…次品你要的话一块五…”
张阿姨大喜过望,赶紧上前挑菜付钱,脸上笑开了花。
小刀站在一旁,微微松了口气。“情绪值吸收:来自张阿姨的【感激+85】,【惊喜+60】。来自老李头的【懵逼+40】,【憋屈+30】。头痛略有缓解。”
这种用绝对理性的知识碾压对方虚荣心的快感,比单纯的情绪值收获更让人满足。这或许就是‘成长’?
这一幕,恰好被扛着一个大编织袋路过的熊泰看个正着。
“小刀姐!你太神了!”熊泰几乎是蹦过来的,眼睛里满是崇拜,“砍价都能砍出花来!你刚才说的那些,啥模型啥成本的,俺一句都没听懂,但就是觉得厉害!”
小刀:“…” 这憨货的夸奖总是这么直白又让人无语。
“小刀姐!你以后来买菜,俺帮你扛!谁要是敢坑你,俺…俺…”熊泰挥舞着粗壮的胳膊,想不出什么威胁的话,最后憋出一句,“俺就站你后面瞪他!”
就在这时,旁边两个摊位的摊主因为争抢客人发生了口角,声音越来越大,几乎要动起手来,堵塞了通道。
“明明是我先喊的!”
“放屁!这大姐明明先看我的土豆的!”
被争抢的那位大妈夹在中间,一脸尴尬和无奈。
小刀眉头微蹙。噪音和混乱让她本就不适的大脑更加烦躁。
“分析:冲突源于无序竞争。解决方案:需引入规则或第三方仲裁。”
她还没说话,熊泰已经挺起胸膛,自告奋勇:“小刀姐!看我的!” 说完就要上前劝架。
小刀一把拉住他:“你别去,越帮越忙。” 她目光扫过争吵的两人和那位大妈,快速对熊泰说:“你,去把那个大妈的菜篮子拿到我们这边来。”
“啊?哦!”熊泰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照做了,他那庞大的身躯和莫名的行动力,很容易就隔开了大妈和那两个摊主。
小刀则走上前,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争吵的两人耳中:“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自主选择商品的权利。你们的行为已经构成强迫交易倾向,并对市场秩序造成干扰。需要我叫市场管理员过来,记录一下你们的摊位号吗?”
两个摊主一听“市场管理员”,气势顿时矮了半截。
小刀继续道:“另外,根据博弈论,在这种同质化竞争环境下,恶性压价和争吵只会降低整体收益。最优策略是差异化竞争或轮流获取客户。比如,你的土豆个头更均匀,适合做炖菜;他的土豆表皮更光滑,适合做沙拉。可以向客户说明不同特点,而不是争吵。”
两个摊主面面相觑,有点懵,但又觉得这小姑娘说得好像有点道理?争吵似乎确实没带来好处。
那位大妈趁机拿回篮子,赶紧走到小刀这边,连声道谢:“谢谢你啊小姑娘!哎呦,吵得我头都晕了。”
一场小风波就此平息。熊泰看着小刀,崇拜之情简直要溢出来:“小刀姐,你咋啥都懂?连卖土豆都能说出道理来!”
“情绪值吸收:来自熊泰的【敬佩+90】。来自大妈的【感激+50】。来自摊主的【困惑+35】,【忌惮+40】。”
小刀没理会熊泰的星星眼,她的注意力被大妈刚才话里的一个词吸引了。
“头晕?”小刀看向大妈,“您经常头晕吗?”
“哎,老毛病了,”大妈摆摆手,“就咱们这片儿,特别是晚上,有时候老是嗡嗡响,睡不好,就容易头晕。听说好像是旁边那个老厂区里的什么设备在响,也没人管…”
“细节捕捉:老厂区、夜间嗡嗡声、影响睡眠。信息归档。可能与‘环境异常’或‘父母研究方向’(声波、次声波?)存在微弱关联。待查。”
小刀默默记下这个信息点。
买完菜回去的路上,熊泰坚持帮小刀把所有的东西都扛了,包括张阿姨硬塞给她的一把小葱。他像个忠诚的护卫亦步亦趋地跟在她身后,嘴里还在不停念叨:“小刀姐,你刚才真是太厉害了!以后俺就跟你混了!有啥力气活,随叫随到!”
快到楼下时,他们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正抱着一个巨大的纸箱,颤颤巍巍地想挪进楼道口,那是同住一栋楼的罗勇颢。纸箱看起来比他还重,几乎要把他压垮。
熊泰一看,立刻大喊一声:“罗兄弟!俺来帮你!” 说着就冲过去,单手轻松地把那个大纸箱接了过来,扛在肩上。
罗勇颢被吓了一跳,像只受惊的兔子般猛地后退一步,看清是熊泰和小刀后,才松了口气,小声道:“谢…谢谢…”
他的目光小心翼翼地瞟向小刀,又迅速低下头,脸颊似乎有点泛红。“情绪值吸收:来自罗勇颢的【感谢+60】,【紧张+40】,【细微的依赖感+20】。”
“这么大箱子,你买的啥?”熊泰好奇地问。
“…是…是一些旧的画册和素描本…”罗勇颢声音细若蚊蝇,“很…很便宜…”
小刀看了一眼那个沉重的纸箱,又看了看罗勇颢瘦弱的胳膊和明显缺乏营养的脸色,没说什么。
回到屋里,公孙一琢已经醒了,正对着桌上那张画满“游戏技能式”公式的纸发呆,手指还在无意识地比划。
“想通了?”小刀放下东西问道。
一琢抬起头,眼神里少了些平日的烦躁,多了点探究的光芒:“姐,你刚才说的那个…博弈论,菜市场也能用?”
“能。”小刀拿起一个土豆,“任何存在多方决策、信息不对称、利益交互的场景,都可以用博弈模型分析。买菜是零和博弈还是非零和博弈,取决于策略。刚才那两个摊主,就是陷入了‘囚徒困境’的变种。”
她简单地用土豆和菜市场的例子,给一琢解释了一下“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的概念。
一琢听得似懂非懂,但眼神却越来越亮:“所以…不是谁声音大谁就有理?而是要找到那个…对大家都…不算最差的选择?”
“可以这么理解。”小刀有些意外地看了弟弟一眼。他似乎对这种策略性、逻辑性的思维模式接受得更快。
“好像…比背课文有意思一点…”一琢嘀咕道,竟然主动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两个小人,开始标注“合作”与“背叛”的收益矩阵。
小刀看着弟弟罕见地沉浸在学习思考中,再想到早上菜市场的“谈判”、熊泰纯粹的敬佩、罗勇颢细微的依赖,以及那无意中听到的关于“老厂区噪音”的线索…
虽然头痛依旧隐隐作祟,虽然债务大山仍未移开,但一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感觉在她心中悄然滋生。
她仿佛一个手持利刃、身无分文的战士,终于在这座冰冷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找到了第一处可以勉强栖身的缝隙,并且发现,自己手中的“知识利刃”,似乎比想象中更能劈开一些东西。
路还很长,但至少,她不再是完全孤独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