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实践与探索,物理老师布置了一项开放性的小组研究课题——“设计与优化一个简易电磁炮模型,并分析其能量转化效率与射程关系”。要求三人一组,在两周内完成模型制作、数据测量、理论分析及报告撰写。
消息一出,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这种需要动手实践又与理论紧密结合的课题,既让人兴奋又充满挑战。同学们开始自发地寻找组员,大多倾向于找动手能力强的或者理论扎实的互补组合。
米小圈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第一时间就看向了身旁的李黎。李黎也正好看向他,两人目光交汇,没有任何言语,却已达成了无声的默契——他们一组。
“还差一个人。”李黎陈述事实。
“找林雪吧?”米小圈提议。林雪虽然内向,但做事极其认真细致,而且她的物理理论基础也很扎实。
李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林雪在听到邀请后,有些腼腆地推了推眼镜,也答应了下来。
小组就此成立。分工自然而然地明确:李黎负责核心的理论推导、参数计算和能量转化效率分析;米小圈动手能力强,负责主导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并完成射程数据的测量;林雪则负责协助米小圈制作,并整理数据、撰写报告的初稿。
课题研究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放学后和周末,他们三人常常聚在学校的物理实验室或者去米小圈家那个被他改造成“小型工作间”的阳台。
李黎很快拿出了详尽的理论方案,包括线圈匝数、电容容量、炮弹材质与重量的选择对初始动能和射程的影响公式。她的推导严谨,逻辑清晰,为整个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米小圈则化身“工程师”,根据李黎提供的参数,兴致勃勃地开始捣鼓起来。他找来了漆包线、大电容、开关、导轨、甚至拆了一个旧玩具里的塑料子弹作为炮弹。焊接、绕线、固定……他做得专注而投入,偶尔遇到结构上的难题,会皱着眉头和李黎、林雪讨论。
李黎虽然动手能力不是强项,但她总会站在旁边,仔细观察米小圈的操作,当发现他的设计与理论模型有细微偏差时,会立刻指出:“这里线圈的绕制密度不够均匀,可能会影响磁场强度。”或者“电容放电回路的电阻似乎比我们计算的要大,需要重新测量一下。”
她的观察总是精准而关键。米小圈在她的“火眼金睛”下,不断调整优化着模型。林雪则默默在一旁记录着每一次修改和测试的数据,字迹工整,条理分明。
他们配合得越来越默契。米小圈的天马行空和动手能力,与李黎的严谨理论和敏锐洞察形成了完美的互补,而林雪的细致认真则确保了整个过程和数据记录的可靠性。
在一次次失败和调整中,他们的简易电磁炮模型终于成功发射了!虽然射程最初并不理想,但通过反复测试和李黎对数据的即时分析,他们不断调整电容电压、炮弹重量等参数,射程逐渐提升,稳定性也越来越好。
最关键的环节是能量转化效率的分析。这需要将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完美结合。李黎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公式和实验数据,眉头微蹙,手指飞快地敲击着键盘。米小圈和林雪则安静地坐在一旁,随时准备提供她可能需要的数据支持。
“这里,摩擦损耗的估算可能偏小了,”李黎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参数,“根据实际射程反推回去,动能损耗比我们预想的要大。”
“是不是导轨的光滑度不够?”米小圈立刻想到模型的问题。
“有可能,还有空气阻力……”李黎陷入思考。
三人又进行了一轮讨论和细微调整,重新计算。那一刻,实验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和偶尔低沉的讨论声。一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全力以赴的专注氛围,将他们紧紧包围。
最终,他们提交的报告,理论分析深刻透彻,实验数据详实可靠,模型照片清晰,对误差的分析也极其到位。报告由林雪执笔,李黎修改润色,米小圈负责排版和插图,凝聚了三人的智慧和汗水。
课题展示那天,各个小组轮流上台讲解自己的设计和成果。有的小组模型华丽但理论薄弱,有的理论扎实但模型粗糙。当李黎代表他们小组,用她清晰冷静的语调,配合着简洁有力的ppt和米小圈操作的、射程稳定且数据漂亮的模型进行展示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惊叹。
物理老师频频点头,眼中满是赞赏。
毫无悬念地,他们小组的课题获得了最高分,拿下了全班第一!
当老师宣布结果时,米小圈激动得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他下意识地看向旁边的李黎。李黎虽然依旧表情平静,但嘴角那抹清浅的笑意和眼中闪烁的亮光,泄露了她内心的喜悦。就连一向内向的林雪,也忍不住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灿烂的笑容。
“我们成功了!”米小圈压低声音,兴奋地对李黎说。
“嗯。”李黎点了点头,看向他和林雪,“合作愉快。”
简单的四个字,却道尽了这次成功背后的所有——信任、互补、共同努力。
这次小组合作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课题第一的荣誉,更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团队的力量。米小圈看到了李黎在学术上的严谨与强大,李黎也看到了米小圈在实践中的创造力与执行力。他们彼此印证了对方的价值,也在合作中,将“并肩作战”的含义,从单纯的学习互助,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这份共同赢得的荣誉,像一枚闪亮的勋章,镌刻着他们高二生活中,又一次难忘的共同记忆。