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开学前夕,文理分科的选择像一道分水岭,横亘在每一个高一学生和家长面前。教室里、办公室里、甚至家里的饭桌上,都充斥着关于“学文学理”的讨论、纠结与权衡。
米小圈捏着那张薄薄的、却重若千钧的《文理分科意向表》,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的成绩相对均衡,文科的语文英语不算拔尖但也稳定,理科的数学物理经过高一一年的恶补和与李黎的“特训”,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甚至成了他的优势科目。从纯功利的角度看,他似乎选文科理科都可以。
但他心里清楚,这从来不是一个单纯基于成绩优劣的选择。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身旁。李黎正低头填写她的表格,笔尖流畅,没有丝毫犹豫。她会在“理科”选项前打勾,这是毋庸置疑的。她的梦想是星辰大海,是天体物理,那条路注定需要坚实的数理基础。
如果选了文科,意味着他们将不再同班。高二的教室会按照文理重新划分,那条熟悉的过道,那个回头就能看到的身影,那些随时可以进行的低声讨论和默契配合,都将成为过去。
一股莫名的恐慌和空落感攫住了米小圈。他无法想象没有李黎坐在前排的高中生活。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学业上的“外挂”和“导师”,更像是失去了某种精神上的支撑和前进的动力。那些一起在图书馆刷题的下午,那个共用错题本上交织的笔迹,那个在操场边“一起努力”的约定……所有这些温暖的、坚实的记忆,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他想要继续和她并肩前行。
“米小圈,你纠结啥呢?”同桌用胳膊肘碰了碰他,“你这理科成绩现在可以啊,物理上次都进班级前十五了,选理科呗!”
“就是,”后排的男生也凑过来,“理科以后好选专业,出路广。”
米小圈含糊地应着,心里却乱成一团。他知道朋友们说得有道理。可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声音在呼喊。
他想起高一时那次月考失利,她递来的纸条上那三个冷静的问题;想起自己鼓起勇气提问时,她耐心清晰的讲解;想起她站在领奖台上时,自己那发自内心、比别人更用力的掌声;更想起那个星空下的约定,和那句“一起看真正的星海”。
那条通往“星海”的路,是理科的路。如果他此刻转向文科,就等于主动退出了那条赛道,那个约定也将随之变得遥不可及。
不,他不想退出。
就在这时,李黎似乎填完了表格,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米小圈手中那张依旧空白的纸,以及他脸上显而易见的挣扎。
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眼神里没有催促,没有建议,只有一种沉静的等待。仿佛在说:这是你的选择,我尊重。但无论你选什么,我们依然是朋友。
然而,正是这种不带任何压力的沉默,反而让米小圈的心瞬间安定了下来。他从她的眼神里读懂了信任,也读懂了无论他如何选择都不会改变的某种东西。但这更坚定了他内心的想法——他不想仅仅做她不变的朋友,他想做那个能一直跟在她身后,努力追赶她脚步,与她共同眺望远方的人。
他深吸一口气,不再犹豫。拿起笔,在“理科”那个选项前,用力地、清晰地画上了一个勾。笔尖划过纸张,发出笃定的声响,像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盖下一个坚定的印章。
他将填好的表格放在桌角,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李黎的目光落在他表格的那个勾上,停留了两秒。然后,她几不可查地弯了一下嘴角,那弧度轻浅得如同蜻蜓点水,却带着一丝了然和极淡的、几乎无法察觉的欣慰。她什么也没说,重新低下头,继续看手中的书。
但米小圈却从她那细微的表情变化里,获得了巨大的满足和力量。他知道,他选对了。
当班主任收齐所有意向表时,看着米小圈表格上那个坚定的“理科”勾,略带惊讶地看了他一眼,但最终只是点了点头。
放学时,米小圈和李黎并肩走出教学楼。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选了理科。”米小圈开口说道,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嗯,看到了。”李黎回应,声音一如既往的清淡。
短暂的沉默后,她补充了一句,目光望着前方被夕阳染红的天际线:
“高二的物理,会比高一难很多。”
这句话,不像提醒,更像是一种确认,一种对即将到来的、更艰难挑战的预告,也像是对他选择的某种无声的接纳。
“我知道。”米小圈点了点头,眼神明亮,没有丝毫畏惧,“一起努力。”
还是那四个字,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分量。它意味着,在新的班级,在新的挑战面前,他们依然是彼此最可靠的战友。
文理分科的岔路口,米小圈用自己的坚定,选择了继续与光同行。这条路或许会更崎岖,更艰难,但因为身边有她,有那个共同的约定,他只觉得前路充满希望,步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